扩大内需有基础 消费升级有潜力

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中国居民消费和市场销售增势平稳,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09元,同比名义增长8.8%,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加快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增强,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基础;高附加值消费占比的增加则体现出中国消费升级仍在不断释放潜能。

收入增加促消费

“上半年,国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流通、促进消费,内需潜力释放较为充分,国内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居民收入增加是消费扩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消费者愿消费、能消费和敢消费,一方面在供给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在需求端增强消费购买力,有效促进了供需双方适配。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居民收入增加是扩大消费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式对新消费的满足也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洪涛进一步指出,扩大内需首先要加快转型升级,即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型,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由追求产品向追求品质、品牌、服务转型;其次,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的动能,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加快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虚拟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全品类全渠道全产业链发展。

品质提升促升级

在消费规模稳定扩大的同时,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吸睛”。“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部分进口商品关税下降,中高档商品国内外价差收窄,减少了消费外流;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如平行汽车进口试点、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和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陈丽芬说道。

谈到消费升级,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当前商品消费的升级主要体现在品质的升级上。“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商品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包括生活方式的品质化跃迁,比如自动洗碗机、家用烘干机销量的增加和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等,都体现了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层级的提升,逐步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接轨,中国消费逐渐向国际消费看齐。”

与此同时,赖阳表示,当前消费观念从过去的耐用消费转变为时尚消费,商品更新换代速率大幅提升。比如服装消费可能由原来的“季抛”转变为“周抛”;手机消费由几年更新一次变成几个月就更新等。消费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商品消费为主转为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并重,上述趋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赖阳认为,未来扩大消费、激发消费升级潜力,首先要引导和鼓励传统制造业逐步文创化,推出充满个性化、体现设计感的产品;其次,在实体商业结构中,鼓励商业中心街区逐渐向以生活方式为中心的模式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体验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