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勳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歷史上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蹟廣為流傳。當代的影視劇作家也很瞭解民眾。

這種渴盼清官的心理,於是,劉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兩位是和珅和紀曉嵐)。在劇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貪官和珅成了死對頭和歡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經常弄巧成拙,想算計人反遭算計。乾隆皇帝對他又愛又恨、又有點無可奈何。這個人物寄託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願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化身,甚至連他的羅鍋兒也讓人不惟不覺其醜陋,反成為他的標誌性特徵。其實,熒屏上的劉墉和歷史上的劉墉並不完全重合,從形象到事蹟有許多地方源自劇作家的想像。

歷史上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選官標準。

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為觀瞻所繫,不能不特別強調。

劉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順利過關。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會是“羅鍋兒”。姜緯堂先生早在1996年時,就曾在《北京晚報》上專門撰文《劉墉綽號“羅鍋”考》,指出過這一點。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從側面說明一定的問題。按照當時制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不考文章,只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以字形喻體形、相貌。“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以上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可見,清代選官很重視被選者的相貌,所以,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總也不至於體有殘疾。

歷史上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在1958年考古學家打開了劉墉的墓穴後發現劉墉光小腿就有75公分,而整個身子的長度竟然達到了1米九,並且從骨骼來看劉墉根本就不是一個駝背的人,我們都被這個清宮戲給騙了。雖然劉墉身高一米九,但是他輔助過的乾隆和嘉慶兩位皇帝最高也就是一米七左右。在那個封建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時代,如果劉墉挺直了腰板就會比兩位主子還要高出很多。為了不讓人拿這個說事,劉墉只好盡最大努力彎著腰低著頭。看上去就像羅鍋一樣,所以劉羅鍋就被人傳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