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无锡自汉初建县后,除西汉末王莽时期曾一度称“有锡”县外,一直名为无锡。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锡县析置金匮县,简称金。至此一个县开始分成两个县,但并不是当时所有无锡都称“金匮”。两县以运河为界,大抵西北为无锡县,东属金匮县,至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复合为无锡县,前后历经188年。

两县各设县署。无锡县署附设县丞署、典史署、高桥巡检司署,金匮县署附设主簿署、典史署、望亭巡检司署(后改为荡口巡检司署)。学宫两县共用,无锡县设教谕署,金匮县设训导署。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无锡县署驻西门内老县前,金匮县署驻北门内新县前。朝廷命官派到县级,无锡县为知县、县丞、典史、巡检、教谕5员,金匮县为知县、主簿、典史、巡检、训导5员。知县(七品),由督、抚署派,不用本省人,不规定任期,但需到任5年才能提升,到任3年才能调职。县丞(八品)、主簿(九品)为知县辅佐,主管粮秣、征税、户籍等事项。典史未入流,主管治安、缉捕、狱囚。巡检掌管境内要冲及繁华市镇的治安、兵事。教谕、训导负责教育。知县聘幕友数人佐理,有刑名、钱谷、书启3师爷分佐司法、赋税、文书等。两县衙设吏、户、礼、兵、刑、工6房(科),分别承办人事、户政、祭祀、兵事、刑民案牍、城建营造等行政事务。两县署各有大批衙役、捕快,称马、步、壮3班,无锡县有248人,金匮县有147人。司法与钱粮(以田赋租税为主)为两县署的主要事务。两县署均设监狱和常平仓。西门外的水次西仓400余间,储两县租税实物。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十日,太平军占领无锡。随即建立地方政权,仍分无锡、金匮两县,设监军局,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采取军政合一、寓兵于农的政策,编制仿太平军军制,以5家为伍,设伍长;5伍为两,设两司马;4两为卒,设卒长,5卒为旅,设旅帅,1旅相当于原1图;5旅为师,设师帅;5师为军,设军帅。1军共12500家。各级官员统称乡官。军帅以上为监军,监军辖6个军帅。监军相当于知县。无锡监军先后为华二、厉双福(又名厉月斋)。监军局先驻城内道长巷,后驻堰桥塘头镇。金匮监军为黄顺元(后叛变),监军局先驻东门尤渡里,后驻东亭。两县监军受锡金守将节制。锡金守将府在城中驳岸上药师堂前。

太平天国政府对商业采取保护政策,要求商号公平交易,不囤积居奇,不高抬物价,为发展商业而减轻税收。监军局曾举行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

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二日,无锡的太平军在清军围攻下失败,无锡失守,锡、金两县监军局随之消失。

太平天国战事中,两县官署治所均遭焚毁。战事结束后,无锡县署迁至上寿庵,金匮县署迁至清宁尼庵,其他各官署都迁至民居。清同治七年(1868年),恢复水次西仓270余间。清光绪元年(1875年),两县监狱与典史署重建。数年之后,两县县署在原地恢复。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19世纪80年代,无锡知县支持开化乡乡民反对洋商茧行用大秤压价收茧的斗争。90年代初,无锡发生“教案”,两县知县因“得罪”洋人被摘去顶戴。90年代中叶起,无锡近代工业开始兴起,开办工厂或“奏办”,或由江苏巡抚、省商务局、清廷农工商部等批准立案,两县署对此有所不满,持保守态度。光绪二十六年,两县署会同地方部分士绅阻止保兴面粉厂建厂。光绪三十年,两县署纵容米商发动“毁学事件”,因事关违抗“新政”,江苏巡抚端方严饬两县署查办。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曾经共存188年的无锡县、金匮县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1911年11月6日),同盟会员秦毓鎏等人发动光复起义,推翻清朝无锡地方政府,组织锡金军政分府,接收无锡、金匮两县署及下辖各官署,统一两县政务。军政分府驻新县前原金匮县署(此后的无锡县政府机关长期设于此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