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40家平台炸雷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幾招教你識別假平台

又有40家平臺炸雷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幾招教你識別假平臺

近期,P2P網貸行業十分不平靜,行業洗牌加劇。

全國P2P平臺“雷”聲不斷,繼6月批量炸雷後,進入7月網貸平臺再度出現連環爆,短短半個月時間,已經有超過40家平臺“爆雷”,恐慌氣氛蔓延。

P2P平臺風險為何現在集中爆雷?

又有40家平臺炸雷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幾招教你識別假平臺

P2P平臺風險為何現在集中出現,有幾個原因:

1

宏觀金融環境收緊

事情要從今年以來的債務危機說起,今年一些企業遭遇了債務危機,導致一些債券違約,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轟動。

P2P當然早已是一些企業融資的渠道,以前在資金寬鬆的時候,P2P就給企業做過橋業務,銀行貸款資金下來後迅速還給他們。今年銀行資金緊張,現在銀行的錢沒了,企業就沒有錢還P2P了。企業還不上平臺的錢,導致網貸平臺經營困難,只好清盤。

還有人些從P2P上借錢炒股投資,但上半年股市、債市、匯市紛紛下跌,借錢炒股的也還不上錢了。

2

政策頻頻出臺,平臺生存艱難

從6月至今,監管部門多次向P2P市場釋放出加強監管的信號。

比如,6月14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專門提到非法集資的風險,他明確表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原定於6月底前完成的P2P網絡借貸備案工作已延期。兩年前,網貸新規明確了備案要求,許多平臺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想方設法要通過備案。為了符合小額分散的原則,房貸業務基本沒人做了,做車貸的多了,純信用貸的也多了。

結果備案延遲,合規成本增加,讓一些有問題且實力不濟的平臺,繼續維繫下去的難度越來越大。

3

網貸行業爆雷,平臺開始擠兌

風險是可以傳染的。6月以來,P2P行業多家平臺接連爆雷,投資者神經緊張、爭相申請提現,一旦出現擠兌風潮,原本沒有問題的平臺也能出現問題。

比如, 7月9日,運營5年的網貸行業老平臺“錢爸爸”也發佈公告,因大量用戶集中申請提現造成平臺出款工作量增大積壓,這直接導致了近期平臺部分出借者回款延遲的現象。

4

本身模式就不具有合規性

有些P2P平臺存在自融、資金池、風控的問題,遇到流動性問題和監管壓力,也會很快引爆風險。

如果自設資金池,比如平臺將客戶的資金歸集起來之後,進行不合理放款;或者將投資人的資金分離出來一部分用作風險保障金,以彌補借款人的不良借款等。所以一旦出現大量投資者集中提現,資金鍊馬上斷裂。

如果平臺自融,比如實控人或者股東把錢拿出去,炒股炒房或做各種投資,平臺上公佈的都是假標,現在突然遇到持續大額贖回要求,一時半會拿不出錢,資金鍊就斷了。大環境遇冷,讓有瑕疵的平臺無力招架,最終只有倒掉。

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又有40家平臺炸雷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幾招教你識別假平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家上海地區爆雷平臺中層管理人員趙誠(化名)爆料稱,7月初他所在的平臺爆雷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竟然是平臺多家借款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稱,根本沒有註冊過這些公司,更沒有發起過借款。

“我專門找了平臺創始人問責,但他支支吾吾什麼也不肯說;我又找了風控總監,他乾脆坦言自己不知情。”趙誠稱。

如今,這些債務讓他陷入旋渦,平臺出借人天天電話催促他還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瞭解到,這種現象在多個爆雷平臺並不鮮見,銀票網等爆雷平臺都曾出現類似現象。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曾借用平臺員工或親戚好友的身份證註冊大量“殼公司”進行財務包裝,虛構貿易合同或應收賬款債券進行自融。如今平臺爆雷,這些假標紛紛浮出水面。

“當時創始人藉口為員工辦理團體險福利,讓我們將身份證借給他幾天,基於信任關係,大家都毫不猶豫地借了。”趙誠說。如今他得知,在辦理團體險期間,創始人藉機註冊了數十家殼公司。由於公司註冊採取認繳制,他們自稱對此並不知情。

但其中並非沒有疑點,趙誠回憶說,每當平臺集中發行動輒上百萬元額度的高利借款項目時,創始人都會找各種理由向他們再借身份證。

“現在回想起來,創始人有可能多次拿著這些身份證給殼公司大幅提高註冊資本,並虛構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美化財務數據,最終讓這些借款標的順利通過平臺風控,實現自融。”趙誠認為。

而風控部門負責人的說辭是,這些借款標的都由創始人直接拿過來要求迅速發行借款,且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資料一應俱全,不便多問。該負責人還宣稱,除了平臺幾位高層人員知道這些殼公司的真實狀況,風控部門幾乎都對此不知情。

“風控總監承認,其實他們的風控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因為平臺創始人拿來的借款標的,幾乎沒人否決。”趙誠直言。據他初步估算,當前平臺約有10多位中層管理人員被挪用身份證註冊了借款公司,合計身背約3000萬元“債務”。

“目前我們只能先向公安部門報案,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趙誠表示。

多位P2P業內人士稱,其實類似狀況在爆雷P2P平臺並不少見。部分爆雷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通過上述做法虛構借款標的自融後,主要將資金用於配資炒股、房地產開發過橋貸款或炒作虛擬數字貨幣等投機行為,然而今年以來樓市價格回落、股市低迷、虛擬數字貨幣價格大跌,導致整個資金鍊斷裂,最終引發平臺爆雷。

“聽說有一家P2P平臺負責人炒作虛擬數字貨幣虧損逾2億元,不得不轉賣P2P平臺套現回補資金缺口,但這卻給了購買方設立虛假標的自融募資的機會,最終導致平臺爆雷。”一位P2P業內人士透露。

如何識別假平臺?

網貸一旦踩雷基本上對於投資者意味著血本無歸,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擦亮眼睛,識別平臺風險,否則最後“渣都不剩”。如何識別?大貓財經總結了幾個方法:

1

看平臺成立時間

看平臺時間是最直接的一個方式。2018年以來總共159家問題平臺,成立時間在2017年以後的問題平臺佔比高達53家,佔了42%。

2

排名靠前的平臺安全性高

相比而言,排名靠前的平臺穩定性會高一些。無論是背景、合規、規模上會普遍優於其他平臺。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越是傳播廣,平臺數據做得好,更有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和週轉渠道。

3

不要迷信背景,資產才是王道

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國資系、上市系、民營系等幾大類背景平臺。 不少平臺打著所謂的背景大力宣傳,“國資系”、“上市系”等,讓迷信背景的投資人紛紛上車,一朝平臺轟然倒下,才恍然大悟。投資人要仔細看平臺的資產、資產、資產,重要說三遍,怎麼看?看平臺是什麼類型的產品。

4

雞蛋切勿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有些投資人選擇一家P2P平臺,把所有資金都放在這個平臺,如果平臺出事,只能全軍覆沒。最好的辦法也要做好資金合理配置,不能全部放在P2P上,比如房產、基金、股票、黃金也需要關注。

當然這些都是粗略的篩選,如果要細緻的看,還需要看幾個指標。比如資金存管、信息披露、標的額度合規,具備ICP許可證、網絡安全三級證書等。

● 資金存管

P2P平臺接入銀行存管是必要條件,沒完成資金存管是不能去申請備案的。接入資金存管的目的是為了把平臺和資金進行隔離,不讓平臺直接碰這筆錢,降低了平臺建立資金池的風險。

要辨別是否是資金託管,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資人、借款人、平臺是否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開通賬戶。

● 信息披露

銀監會的信披指引明確提出P2P平臺應向投資人披露的信息指標包括備案、組織、審核、經營和項目五大類。從信息披露裡我們一般可以知道這個平臺的交易狀況、運營狀態。

● 謹慎負面新聞滿天飛的平臺

雖說多數平臺暴雷前會封鎖消息,但是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投資人很容易看到關於投資平臺的預警、負面輿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尤其是被多次預警且負面新聞較多的時候一定要果斷下車。

P2P還能投嗎?

最近一段時間接二連三的跑路、實際控制人被捕,讓投資者對行業再一次失去信心,難道P2P就這麼結束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大眾消費的慾望,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這個行業仍被強烈需要的。

但未來行業越來越集中將是大趨勢。中金公司就在其最新報告中稱,近期中國P2P網貸平臺關停數量增加,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3年。3年後正常運轉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臺數量的10%左右。

在此期間,P2P行業裡將還有更多平臺經歷關停,在這個特殊時期貓姐建議你重新評估自己所投資的平臺,如果不放心或者看不懂,建議你到期之後撤出投資。

如果你依然對這個行業有信心,也建議提高選擇平臺的標準,並儘量分散投資。

互聯網金融協會首發聲

又有40家平臺炸雷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幾招教你識別假平臺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昨日發聲,稱整治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應避免因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渲染和錯誤解讀影響市場正常秩序,並呼籲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

7月16日,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京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會議指出,針對近期一些地區網貸行業出現的項目逾期增加、平臺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惡意逃廢債,而一些不實傳言或不當報道誤導社會輿論,造成投資人信心不足,加劇恐慌情緒等情況,中國互金協會認為:

1、應正確宣貫專項整治政策精神,牢記發展是以規範為前提,整治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引導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關注相關官方網站和專業人士的正確解讀,勿被外界不實報道誤導,更不要信謠、傳謠,傷害平臺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建議有關部門引導媒體正確開展輿論宣傳,對社會釋放正確理性信號,避免因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渲染和錯誤解讀影響市場正常秩序。

3、是加強社會誠信文化建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維護規範合同的存續效力。同時,進一步發揮司法協作、資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礎設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聯合懲戒。

4、持續開展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促進從業機構按專項整治要求進一步規範發展,為達到整改驗收要求做好相應準備。對確已不具備繼續營運條件、擬退出市場的機構,應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計劃,增強退出全過程透明度。

5、加大金融法規知識普及教育,引導會員機構依法合規加強自身權益保護,在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提示金融消費者應遵循契約精神,依法履約。

騰訊財訊(QQstock)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道(jjbd21)、大貓財經(caimao_shuangquan)、券商中國(quanshang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