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黃河水 丹心照汗青——記中共水東地委書記韓達生

韓達生,我黨早期黨員、忠貞的共產主義戰士。大革命時期,他從事農民運動,是1927年5月豫東農民武裝暴動的主要領導成員;土地革命時期,他任共青團河南省委常委;在黨、團省委幾度遭到嚴重破壞的白色恐怖形勢下,他與軍、警、憲、特作英勇機智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他先任洛寧中心縣委書記,領導洛寧、宜陽、新安、澠池等地的抗日救亡工作;後又任睢杞太特委(後改為水東地委)書記,領導軍民堅持水東地區的抗戰,對水東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作出了貢獻。1941年4月,在杞縣南梁寨戰鬥中,不幸被國民黨軍隊所俘,慘遭殺害,年僅36歲。

青少年中的佼佼者

韓達生,原名德蔭,號紹棠,曾化名“毅夫”,祖居河南省杞縣城西北18裡韓樓村。為躲避兵亂匪患,遷居杞縣城內董橋口西路北。1905年農曆3月13日,他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韓本來、父親韓祖誠均教書兼經營土地。他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幼年隨祖父讀書,“齠齔投以《孝經》、《小學》,輒通大義”。他喜歡史書,愛聽父親講歷史人物的故事。一次,父親給他講岳飛的事蹟,他聽得入神,興奮地說:我要當岳飛。他擅長書法,對真、草、隸、篆都有較深的造詣。當時,他用4種書體書寫的絕句詩,老一輩和同代人無不歎服。

1919年,14歲的韓達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杞縣甲種農校,17歲考入開封第二中學,在“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化、新思想的潮流影響下,他開始嚮往民主,追求真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杞縣有位拔貢孟墅垣(昭樸),積極支持“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在黌學內開設私塾。韓達生、吳芝圃、張海峰等經常會到這裡學習,孟除向學生講授古文、四書外,還向學生介紹《飲冰室文集》和新的報章雜誌,開拓學生的眼界,韓達生等在老師的支持下萌發了進步的要求,開始不滿現狀,鄙視舊的傳統道德,反對宗教迷信,反對舊禮教,反對文言文,對帝國主義軍閥、官僚、土豪劣紳等,充滿著厭惡和憎恨;他們擁護真理,擁護科學、擁護民主,追求光明的前途,希望有一個獨立、富強、民主、自由、和平統一的國家。他們為了追求這個目的,不怕封建勢力的攻擊,不顧社會與論的非難,於1923年暑假,在杞縣簧學內發起兩個組織。一個叫“風俗改良會”,從社會風俗方面著手改革舊禮教、舊習慣,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另一個組織叫“讀書會”,這是一個進修性質的組織,打算在學校的功課以外,學習社會科學和時事政治方面的知識。他們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科學社會主義》、共產國際議案及宣言和《嚮導》、《新青年》等刊物。這樣,他們對馬列主義有了進一步接觸,共產主義的傾向也增強了。韓達生等人被反動當局指責為共產黨人。其實,他們不但組織上未入黨,而且思想上和馬列主義還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對階級鬥爭,對國家政權、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馬列主義基本理論還沒有深刻的認識,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和超階級、超政治的觀點,在他們思想中還相當程度地存在著。韓達生等人這時還只是具有激進思想的知識青年。

1924年夏,在東南大學附中讀書的馬沛毅,經惲代英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這年暑假和寒假,馬沛毅兩次回到家鄉杞縣,向韓達生、張海峰、吳芝圃、杜孟模等人作思想工作。他們多次舉行不拘形式的座談會、讀書會,交流學習心得和對時事的看法,對他們過去超階級、超政治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幻想進行了分析與批判。在馬沛毅的建議下,韓達生、吳芝圃等將“讀書會”改為“社會科學研究會”。從此,研究方向明確了,以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研究中國革命為宗旨,讀物均為黨團刊物和廣州人民出版社叢書與上海大學講義等。1925年3月,韓達生等創辦了會刊《我們的通訊》,作為聯絡會員、交流思想、擴大宣傳的陣地。經過半年多的學習,韓達生的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同年5月經馬沛毅、彭振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五卅”慘案發生後,韓達生積極投身於反帝愛國運動,他與幾位青年深入杞縣農村進行反帝宣傳,開展募捐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發展。

為了吸引團結更多的青年學生,韓達生、吳芝圃等根據開封團地委的建議,將“社會科學研究會”改為“河南青年社”,作為團的外圍組織,1925年8月22日,“河南青年社”在開封大紙坊街二中成立。成立大會上,韓達生和肖楚女、李立、吳芝圃等都登臺講演,韓達生被選為該社組織股長,他為社務日夜奔波於各學校之間,數月中,開封各中等學校都建立了支社,社員達200多人。後來,這些人大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少人成為河南省黨、團骨幹。

1926年初,韓達生由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黨組織派回杞縣工作。從此,他結束了學生生活,開始了從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生涯。(作者:郭繼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