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讀大學了,爲什麼還讓父母陪同到學校報到?

貴港小曾哥


每年大學新生開學季,都有大量的父母大包小包,和孩子一起到學校報到,引起社會的關注。對於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認為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獨立性差,父母放不下,應該讓孩子獨立。

我從來不認同這個觀點。人的成長是需要過程的,孩子一般18歲考入大學,大學一般被稱之為人類第二個子宮,所以意義重大。孩子考入大學後,父母會發現,孩子自理能力,獨立能力比以前強多了。環境在改變人,尤其大學,是孩子獨立成人的很重要過程。

這個過程,父母的陪伴很重要,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參與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定性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不放手,不讓孩子獨立。

在教育的問題上,家庭教育的功能要大於學校教育。關鍵時刻,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我的意思不是鼓勵所有家長都送孩子去大學報到,而是量力而行。

如果經濟和時間允許,陪孩子到大學報到,未嘗不可。


編外教育參謀


大學新生報到會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學生們輕裝上陣通常只背個揹包,就來到大學報到。但是在學生身後有很多扛著麻布袋、拎著大包小包的家長,很多人對這種現象看法不一,各有褒貶。那麼就讓我們來對下面這種現象做一些簡單的解析。

這種現象其實我們也可以簡單的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我覺得大眾所認同的正面的觀點是以下這些。


首先,通常我們報大學都是離家較遠,可能在校四年期間父母親只有這一次機會來參觀我們的大學,機會很難得。並且也可以在入學時分擔一下孩子們的行李,隨同孩子一起參觀一下大學校園,這也是一次很難忘的經歷,畢竟再之後這樣的機會就很難得了。

其次,在開學期間,校內校外閒雜人很多,對於在開學期間的各類新聞,相信家長同學們已經看到不少。許多人藉由開學納新期間寢室樓全面對外開放,藉機進去混水摸魚,偷竊他人重要財物,家長陪同也可以多一份保障。並且一般新生報到排隊時間較長,家長跟同學一起在此也可以輪流交替班。


最後,孩子們苦讀十二年才換得如今步入大學的機會,家長們也在背後苦苦支撐了這難熬的十二年。如今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踏入大學起享受這新生活,這樣別樣的慶祝方式,當然要與父母共同享受這一時刻。而且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眼裡都是孩子,只要他們有能力替孩子分擔一下,總是好的。

當然凡事都有對立面,父母陪同孩子到校,也在另一面上有消極意義。

一是大眾所談,學生上大學通常是第一次離家這麼遠,也可能是第一次經受這種考驗。獨自一人離家千里去上大學,面對途中的種種未知,既然要面對以後的獨立生活,何不妨從現在開始就踏入自己一個人的旅程。儘早的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總是好的。


二是進入大學就是相當於踏入了一個小型社會,提早的適應也是應該的。再說家長總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適當的放手也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成熟。踏入大學也就算一個小成年人,學會讓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在這個去往大學報到的途中及報道,就是一個很能鍛鍊人的方法。

家長陪同同學一起去大學報道,有利有弊,但我相信是利大於弊,畢竟這樣的機會難得。


優學優考策略


大一新生開學報到,有很多都是父母送到學校,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孩子就要遠離父母獨立生活,在此之前沒離開父母,生活能力不強。做為父母送孩子報到,一方面孩子獨自出遠門不放心,另一方面也可到兒子的大學去看看,甚至順便去旅遊一下。


但其實也有不少孩子是獨自報到的,不說孩子有多獨立和能幹,是由各種條件限制不得而為之。我們家都是自已去上學的,其實也都不是很情願,但沒辦法。

1985年,我姐17歲去西安上大學,從家到西安沒有直達火車,需要在鄭州火車站轉車。一個從沒出過遠門的農村女孩獨自坐三十多小時火車去上大學,父母是不放心的。但限於經濟條件,來回車費付不起,也是很無耐。讓一個女孩自己帶著行李出發,在鄭州火車站轉車時又是晚上,她真的很無助的。


1990年,我也是自己坐二十多小時火車去的鄭州上大學,到鄭州已是晚上12點。做為男孩,也就無所謂了。

去年,兒子高中畢業去加拿大上學,我們也沒去送,是在多倫多轉機。說實話,我們也是很不放心,從入關,到拿學籤,再到轉機,就是我自己去都有點搞不清,更何況是沒什麼經驗的孩子。儘管有些波折,但兒子還是獨自完成了各項λ境、轉機及入學手續。這也是他走向獨立的開始,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庇護下生話吧。


不要送孩子上學,取決於各人的選擇,送去上學可以更安全,不送去可以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當年你是自己去大學報到的嗎?現在你會去送孩子到大學報到嗎?請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都上大學了,為什麼還讓父母陪同到學校報道?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那些陪同孩子報到的父母與不是處於對孩子的關心!這個,跟孩子能不能獨立沒關係……

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型的,小學就能買菜做飯,到了直到上高中我父親開學報到第一次送我上學(小學初中都沒送過都是跟同學一起去的),別人家的家長又是掛蚊帳又是整理衣物……我家老大隻是坐著看我自己收拾,整個高中因為我的原因我家人只去過這一次——即便是高考也沒去學校給我打氣什麼的。

上大學報到我自己去從“技術”角度看沒有一點難度,但是父親還是也給自己買了一張票,於是就有了我整個大學期間唯一一次坐的臥鋪上學、回家。

二十多個小時的路上我們爺倆兒習慣性的沒啥太多交流(我們都是喜歡做事兒而不太喜歡多說什麼的人)。傍晚到的學校,收拾利索(跟高中一樣,還是他看著,我自己處理)之後我們爺倆兒一起在校門外的美食節吃了大學期間的第一頓飯———籠籠肉+米線。父親住在招待所,合住的那種。

第二天就集合開始軍訓了,我們一個個換上軍裝,在輔導員的喇叭聲中找到各自的隊伍,爸爸媽媽們遠處觀望著,然後大家一起走去操場,正式開始軍訓。

校園內的第一頓飯是我們父子在食堂吃的。

下午父親就回家去了。

而我則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這是我的家人在我整個大學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出現在校園。

再往後我跟他們說來這邊玩玩吧畢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然而父母從來也沒去過———沒錯,跟大家想得一樣,他們就是為了省錢!不捨得花這個錢!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更希望是爸爸媽媽一起送我去上學,而且我們可以提前幾天出發,然後一起逛逛,然後一起看看我即將生活多年的地方,吃的怎樣、住的怎樣、購物方便不方便、舍友相處如何……

這些跟我是否“獨立”沒關係。

人,在某個階段,總是急於試圖想證明自己長大了,卻無視親人的關愛,甚至沒有看到他們的失落、不捨、擔憂……從哪一刻開始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將徹底的離自己生活越來越遠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所說是已經讀大學了,但是現在中國的這種應試教育導致很多準大學生們還無法做到獨自去學校報到的能力的,至少讓孩子獨自去大學報到的話家長也不會放心的程度。

就拿我來說吧,我來自於山區農村,上高中之前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自己所在的鎮子周圍,偶爾去一下相隔40多里外的一個比較繁華的鎮上,就這樣想去那鎮子上轉轉的機會也是很少的,基本上要靠運氣了,更別說是去縣城了,縣城距離家裡面有100裡的路程,坐車需要一兩個小時的顛簸。

後來去縣城讀高中,見識相對於哪些來自於縣城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少的,電腦基本上是沒有碰過的(2005年高一),手機也是基本上沒有用過的,去過最遠的地方估計就是這座離家100裡的縣城了。整個高中階段都是在那種緊張有序的學習、考試的過程中進行的,每個週末僅有兩個下午加一個晚上的休息時間,每個月可以有一個完整的週末,但是因為離家遠並不是一定回家;暑假的話基本上是提前一個月結束暑假到學校裡面補課,即使是在家休息的暑假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怕知識生疏了;寒假的話也是過了正月初五就要返校的,基本上在家只待了不到10天的時間,在家的那幾天也是需要看書學習的,除了過年前後的那幾天。曾經在高一的暑假,有過去省城西安轉轉的想法,畢竟歷史書中的那座“長安城”距離老家也就500多里而已,但是可惜因為沒人帶我去也就作罷了。

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高考結束,高考結束以後也還是沒有出去走走的機會的,所以到了大學開學前,我還沒有去過自己所在的地級市的城區,沒有去過自己所在的省的省城西安,就這樣我還考了遙遠的廣西南寧的一所大學。

父母肯定也是瞭解我的社會經驗之淺的,因為我還沒有做過火車,沒有做過長途班車,準備到時候開學的時候父親送我去上大學。後來 在暑假裡面,我陸陸續續的聯繫到了另外幾個也在當年考上那所大學的學生,最後就決定我們幾個人組團去上大學,不讓父母去送了。假如當時沒有遇到這樣幾位學生的話,當時估計就需要爸爸去送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沒坐過火車、社會經驗尚淺。


饕餮視聽


很多人第一次單獨出遠門,很多人第一次住校。

大學不比初中、高中,一般也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就讀。大學有的在本省其它市,有的在外省,都比較遠,要坐火車或是長途車才能到達。

而很多學生在讀大學之前從未出過遠門,有一些去外地旅遊也是有家長的陪伴。去外地讀大學對於很多學生來說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學生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住校…

所以,很多學生大一報名時都有家長陪伴。學生還不夠獨立,閱歷也少。家長陪伴有個依靠,也是一種關懷。

以前我們讀大學時以有父母陪同而感動自豪。到了大學也是和家長一起去報名,置辦生活用品,等宿舍這些安排好了父母才回家。

其實,個人覺得這樣挺好。父母陪同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旅行,看著自己的孩子在美好的學校裡學習家長也會很幸福。


凱米思琪老師


題主所提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你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孩子讓父母把自己送到大學,事實如此嗎?恰相反,是父母不放心孩子,非要主動送孩子去大學報到的。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去調查一下,看看有多少孩子本來想自己去報到,可是父母偏不幹,非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幫著安排好一切才放心返回的。

從年齡上來講,大一新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為什麼還會出現成人而不能獨立現象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很多家長缺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意識。恐怕絕大多數家長在孩子一上幼兒園的那天開始,就已經成了孩子最合格的保姆,所有的目光焦慮都集中在孩子上學和保障上面。只有極少部分家長能重視對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並逐步讓孩子嘗試鍛鍊所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最終擁有基本生活獨立能力。我們都清楚一點,人的觀念往往決定行為,既然沒有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獨立能力,也只好“服務”到底嘍。

第二,家長對孩子從放手到放心,需要多年的歷練。從很多送孩子去大學報到的家長心裡,無非擔心孩子安全問題,還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既然明知道這些,為什麼不從小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呢。如交通安全教育和訓練,預防預防拐騙的教育和訓練,方向的辨別教和練,乘車(船、飛機)的方法和實操訓練,結伴同行的注意事項,個人物品的管理訓練等等。其實細想起來,很多家長都帶過孩子出門旅行過,這不是最好的教學時機嘛,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留心過。

第三,送孩子到大學報到,不是孩子無能而是家長的無能。既然孩子已經成人了,那家長就該有放孩子單飛的意識和觀念,絕不能處處為孩子提供保護傘和充當保姆角色。否則,孩子上了大學,失去連續的監督和管理,自控力能力弱,不就輕易失控嗎?如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學期間,上課的曠課、玩手機遊戲、下課後吃喝玩樂、晚上不願意睡早晨起不來、掛科等,這些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多年連續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好習慣造成的惡果,沒有自律意識的大學生,在大學裡能學到多少真本事,畢業即失業就順理成章了吧?想想這一切,是孩子無能,還是家長的無能!

我不知道通過上述分析,是否戳中某些家長的痛點,如果你不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好習慣好品質,將來你的孩子即便大學畢業了,恐怕你還得繼續當保姆,甚至讓孩子啃你的老。


韓國成老師


暑假結束,很多大一新生就要步入新的生活了,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旅途。隨著開學季的到來,要不要送孩子上大學很快又會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我個人感覺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要父母陪同報到,更多的時候是父母執意要送孩子。

我所在的地方不是貧困山區,經濟條件沒有那麼糟糕,我們這裡不封閉、不落後,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沒出過遠門,甚至都沒有坐過火車,尤其是一些女孩,社會閱歷淺,又容易被人惦記,家長不放心送孩子是很正常的。我孩子在上大學之前,就沒有坐過火車,他就沒有任何出行經驗。為此,在孩子確定被錄取後,我們專門帶著他出去旅遊了一遭,當然需要事先訂火車票、定旅館啊,中間也要乘坐公交、還有短途客車什麼的,我們讓孩子全程參與,告訴他一些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讓他提前瞭解這些常識。不用擔心,孩子們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事後,我們問他,如果現在讓你自己到大學報到,你敢去嗎?還很自信地回答,當然敢了。我們也相信他的確可以做到。

但是,我們最後還是送孩子去上的大學,等孩子一切安頓好之後,才離開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非常想直觀地瞭解一下孩子將要生活4年甚至7年的地方(有可能研究生還在這所大學),想親眼看看轉轉這所大學的角角落落,這樣感覺心裡更踏實一些。或許做父母的都是這樣,眼看著孩子一步步遠離你的羽翼,總是有種不捨和擔憂吧!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有的孩子上了初中就開始叛逆,就像掙脫父母的束縛和管教,何況是現在要上大學去了,他們已經成年了,要開始一段沒有父母參與的、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了。在孩子看來這是他自立的開始,是他開啟人生征途的第一步。而在父母眼中,看著孩子的一點一點地遠離你的視線,他的東西、他的氣味、他生活的痕跡在你的生活中逐漸消失,總是有那麼一絲欣喜和傷感交織的複雜況味縈繞在心頭。欣喜的是孩子終於長大了,他有獨到的認知和見解了,他可以逐漸地去獨擋一面了,傷感的是孩子正在漸漸遠離自己,越走越遠。記得龍應臺曾經在《目送》中說過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應該適時地放手,讓孩子勇敢地去飛,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瀟灑地做到呢?孩子成長需要過程,父母學會放手也需要過程!


道道的快樂重新來過


為什麼大學了就不能有父母陪同報道了呢?其實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帶有了感情色彩,都……還……的句式明顯表示的是不理解,不理解的原因可能就是覺得孩子不獨立吧。

我要明確地說要不要父母陪,完全和獨立不獨立無!關!

上大學要父母陪無非就是以下三種情況:

一.從來沒有外出過的孩子

這種情況多見於農村,大學之前孩子都沒有出過遠門,獨自一人去遠一點的地方的話有難度。這個時候家裡就一般會有父母或者哥哥和姐姐帶著去報名。

其實這些農村孩子自身是很獨立的,包括之後在學校生活,再次回家就完全可以自立了。



二.自己有能力獨自去大學,還要父母陪伴的

1.求心理陪伴的

儘管孩子自身有可以獨自去學校,可是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膽怯,所以這時候父母更多是陪伴者的角色,孩子求的也不過是心理安慰。



2.依賴性強的

這種才是不獨立的情況,帶父母過去也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等著父母為他安排好一切,甚至有些父母為孩子安排好當天的瑣事之後,還留下一段時間繼續來為孩子料理生活。



所以父母陪著去上大學,就得出孩子不獨立或者這種現象就不好的,太過武斷。


教育情感話題答者


讀大學,意味著孩子成年了,要獨立了,雛鷹開始飛翔,與父母漸行漸遠。這對父母親來說既欣慰又傷感,此後孩子回家的機會少了,只能遠遠地凝望。所以,父母陪孩子報到,是完成一種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