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60歲再創業,別人為什麼還要投他37億?

劉積仁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1988年33歲的劉積仁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而後在一片爭議聲中創辦了東軟集團,完成了從教授到生意人的華麗轉身。

劉積仁:60歲再創業,別人為什麼還要投他37億?

圖為劉積仁(來自網絡)

教授轉型企業家:學會“談錢”

1988年,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劉積仁滿懷雄心壯志加入研究室,但現實卻幾乎令人絕望。當時劉積仁只有:一間半的研究室房間,三個人,三臺破電腦,少得可憐的經費。這意味著劉積仁需要自己去創收,才有可能繼續做研究。而當時國內的軟件市場,遍地盜版,更沒有資金和人才。

在一窮二白的現實中劉積仁開始了他探索技術夢想的歷程,但事實上最終商業實現成就了他的技術理想。

劉積仁:60歲再創業,別人為什麼還要投他37億?

圖為劉積仁(來自網絡)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劉積仁看到了新的市場並且把握住了機會。當時,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一行來到東北大學尋求一個可以承接汽車內部軟件系統的研究室,而劉積仁對這個技術的設想和能力獲得了日方的青睞,日方提出要購買技術,讓劉積仁開價。沒想到的是:劉積仁咬著牙報了個自以為的天價——30萬美元,也就是150萬人民幣,對方立刻答應了。要知道,當時劉積仁的研究室一年只有3萬元人民幣。

那一刻,劉積仁意識到科研成果是真的可以有效轉換成資本,日本市場成為東軟的第一桶金。

這次談“錢”,讓劉積仁看到了技術的資本價值,而當劉積仁開始“談錢”的時候,標誌著一個思想者開始食人間煙火,一名合格的企業家誕生了。

在洪水中賣救生圈是最好的生意

劉積仁褪去一身書生氣,開始從現實的角度思考問題。自創立以來,東軟的發展一直大膽,1996年東軟上市以後,1997年就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但東軟依舊採取了進取的策略。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東軟仍在激進地收購。這與劉積仁在洪水來臨之前售賣救生圈的策略是分不開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對全球經濟的一記棒喝,當所有企業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候,IT業同樣遭受重大打擊。而東軟就在這個時刻拉開了全球化整合的序幕。在大多數企業都仍然收縮中求生存的時候,東軟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佈局。

劉積仁:60歲再創業,別人為什麼還要投他37億?

圖為劉積仁(來自網絡)

2009年在美國、歐洲分別成立了公司,東軟甚至在一天內一口氣收購了芬蘭公司旗下的三家手機軟件公司100%的股份。這次收購,讓東軟獲得了很多前端人才,也打開了芬蘭當地的業務。在洪水中,賣救生圈的劉積仁大發了一筆。

劉積仁做生意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他對於時勢的把握和突破,也更體現於他的“東軟模式”。以“軟件技術為核心”,開始探索東軟的多元化發展,將業務線延長到家庭和個人消費市場。

兒子的人生路,要他自己走

在商場中,劉積仁銳意改革、奮勇進取,讓他在把握時勢中帶領東軟一路前進,也讓他在60歲再創業之際又獲37億投資。商場上無所不能的父親,在生活中,讓兒子劉峻麟感受到的卻是深沉但從不說出口的父愛。

小時候的劉峻麟非常希望能對父親無話不談,所以他還專門請父親看一場電影,情節裡有很多父子親密的鏡頭,電影結束後,劉峻麟裝作不經意地說:“我覺得電影裡面的父子倆還挺不錯的”。但劉積仁的回答卻很硬:“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我們不太可能是那樣。”。

劉積仁:60歲再創業,別人為什麼還要投他37億?

圖為劉積仁(來自網絡)

在做生意上,劉積仁從來不教兒子具體的商業策略,也很少幫扶劉峻麟。但在劉峻麟創業失敗陷入低谷時,作為父親的劉積仁也會扶上一把,但絕不會攙著他往前走。他相信做生意要看天分,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才最銘心刻骨。而劉峻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也日漸成熟。

或許每一位父親都像一位駕著漁船的老人,在你落水時伸以援手,但他永遠不會把你載到終點,因為父親知道:每個人的人生路,都得自己走。

  • 當教授開始學會“談錢”,是不是離生意人不遠了?
  • 軟件大佬如何做長IT這個“短命行業”?
  • 不善說“愛”的父親如何為兒子保駕護航?

更多精彩內容登錄喜馬拉雅搜索《四十年四十個家族》專輯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