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劉積仁:創業三十年,夢想和危機感讓我越走越遠

東軟劉積仁:創業三十年,夢想和危機感讓我越走越遠

溫文爾雅,親切和藹,雖已滿頭銀髮,卻精神飽滿,走起路來大步流星,一路帶風。明明是一位企業家,即便身著一套乾淨利落的西裝,卻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教授氣質,讓人自然而然地想稱他為“老師”。這就是東軟的創始人——劉積仁先生給人的初印象。

被人們廣泛熟知的劉積仁,是一名優秀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33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軟件上市公司,建設了中國第一個軟件園,一手打造了極具影響力的軟件帝國。

“我這一生十分的幸運。文化大革命,同學全下鄉了,我去本鋼做了工人,後來有機會上了工農兵大學,又考上研究生,出國讀博士。別人都在讀書爬坡的時候,我當了教授,又開始創業。這一路走下來,本就普普通通、並不完美的我,對人生能夠擁有這種幸運而感到滿足。”劉積仁將過去近四十年的經歷三言兩語一帶而過,把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解釋為一種“幸運”。

正所謂幸運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劉積仁的幸運也絕不是一種偶然。在中國經歷巨大變革的七十年代,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懵懂年少的劉積仁成為教授和企業家的概率可能比中彩票還低。而身為東軟的掌舵人,歷經行業的起起伏伏,如果沒有精準的戰略遠見和自我認知,沒有持續變革的勇氣和智慧,恐怕東軟很難有今天的規模和發展。

出生在50年代的劉積仁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也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快速變革和發展的歷程。他的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精彩而豐富的歷史。

拼命苦讀,只因恐懼回到過去

東軟劉積仁:創業三十年,夢想和危機感讓我越走越遠

1976年8月,還在本鋼動力廠工作的劉積仁接到了東北工學院,也就是現如今的東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這一紙通知書意味著他能夠離開那個隨時都有爆炸危險,讓他十分恐懼的“戰場”,從一位煤氣救護工變成一名大學生。

然而,入學之後的一次摸底考試,沒有知識基礎的劉積仁成績墊底,這讓他惶恐不安。“那時候經常做夢,夢到自己考試成績不好被退回到工廠裡。所以,我經常天不亮就起床,從宿舍窗戶跳出去背英語單詞,甚至連走路、排隊打飯都在背單詞。白天都呆在圖書館裡,幾乎把專業書看了個遍。那幾年,我兩耳不聞窗外事,直到畢業,有些同學的名字我都叫不出來。”劉積仁說,這是他人生中最艱苦的時期。

因為劉積仁的勤奮好學,英語和專業知識逐漸紮實,1980年順利考取了李華天教授的碩士研究生。

李華天教授是哈佛碩士,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回國任教,是中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和計算機專家。李華天教授以淵博的學識、謙遜豁達、淡泊名利的品行,濃厚而強烈的家國情懷,影響著劉積仁對國家、對學術、對事業乃至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確立自己的夢想,希望成為一個好學者、好教授,用學識和修養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就像我的老師一樣。”劉積仁說。

1986年,劉積仁在李華天的建議下,奔赴美國國家標準局留學深造。置身於綠樹成蔭、寬敞明亮的科研環境,感受著科研與工業的交織融合,除了震撼和驚喜,劉積仁也看到了國內外的差距。劉積仁說,“在當時的美國,科研機構和工業的合作非常密切。那時我就想,中國人也要改變研究與開發的方式,將學術與產業更緊密地結合。”

留美期間,劉積仁夜以繼日地潛心科研,順利完成博士論文,贏得了美國同事的認可。1987年,劉積仁拒絕了實驗室提出留美工作的邀請,學成回國,留在東北大學任教,與李華天教授一起從事科研工作。1988年,劉積仁被破格提拔為教授,年僅33歲,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令人羨慕的教授。

直至今日,劉積仁每每提到求學的經歷,總是會提起自己的恩師——李華天教授,言語之間充滿了無限的敬仰和感激。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成為像李華天教授一樣優秀的人。

被迫下海,為實現教授夢想而創業

東軟劉積仁:創業三十年,夢想和危機感讓我越走越遠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學者和企業家兩者之間有著一道深深的溝壑。劉積仁說,“那個時候,教授下海是一件讓人不齒的事兒,別人會覺得下海從商是因為你教授做得不好,科研做不下去了。”

當劉積仁信心十足地回國想大展身手時,卻發現當時國內沒有特殊經費資助教授做科研項目,導致他的科研工作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劉積仁頂著各種質疑和非議,於1988年與兩位青年教師在東北大學的一間半研究室裡,以三萬元經費、三臺286電腦,創建了計算機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試圖搭建一個技術轉移中心,把科研成果轉移到企業,獲取充足的科研經費繼續做研究。

然而,當時中國並沒有創業的環境,沒有資本、沒有人才、沒有市場,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軟件是什麼,能做什麼,就更不用說軟件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

直到1989年,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一行來到東北大學尋求合作,由劉積仁負責接洽談判。由於實驗室條件簡陋,沒有資金購買會議桌,劉積仁就將四張課桌臨時拼在一起,再蒙上一塊紅色的絨布窗簾撐場面。談判結束送走日本客人後,窗簾布撤掉了,誰料一位日本代表因為遺落了東西突然返回教室,看到破舊的課桌驚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即便如此,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的會長沓澤虔太郎依然看中了劉積仁的團隊和科研能力,劉積仁也因此獲得了第一桶金——30萬美元。“資金還沒到賬,我們就拿著合同去北京,進口了一批最先進的IT設備,東北大學也把主樓二層的一半教室都給了我們,我們就打造了中國一流的實驗室。”

當日本阿爾派第二次來到實驗室洽談時,再一次被震驚,這更加堅定了雙方合作的意向。兩年之後,基於良好的合作基礎,雙方組建了瀋陽東工阿爾派軟件研究所(有限公司),後來又成立了東北工學院開放軟件系統開發公司,這就是東軟集團的起點。

劉積仁說,他最初創辦實驗室只是想做好科研,成為好的教授,東軟後來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和所有人的想象……

建設軟件園,為年輕人創造夢想舞臺

天上白雲朵朵,地上花草芬芳,湖面波光粼粼,在咖啡廳裡找一個臨窗的座位,細細品味卡布奇諾,彷彿一切都安靜下來。這種只有在休閒度假時才有的愜意,如今在東軟軟件園卻隨時可以感受得到。

坐落於瀋陽渾南的東軟軟件園裡,一座座低矮的歐式建築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綠樹紅花之間,清澈的同心湖與高聳的慧聚塔交相輝映,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穿梭在園區裡靜謐的小路上,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大學校園風光圖。

“建造軟件園,是我在美國留學時萌生的想法。我不想讓年輕人像以前我們那樣,做研究還要到國外去學習,我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國家追求和實現自己的理想。”劉積仁說。如今,夢想已成真!

1995年,東大軟件園瀋陽園區正式奠基並投入建設。隨後,在大連、南海、成都,東軟先後建立多個軟件園,如今,東軟在全國已經建立了8個區域總部,10個軟件研發基地,16個軟件開發與技術支持中心,在60多個城市建立營銷與服務網絡。

這樣的佈局讓東軟得以快速發展,迅速佔領中國市場。軟件園也成為了數以萬計的東軟人生活、工作的樂園。

打破CT壟斷,痛並快樂著的自主創新之路

東軟劉積仁:創業三十年,夢想和危機感讓我越走越遠

從劉積仁辦公室的落地窗望出去,有一箇中國版圖形狀的池塘。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一張世界地圖。言語之間,劉積仁也會經常透露出一種家國情懷,頗有些胸懷天下的味道。確實,他也做到了。

1994年,東北大學CT攻關項目組的首臺國產CT樣機通過國家檢測,隨後就陷入僵局。因為科研資金短缺,樣機成像速度、準確性與國外相比相差甚遠,CT產業化的道路一片暗淡。這時,東北大學校長和CT項目組負責人找到劉積仁,希望他能夠接過這個重擔。

正值東軟的上市籌備期,東軟內部很多人對此事投反對票,擔心CT投入資金多,研發週期長,可能會成為公司的沉重負擔。1995年11月,劉積仁反覆權衡,最終決定接下CT項目。

“在90年代,中國人對CT的渴望可以說超越任何一個國家,當時的國內市場完全被美、日、德幾個跨國公司壟斷,新的CT價格昂貴,很多醫院只能購買二手CT,維護成本非常高昂。在考慮到公司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的前提下,我們不能讓東北大學如此寶貴的科研成果付之東流。”劉積仁說。

1997年,經過兩年的研發,東軟成功推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T機並推向市場,使得中國成為繼美、日、德、荷之後的世界第五大CT整機生產國和出口國。如今,東軟的CT、磁共振、數字X線機、彩超等尖端醫療產品已經遍佈美國、意大利、俄羅斯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客戶9000餘家。

劉積仁多次強調:“中國是人口大國,醫療健康是巨大的民生需求。”在2009年,劉積仁就提出“大健康”概念,希望把東軟此前在醫療設備、醫院信息化、社保等領域的技術與資源積累打造成一個醫療健康平臺,解決國家醫療資源不平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好地服務於更多百姓。

居安思危,萬變不離其中

有人說劉積仁是個很智慧、很有前瞻性的企業家,從創辦東軟到後來的幾次重大轉型,他都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市場的風向,精準出擊。

創業之初,劉積仁本想把東軟打造成像微軟一樣的企業,結果辛苦研發的產品剛剛推向市場就被盜版。於是,東軟轉身成為系統集成商,由於當時人們對軟件的價值並不認可,東軟只能依靠硬件獲取利潤。隨著中國的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快,軟件逐漸被重視,東軟開始向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而後,東軟正在外包領域做得風生水起,連續多年奪得中國最大離岸軟件外包提供商桂冠之時,劉積仁突然提出“依靠人頭拉動的軟件外包模式不可持續”的觀點,一時間引起業內一片譁然。就在那時,劉積仁已開始在東軟大力推動以知識資產驅動業務成長的商業模式。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劉積仁竟然逆風而上,通過設立分子公司、收併購戰略,向國際市場進軍。

劉積仁的每一次佈局都有很多人看不懂,跟不上,每一次行動都看似驚險,最終卻收穫滿滿。在中國還沒有移動網絡時,他帶領東軟開始做電信計費軟件;在醫院信息化還沒有開始時做醫院管理軟件;在中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時開始研發社會保險軟件……如今,東軟為中國一半以上人口提供社會保險服務的支持;支持30%的醫療機構每一天的運行;全世界110個國家的9000多家醫院使用著東軟的醫療設備;近4萬名大學生在東軟大學的校園中讀書;每天在世界上行駛的上百萬輛汽車中使用到東軟的軟件。

“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以軟件技術為核心。在選擇方向上,只要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能夠讓社會向一個健康的未來發展的,我們就一定要做,不在乎做的時候是否被別人認可。事實證明,我們的每一次收穫都來自於社會發展需要的拉動,每一個開始都是學習的開始,讓我們理解了機遇就是提前做一件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劉積仁說。也許正是這種果敢和堅決,劉積仁總是能夠提前佈局,抓住機會,屢獲成功。

經常有人抱怨生不逢時,有人在選擇面前糾結徘徊。其實,環境不會因為抱怨而改變,人生不會因為等待而成功。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機遇,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選擇,就有了不同的結果。劉積仁說:“這一路走下來,我認為我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隻要給了我時間,我一定把時間充分利用好,精準地利用好,有效地利用好,這樣可以縮短你達到夢想的路徑,也可以在這個路徑上找到不同的轉折點,獲得不同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