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这个循环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

舞可定天下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生命有思考的思想者。


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人生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循环?这并非人类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而是人类对人生的意义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必经过程,是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


欲望不分善恶。小到孩童,大到伟人,都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求。欲望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浮士德的追求、获得、再追求,一个追逐欲望却久不满足直到找出人生真谛的故事



歌德从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才完稿的《浮士德》诗剧中,就描写了浮士德从欲望到满足再到厌倦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诗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个坐在书斋里研究学问的满腹经纶的学者,他突然对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极大的迷茫和不满。这时,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签约,把浮士德的灵魂作为抵押,魔鬼将满足他的所有欲求。一旦浮士德感到自己得到了满足,他的灵魂就要属于魔鬼。


于是,浮士德被靡非斯特带出了书斋,走向了精彩绝伦的世俗世界。靡非斯特为浮士德提供一切方便之门,让他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


有了魔鬼的帮助,浮士德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满足,他不停地产生新的欲望,而魔鬼不断地给予满足,每次魔鬼都以为浮士德会就此罢休,灵魂可以被他控制时,浮士德突然感到了厌倦,开始了新的欲望的追求……


终于,万念俱灰时,浮士德突然看到人民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觉得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


2、弘一法师终其一生,追求人生的第三层楼,最后皈依佛门,成为一代佛教高僧


我还想到了弘一大师的故事。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经历了由普通富家子弟到艺术家、教育家最后到佛学大师的过程。


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中说,李叔同“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 。



弘一法师曾提出过人的追求的三层楼:物质、精神、灵魂。“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李叔同终其一生追求人生价值的第三层楼,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实现了人生的升华,成为世人所敬仰的弘一大师!


3、自我实现的马斯洛,把“做人”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义和希望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实,他的理论有两种版本,我们学习的版本是五个层次,还有一个版本提到的需求理论是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病态的一半,马斯洛的理论则为我们补充了健康的那一半。



无论是浮士德、马斯洛还是弘一大师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欲望追求具有以下规律:


1、人的追求都是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发展过程。


弘一法师之所以能抛弃红尘,潜心佛学、浮士德再丰富的物质享受都不能让他感到满足,是因为当他们的物质追求达到满足的时候,逐渐忽略自我的物质追求,开始寻找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2、太在意低层次的追求,他的精神追求便会受到阻碍。


当人的物质追求达到了满足,就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实现自我。但是,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追求贪得无厌,就会陷入贪欲的泥沼,不能自拔。古代的帝王、现世的贪官等,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已经远超普通人,但仍会在物质方面不断索求,在低层次追求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3、不断追求达到精神和灵魂满足的人,便是得道之圣人。


很少有人像攀登高峰一般一直无休止地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完全忽视了物质世界。只有当一个人的追求真正达到了最高层次,才有可能像浮士德最后那样发出“请停留一下”的感叹;才会真正的清心寡欲,像弘一大师那样低调而又执著地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就一个无人能超越的大师。



所以说,如果人仅仅满足于既得欲望的实现,失去了更进一步的追求,生命就不再有积极的意义,人的存在必将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人唯有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求,才有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而每一波新的欲望,都要高于上一波的欲望,人生就在这种螺旋式的上升循环中成就自我,直至超越自我。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這是普通人生的表象。這是生灭法,這是六道循环,這是迷魂阵,這是大苦海。這是人生的训练场,這是觉悟自性的大熔炉。這是成贤作圣的培训班。

人,连同有情识的众生一起说吧,都是对外部环境,世界万事万物的贪恋迷执心。有两种难以跳出难以摆脱的恶劣心性,妄想心丶颠倒心,一个叫"遍计执″性,一个叫"依他起″性,這两种心性主导着生命体的一切活动。而真正"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圆成实性″,深深潜藏而不起作用。

五官六能,全部对外,花花世界充斥着整个心灵意识。染污而迷执,一入眼界,无不真实,外界的一花一叶,风吹草动,都牵动自己的神经,固有观念连索反应,自己的判定牢不可破。不到黄泉心不死,巧风一吹又复活。望乡台上打哈哈,好了疮疤忘了疼。人生苦短,迷执难破。日日复年年,一生又一生,常在六道转,万劫不清楚。

欲望,能满足吗?有道是"欲壑难填"。今天得到暂时乐,明天又有新想法。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见了新的丢了旧的。不是无常到,谁肯撤筵席?

苦丶空丶无常丶无我。才是世界人生的实相真理。不从人生的上述表相体认出真理,便是失败的旅程,便是重蹈覆辙的痛苦基因。求不得,乐不久,都是苦。輝煌一生,两手空空。万里长城有何用,秦皇汉武仅空名。哪个能作自己的主,血肉之躯化作土。

不"看破"世间相之虚假无实义,不透视人性之妄想颠倒的糊涂意识。不"放下"眼前贪执的一切无实义的根本烦恼。便跳不出恶性循环的大苦海。

破除"依他起″的愚痴迷信,放下"遍计执″的妄想颠倒。以红尘作道场,修炼真心本我的"圆成实性",开悟自性,作自己的主人。便是所问问题的的现实意义。


真空妙有无量寿


人们总习惯于地认为人性和兽性是有本质区别的,人性会熠熠生辉,而兽性只是动物本能而已。一般说来,这结论是对的,但经不住实践检验,也经不住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喜新厌旧″和"贪得无厌"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体现,差別只在程度上。我说的每个人,自然也包括心态极良好、处乱不惊一贯以顺其自然、知足者常乐为人生哲学的男女。

一个欲望诞生了,且如愿以偿;另一个欲望又会诞生,再后又如愿以偿。这种情形可以形象地表述:一个人以前住陋室,渴求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愿望成真后一段时期以后,厌倦了,又生出拥有别墅的欲望。人出门没自己的车,不方便没面子。有了车后得知车和车档次有别,于是再喜新厌旧……

"度"人人都懂,把握得恰到好处的分寸之难度却绝对高精尖。我们公认的圣人及伟人,在拿捏这个"度″上不是闹出不少笑话吗?一一当然我指的不限于物质上的喜新厌旧、贪得无厌一一而是泛指,尤其精神的需求方面。再具体一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等等美幻祝福辞恭唯语的诞生运用不正是"欲望"无止境的明证吗?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如此讥讽欲望无边者:世人都知神仙好,只是xx忘不了……

人活着欲望就无休无止诞生,这宛如土地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植物一定破土而出一样。贪欲过分强烈恰似春药,这是变相作死!

当然有欲望不满足现状,喜新厌旧也未必全是坏事。不满现实不满现状,就要革新就要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断产生新的欲望不断厌倦旧事物老状况则有新动力新源泉,社会因此不断向前,岂不是功德无量?社会史证明,不满就是动力,这动力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一把锤子,是工具也是武器,就看如何使用了。

欲望一一满足一一厌倦一一新的欲望一一无限循环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抑过度贪婪,扬革新创造发明,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任由贪婪泛滥是作死;反之则有可能使个人值观含金量不断增加。


北斗星2013727


谁在制造这种循环?这是个“精英”社会。

倘若你时光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倘若我们生活美好,是因为有人曾流血牺牲。

我下面的文字请你只当成一种文字的游戏,切勿当真,当然还是希望你思考。

遥远的彼岸

我在《你的命运》中描述过个体生命的命运。

人类的命运呢?几年前我觉得马云能往后看十年。今天听了他的演讲我不这么觉得。他或许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人与开拓者,但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见《人与思想》)。

人类是孤独的,所有的美好对于孤独的人类来说都是欺骗。我们找不到对手,所以只好把自己人当对手。

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又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被牵引是无知者的幸福。说到底我们只需要两样东西:肉体需要及心灵需要。

肉体需要本该早就满足了,人人都应该幸福。一口吃的,一件穿的,一张住的。不难解决。难的是解决了以后呢?该如何牵引着人类继续向前。

人一旦解决了自身问题是不是就该把矛头对准他人,对准群体以致产生更复杂的问题。“所以提高游戏的难度与幸福的高度,把简单的问题复杂话是不是可以长时间的把个体留在自己的圈子里折腾”。其实你会发现今天不会比昨天更幸福!现代人不会比古人更幸福。我们划的越快,彼岸也越来越远。我们一直都只是在追寻幸福的路上。

心灵需要本应很好指引,物质满足以后转向心灵需求。但思考发现过度安逸就是一种危险。结局我们可能会变回猴子——倒退。宗教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但其无法适应不断竞争的社会变局。也无法创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会令个体与群体退化,不利于种族生存与发展。又是个悖圈。

那么经济利益与科技发展是不是造成我们物质需求不断扩大与物质欲望不断拔高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永远无法满足才会拼命向前。因为一旦满足也许就是幸福的结束或是悲伤的开始。

不知这是人类的命运——造物主的安排。或者根本就是我们参与者把自己人当对手的悖圈。我无语。

曾经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是想被精英指引着前行?还是想按我们大多数人(那怕很笨)的共识前行,那怕是个错误的未来。

也许我们选择的是个错误的未来,但我们会在错误中进化成长,但是如果只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还要我们干吗?长着脑袋难到就是被牵着跑的?未来还属于我们吗?属于精英吧。两者之间越来越远——两极分化——少数成长,多数退化。

一个历史: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总是在其死后的未来才被世人认可。为什么?当所有人都被现实的价值观包围的时候,谁还需要未来!需要的只是当下。只有孤独的思想家在思考着人们为什么沉迷于现在的价值观,而这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当普通人也需要体现价值的时候,思想才会活着。而精英们永远不需要一个普通人的价值观。

我知道我们注定要为它而亡,而不是为了寻找光明和自由。如果己知科学都是对的(包括目的),那你还需要梦想干吗?还是收回去吧,作个沉默的寡民。


来去无意58911149


我先说一下意义这个东西。有些人问这有什么意义,那有什么意义,基于现世我们中国来说,即使你再有钱,在有权,最后都是一捧黄土。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意义本身来说也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一个概念,跳出这个概念,所有事物本来就没有意义。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更像是“枷锁”,它规定了你这样做的目的,固定了你的思想,它告诉你必须这样做才算有意义。

认识到意义是“枷锁”,是限制,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也就同样可以认识到,人生没有意义,人本来是自由的,却在用思想限制自己的自由,自由才是人生本来的面目,一个自由的人生,它的意义需要你自己去赋予。

回到你的问题,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对欲望的追求只是一方面,有位大哥说过“不管你身边曾经高朋满座,亦或是家人环绕,多么温馨甜蜜热闹逍遥…终究有一天,你会孤单冷清地一个人在黑夜里寂寞的发狂。没有消遣,没有陪伴,没有人去想念也没有人想念你…人长久如此,要么信仰,要么疯狂。”

要么信仰,要么疯狂概括了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状态,有信仰(上帝,佛,真主等)的人不会迷茫,他们在思想上有“依靠”,他们不会有题主这种想法。

要么疯狂就是中国的大部分人,表面正常,实则迷茫。

除了这两种状态,还有一种是“静”,有些人对这种生活方式还喜欢叫“爱”,当然了和人们通常所说的“爱”不太一样,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细说了。


小孩把棒棒糖交出来_


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这个循环在人生中的意义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由于有欲望的渴望,才会想要发展,想要去获得新的东西,可以说欲望是推动着人进步的动力

而欲望有被满足的一天吗?并没有,欲望不会被满足,欲望只会暂时被满足

一旦欲望被暂时满足了,就会产生厌倦,从而引起了新的欲望

读过木心的一段文字: “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 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馋、倔、拗的怪异大力。既达既成既毕,接着来的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割绝不可,宁愿什么都没有。 ”

欲望让人拥有面对挑战的动力,而当欲望被满足后,就会产生厌倦

这样的循环,引起的是人的不断追求上进,不断寻找本真的自我的一种循环

在这样的循环中,找寻自己到底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当适应了厌倦,发现这个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欲望,从而继续去追寻新的欲望

在这样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必将产生一个欲望,满足一生的追求

而这个欲望,就是一生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金钱、不是金子,而是追寻了这么久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真正的自己

人的一生不断的寻找着三个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欲望推动着你去追寻这些问题

而这个循环对于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就像生命一样,生命不止循环不息

我是深度读书,深入的读书,深度的思考!


深度读书了吗


这个问题及时还比较深奥,一般回答这个问题,除了用社会学之外,那就是要用哲学的理念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些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满足的需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在想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没有欲望,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满足。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比如说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可能在想我要是有一个亿,那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但是赚到一个亿真的是这样吗?比如说当今的马云,王健林等数一数二的富人,难道他们实现了金钱上的满足就没有别的欲望了吗?答案显然是不是的。

那么又是什么来推动人在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又产生一种新的欲望?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欲望的本身,说的正统一点,也就是发展的需要,不管是自身的发展,还是融入身边环境的发展的需要,他都必须要在一个欲望满足的时候,再一次衔生出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其实并不是主观的,而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人脑中的印证。比如我国有一句古话说的是饭饱思淫欲。

一个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可能是想到自己要吃饱饭,觉得吃饱饭什么都满足了,那么在他极度饥饿的这个客观条件下,他脑中唯一的欲望,也就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吃饱饭。在这个前提下,他是没有别的欲望的,但是他也不会有别的发展动作,他的活动只能是朝着吃饭那个方向发展。比如说找吃的,想方设法的找吃的,他不会朝着别的方向去努力去动作。

而当饭饱之后,在这个人吃饱饭的客观情况下,那么客观环境就会用新的动力去推动他。比如说淫欲,吃饱了之后想到淫欲这种东西,也就是更多的欲望,立足于吃饱饭之上的欲望,这个时候推动这个人动作的动力就是比吃饭更大的欲望和比吃饭更高的发展。

其实在马斯洛需求定理当中,更能够客观和全面地还原人的这一种无限循环的欲望。马斯洛需求定理共分为五个层次,包括基础的生理上的需求,其次的安全上的需求,再次是情感归属的需要,再次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五个需求当中前四个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循环反复的,当一个需要满足之后,他会不把这个需要当回事,而延伸出更高的需要。比如说在生理需要之上的安全需要,在安全需要之上的情感归属需要。这些都充分的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甚至在突破自我价值实现之后,人就会有新的欲望。

那么如题主所说,这种循环反复的欲望到底有没有意义。

其实我想说它是有意义的,不仅有意义,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之所以有这个不断反复的欲望,才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够为人类以及社会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史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丝毫不亚于优胜劣汰这一理念。

最后尽管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失偏颇,但是在某些场合,它确实是一句最能够说明问题的话,比如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来说,就能够更加全面的阐释这个问题存在的合理性。


佳说


先看一张图:

马斯洛指出,人有5种需要,而且是分层的,这些层次是有等级的,这些需要都是客观的,所以需要是不能被创造的。需要缺乏满足、人就会产生欲望、欲望指向某个目标物就构成了动机,动机贯彻为行为,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欲望会消失掉,动机也就相应消失,行为就不可能了。

如何理解循环呢?

就拿底层的生理需要来说吧,饮食男女,

早晨,肚子饿了,生理需要缺乏满足,引发欲望和动机,找个食物吃。一旦吃饱,需要得到满足,对食物的欲望与动机就会消失掉。

中午,肚子又饿了,生理需要又缺乏满足,引发欲望和动机,找个食物吃。一旦吃饱,需要得到满足,对食物的欲望与动机就会消失掉。

看图:

这是一个循环,需要缺乏满足、引发欲望与动机,获取目标物,需要得到满足,欲望与动机消失。隔一个时间,需要又缺乏满足,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

循环的是形式,变化的是循环的内容。

生理需要的缺乏,人追求满足,发展出了能力,如果能力越大,对满足需要的【需求】就有更高的要求。

能力低时,有得吃就好,

能力更好时,要吃得好,

能力更高时,要吃得精,

但能做到衣食无忧,人的需要层次就要往上攀爬一层【安全需要】,

依着这样的运作原理,

一直攀爬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每一个需要的台阶上都有对应的循环

【相应需要】台阶上的循环,推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一旦你的能力,能让这个循环,运转良好。

就会攀爬到更高一层的台阶,

又开始启动一个循环。

人生是交织着很多这样的循环。

我们要驾驭好需要的循环,发展出各种相应需要的能力。

个人视角

这个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人自身有一个内在设定的机制【客观的需要层次】,把人从物质的需求,

一步一步升华到精神的需求

把人仅仅是对【食色】的追求,

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追求,

让人自身的世界变得更大。


认知框架


首先要区分欲望和需求,这两者是不同的。举个例子,你观察一下捕食动物吃食物的表现,它们吃饱了,就不吃了。无论是什么食物。可是我们人类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有创造了欲望。

欲望并非是天生,需求才是天生的。何为需求?就是如果没有,我们无法健康的生活。比如我们需要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清洁的水,需要足够的睡眠等等。那么欲望又是怎么来的呢?

欲望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你想一想,对于一个原始部落的人来说,他们不会有欲望想要拥有一部最新款的Iphone手机,他们也不会有欲望想要拥有一个LV的限量款手包。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欲望呢?答案是因为我们赋予了这些事物不同的意义。比方说可能的意义是代表受人尊重,代表被认可,代表有价值等等。我们赋予的意义创造了欲望。

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欲望不会。因为欲望是创造出来的,不从内在去解决,单从外部来满足,无异于对镜摘花,水中捞月。欲望就像贪吃蛇,那些赋予的意义就是它们的食物,不停止意义,欲望不会消失。

因此,想要减少欲望,唯一的方法就是释放赋予事物的扭曲意义。如何释放意义?这恰恰正是困难所在,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正如一个惯用右手的人,现在要改成左手,困难的不是学习左手,而是停止使用右手。


云山迢递


问主的问题问得巧,从欲望的角度切入,来探讨人生的意义。

有大师说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意义和价值,不过是一个游戏一场玩笑,也有大师说追问意义和价值不过是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有满足感。所以,关于意义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你,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想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活法,只要自己不被意义所束缚活成木偶就行。

从欲望的角度来看,这个点提得很好,如同我们每个人每天起床吃饭睡觉,再起床吃饭睡觉一样,以及一年四季的轮回,再比如万物从生到长到枯的过程,以及人的念头的生起灭去生起灭去,都是同一个东西,不断变化却是周而复始的规律!

人毕竟要高级些,所以不要机械,同时我们也不愿意仅仅活得像个动物只知道满足欲望,所以要问个意义有个思想品质精神内涵。

我们人因欲而生因欲而活,貌似比动物高级,却其实不如动物,因为我们会思考,所以反而被一堆的头脑念头给带走,从来没有安在每一刻,也没有真正被欲望满足,哪怕吃一口饭也只是吃没有那种吃的幸福感。

如果哪天我们能仅仅因为吃一口饭也无比满足,呼吸一口空气也无比畅快感恩,看着自己手劳动的成果哪怕它微不足道也无限满意的话,那么生命无处不喜悦无处不精彩,那时所谓头脑的意义,我想,也根本就是个没必要去思考的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