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了,2018年,欠钱可以不还!

一,央行再次放水,拯救信用

央行前几天还理直气壮的猛怼财政部,怼完后一转身就又放水了,有三条消息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条:7月18日消息,央行本月可对一级交易商额外给予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要注意了,2018年,欠钱可以不还!

第二条:央行电话指导商业银行必须投资信用债,且AA+及以下等级债券一个月要投30亿元。

要注意了,2018年,欠钱可以不还!

第三条是银保监会要求大中型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这三条政策组合拳几乎全部针对信用债投资,用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的话来说就叫做“拯救信用”。怎么拯救信用?首先引导银行购买垃圾债以拯救债市,然后鼓励银行加大信贷规模,解救面临违约或破产的企业,借新债还旧债,透支未来的发展,解决当下的危机。

还记得6月24日央妈的定向降准吗?就是面向债转股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也是为了“拯救信用”。“债转股”的意思就是“企业欠银行的钱不还了,银行来做企业的股东,企业赚钱了就给银行分红,万一要是没赚钱那就算作坏账了”。这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银行参与企业的经验管理,监管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银行当然是有些不愿意的,那些欠债不还的企业大多都是经营出现问题的。

截止上半年已经出现20多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253.01亿元,然而这只是九牛一毛,三季度才是违约洪峰的高潮时间,大概有1.37万亿的债务到期,为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央妈也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水了。

二、欠钱真的能为所欲为吗?

大放水最开心的当然是债务人了,这实际上是对债务的稀释,甚至是潜移默化的财富转移,最终造成的通货通胀只能是债权人和大众来买单。

要注意了,2018年,欠钱可以不还!

这已经违背了当前去杠杆稳杠杆的大方针,不过也实属无奈,原本以为去杠杆大家只是经过一段阵痛,哭一哭闹一闹就会好起来的,没想到,企业和地方政府承受能力太差,哭完闹完还要上吊。

事实上,当前的危急形势远远不止信用违约,虽然GDP数据还很漂亮,但是很多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

截止上半年,社会融资额大幅缩水,已经有20多家企业债务违约,违约金额达253.01亿元,52家企业债券收益率高达8%,大批中小微企业由于融资困难而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五月社会融资腰斩,整个上半年社融同比大幅缩水;股市连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6月份互联网金融平台集体暴雷,一月垮台133家,无数投资者被血洗;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超30万亿,面临偿还压力。

这其中最严峻的就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破产风险,因为中小微企业是创造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它们的大规模倒闭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所以央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水救信用主要也就是为了救它们。只要它们能拿到贷款或者能够发出债券,就还能续命。

面对严峻形势,财政部并无作为,所以央妈隔空喊话财政部说财政政策不够积极。但事实上财政部也是进退两难,说到底还是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偏袒,下调税率虽然对经济有非常明显的刺激作用,但是税率下降会降低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天量债务又难以解决了。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算是现在减税,三季度大量企业债务到期还是没法偿还。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缓慢而长远的,而货币政策就来得更加直接和明显了。

当少数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那么破了也就破了,当大规模企业面临债务违约以及资金链断裂问题时,中央则必须出手相救。

我们欠钱,我们是大爷,你不救我们,那我们就大规模死给你看。

所以央妈必须出手:放水、放水、再放水!

三、阶段性底部已确认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来后,今天各大指数暴利拉升,上证50指数表现尤其抢眼,上涨2.79%,创下2017年5月以来最大涨幅。从板块来看,上涨的个股主要是银行、保险、券商,其中银行涨停4家,显然是国家队拉盘,但是,这也与央行放水的利好有关。

要注意了,2018年,欠钱可以不还!

央行对债务信用的偏袒昨天已经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债券市场,债券投资者已经赚到了一波上涨行情,今天这一波股市的上涨也是理所当然的。

放水一方面放出了流动性,一方面放出了信心。影响股市价格走势有三大因素:资金、风险偏好和盈利。资金很好理解,风险偏好就是对市场的信心或恐慌,盈利指的是企业盈利能力以及整个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现在前两个因素有了,所以阶段性底部基本可以确定,注意,是阶段性底部。除非实体经济危机真正得到解除,才会出现历史性大底。

四、死循环能否打破

实体经济才是决定股市大周期的核心因素。那么放水最终能不能挽救当今困局?让经济走上正轨?从以往的大放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放水确实刺激了经济。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国也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大量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为解决问题,中央搞出4万亿大放水,此后所有经济指标一路上行。

但是市场上钱多了也有后遗症。一方面地方政府大规模发债搞基建,一方面企业盲目扩张,搞了一堆不赚钱的项目,有些原本就该破产的企业得到资金的滋润得以存活,但它们成了僵尸企业。当然还有一个重大影响是,房地产疯狂发展,绑架了实体经济。

到了2013年,钱花得差不多了,一系些列问题也都爆发出来了,潮水退去,方知道谁在裸游。地方政债换不了了,企业开始出现新一轮的破产潮,银行业出现大量坏账,房地产业开始萎靡,面临崩盘风险。

面对这些问题,央行在2014年到2015年多次大规模放水,以上问题得到解决,而房价也在2016和2017两年内翻倍。

而放水吹大了整个经济的泡沫,系统性风险加大。2017年初,中央开始了主动去杠杆,到了2018年,由于缺钱,一系列危机都显现了出来。

原本打算继续去杠杆稳杠杆,硬抗过去,但是现在发现根本扛不住,所以继续放水。

所有的放水都是为了解决债务问题,就是把欠钱的变成大爷。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甚至包括居民买房贷款债务。但每一次都是借来新债还旧债,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债务扩张的速度,从2008年至今,泡沫一直在增大。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按照经济规律,这个死循环需要一场危机的大爆发才能解除,当然这种大爆发也会伴随着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以及此后数年的大萧条。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都是在对抗经济规律,我们的策略是用时间换空间,就是把问题往后拖,透支未来的发展解救当前的困境,让经济软着陆。

我们很期待今年下半年相应的减税措施能够出台,这才是中国经济的一剂定心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组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调控的好,能够避免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那么通货膨胀也是在所难免的,一切商品、资产价格都会上涨,包括房子,那就多借钱多消费多投资吧,不然拿着现金会缩水的,可别傻傻的借钱给别人当债权人。

但是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调控失败就得反着来,现金为王。甚至房地产也会崩盘。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转载到其他平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你们激情转发~

有才金银头条号,为你解读身边正在发生的财经大事!

金融圈里无小事,风里雨里,有才等你,老板,点个关注再走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