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卫薇儿


其实不是杨家将不出来救国了,而是除了那个存疑的杨再兴,杨家基本已经不出武将了

虽然小说演义里面,杨家将威名赫赫、将星云集,但是真实历史中,杨家并没有那么多的名将。什么佘太君、穆桂英更是纯粹的艺术虚构,甚至连杨宗保都没有这个人。杨家算得上一代名将的,只有杨老令公和杨六郎。

有关杨业的故事,不用多说,中国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杨六郎并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其长子,本名杨延朗(也就是戏曲小说里的杨四郎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称为六郎,是因为他在北境威名太盛,被契丹人认为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主镇幽燕的将星下凡,因此怀着敬畏和恐惧的心情称其为杨六郎。后来以讹传讹,竟被人当成了杨业的第六子。

杨延昭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在澶州大战时,抵抗住了几十万辽军的进攻,并在辽军转移时杀入辽境,给辽国人造成了巨大威胁。此后有诗赞道:“

唐有虎狼将,宋有杨延昭!”把杨延昭和唐朝名将哥舒翰相比,足可见其重要性。

杨延昭去世后,其子杨文广(不是孙子)继续从军,早先在范仲淹麾下,后来跟随狄青南征侬智高。但是杨文广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其父亲和祖辈那样的高度,因为宋辽两国早就签订了澶渊之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太可能再爆发。

此后的杨家后人,基本都已经弃武从文,走上了官场。只有此后的杨再兴,据说是杨业的子孙,追随岳飞和金人血战到底,最后在小商桥为了掩护岳公子岳云,以三百骑兵和金人十二万大军血战到底。当岳家军收敛尸体的时候,从他身上拔下来两升的箭头。

无论杨再兴到底是不是杨业的后人,单从这一点英勇来看,杨再兴就绝对无愧他的姓氏,杨老令公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乐于有这么一位英勇的后辈子孙!



青言论史


不是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而是当北宋灭亡时,戍卫边疆的杨家将早已成为了历史。

首先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故事戏曲中,北宋杨重贵一门可谓满门忠烈,一家以身许国,连族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大英雄。不过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多半是后人通过演义所描绘的,如同《三国演义》一般带有文学色彩。故事中杨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将们,都不过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人物角色。而杨家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也没有故事中的如此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不过,若要掀开杨氏传奇的层层面纱,杨业是必不可少的“引文”人物,毕竟杨家祖孙三代从军卫戍边疆,便是由他开始。而当我们解析完杨家三代的传奇之后,我们或许就能知道,为何当北宋灭亡时,杨家反而默默无闻。

一代杨业:开杨家报国之首,以死明志

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将,被赐姓刘,国人称其为“无敌”。北汉亡后,宋太宗识人惜才,将其收入麾下。归顺北宋后,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认为他熟悉边防,就命杨业前去驻守代州(大致位于今山西)。在这期间,杨业延续了往日的骁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一带大破辽军,威名远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发兵三路挥师北伐。其结果我们也知道,因指挥不力,兵将不合导致失败,杨业战败之后被俘绝食而亡。但纵观整场战役,杨业的遭遇虽着实悲壮,可在战役开打前,杨业其实已向潘美建议宋军应该绕后、包抄辽军,断其后路,以避其锋芒。怎奈在这时候,监军王侁跳出来讥讽杨业怀有二心。

杨业本就对自己是降将这一身份感到尴尬,如今又遭人嘲讽,更是无可奈何。因此,明知与辽军正面对抗是死路一条,他还是将自己摆在了前锋以明志向。在陈家谷大战前夕,杨业请潘美在谷口布阵,自己则率一路兵马继续前进。

此时在另一边,辽军主将也派人设伏,而自己则与杨业正面交手。开战之后,辽军佯装撤退,引诱杨业孤军深入。就这样,杨业一群人反而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中。他们一路且战且退,直至最后一人战死,这当中,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

兵败之后,杨业被俘,纵使心有不甘他还是绝食三日而死,以报宋太宗知遇之恩。反观杨业的背后,王侁本是力主正面交战的人,他还想着能趁杨业重创敌军的时候,突然杀过去抢得军功。但当他一看是埋伏的时候,旋即率军撤退。潘美见前军后撤,也带着在陈家谷谷口接应的部队都一并撤走。最终,他们只留得杨业一人望着空荡荡的阵线无奈哀叹。

所幸,朝廷上对于杨业还算是公平:杨业死后,宋太宗十分震怒,直接将王侁发配充军,将潘美降级三等。

二代杨延昭:承父之志,终生戍守边疆

杨业身死,他的儿子杨延昭又接过了他父亲的事业,从事驻守边疆的事务。咸平二年(999年),契丹突然南下,当时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的杨延昭发放武器、招募青年参与防守,同时命人往城墙浇水。由于正值隆冬腊月,第二天清晨城外就结了一层冰,辽军见攻城无望,立马撤走。

此役之后,杨延昭因功升为刺史,两年后,他再次大胜南下的辽军,这一次则擢升莫州团练使。紧接着第二年(1002年),辽军再次南下攻保州,杨延昭率军驰援,可惜被辽军偷袭导致损失惨重。此次战败,本应受罚,不过宋真宗赦免了他,第二年还命他官复原职。此后杨延昭一直驻守边疆,直至1014年病逝于任上,享年57岁。

▲《少年杨家将》中杨延昭形象(胡歌饰)

三代杨文广:杨家三代报国,至此而终

杨延昭逝世后,其子杨文广也接过祖、父二人的衣钵,担起为国征战的责任。

早年,杨文广因父去世而由补官(接任)的方式进入军旅当中。早年的他一直执行镇压叛军的任务,后于宋神宗年间,因西夏进犯,他率军追击来敌斩获颇丰。此后他一路升迁,直至官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三衙管军之一)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想要重新勘定边界,杨文广借机上书进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方略。不过朝廷一直没有答复,杨文广也便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他的抱负。怎奈当年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任上,北宋杨门三代人就这样将自己的热血与年华洒在了中原大地上。此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将近五十年。

所以,不要怪为何杨家将没能拯救北宋,因为他们只是存在于故事演义当中。他们的原型,也不过只有上文提到的祖孙三人。要想凭借一门三代人就改变北宋军队积贫积弱的现实,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宋一朝,领兵权与带兵权是分开的。

随着杨文广的离去,杨家便再也没有人投身军旅、驻守边疆,杨家后人也便不可能指挥军队作战,一代传奇也就这样嘎然而止。

1、《宋史》

2、《资治通鉴》


协虎战争史


近日有网友提问: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呢?七郎八虎、杨门女将……有他们和她们在,北宋应该不会亡啊?

对于网友的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等并不存在,正是因为看到大宋江山丢失,民间才把希望寄托着以杨家将为代表的英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或者说杨氏英雄父子是什么样子的?

1、杨老令公的原型为杨业

根据杨家将的故事,杨家的老英雄是杨继业、杨老令公。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名叫杨业。杨业是太原人,父亲叫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擅骑马射箭,20岁时追随北汉的刘崇,以勇猛著称。因功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人称“无敌”。

宋太宗征太原,爱慕人才,悬赏他。杨业则劝国主刘继元投降,保全了百姓生命。宋太宗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授郑州刺史,令他镇守边关。此后,杨业打败入侵雁门关的契丹,升任云州观察使,兼郑州和代州刺史、驻泊兵马都部署。

2、奉命北征,为潘美的副手

雍熙三年,宋军北征,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监军。宋军先是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因曹彬战事不利退回代州。不久,宋廷下诏迁四州百姓到内地,潘美等统领士兵护送。

此时,辽国萧太后和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五押惕隐领兵10万攻占寰州。杨业认为,迁移百姓、契丹兵出击时,可在石碣谷设伏弓箭手1000名,骑兵增援中路,确保百姓安全。

3、建议遭反对,明知一死仍出战

杨业的这个建议首先遭王侁反对,认为宋军数万精兵,不能太软弱,“只管奔击雁门北川”。刘文裕表示赞成。王侁甚至嘲笑杨业:“君侯号称无敌,现在看见敌人就服软,莫非有别的打算?”

杨业只好被迫出击,因为明知一死,出发前哭着对潘美说:“此战必败。我是太原降将,死本无所谓,皇上任我为副帅,授我兵权,我很想打击敌人,只是在寻找机会以报答国恩。现在各位认为我害怕敌人并责备我,我只有一死。”

4、伏军擅自撤走,潘美又败退

见潘美无什么表示,杨业指着陈家谷口说:“你们要在那里摆下弓箭手,作为左右翼,等我转战到这里,立即夹击救援,如果不这样做,我和士兵一个都活不下来。”

潘美与王侁率兵在谷口列阵。从凌晨寅时到上午巳时,王侁登高远望后,认为契丹人逃跑了,想去争功,就率军离开口。潘美没有制止,一起率军向西南走出20里。

5、杨业绝食而死,儿子战死沙场

史载,此时杨业战败,潘美却领兵退走。杨业死战,自中午杀到日落,辗转到达谷口,却未见一个宋军,放声大哭,回军再战,身受十多处创伤,亲手杀死上百人。因战马重伤倒地,被契丹兵活捉,儿子杨延玉也战死。

杨业叹道:“皇上看重我,我本想讨敌保国报答,却被迫害,如今战败了,还有什么脸活着!”就绝食三日而死。

6、杨家将传说的来源是什么

杨业战死,潘美被连降三级,监军王侁、刘文裕都解除官籍。杨业除了战死的儿子杨延玉外,还有6个儿子:杨延朗被封为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被录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

杨业的这6个儿子中,以杨延朗的功绩最大。史载,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幼时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像我。”杨延昭曾跟随父亲攻打应、朔两州,担任先锋官,被敌人乱箭射穿手臂,却毫不退缩。

7、杨延昭成为宋真宗时的猛将

杨业死后,杨延昭在遂城遭遇契丹军,围城数天。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害怕,杨延昭命全城壮丁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令人取水泼城墙,次日城墙全是冰,光滑坚硬,敌兵无法爬上来,只好退去。

契丹又南下,杨延昭设精兵埋伏在羊山西,先是袭击敌人,边战边退,退到西山时伏兵杀出,契丹大败,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给皇帝。杨延昭升任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同时受奖。宋真宗曾说,杨嗣与杨延昭,忠心勇猛,很多人妒忌他们,但我会庇护的。

8、杨延昭被契丹人称为“杨六郎”

咸平五年,契丹进攻保州,杨延昭、杨嗣率军救援,被偷袭损失较大,有大臣要治罪于他们,被宋真宗拒绝。咸平六年夏,契丹进攻望都,杨延昭重被起用,后调往宁边军。景德元年,杨延昭率军1万人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俘获敌人众多。

景德二年,升任保州防御使,后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于大中祥符七年病死,终年57岁。史载,杨延昭军纪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功劳全归于部下。守边20余年,契丹人都怕他,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被封官,他的亲信和门客也择优得以任命。此后,他的儿子杨文广一直为北宋捍卫疆土。


指动济南


天空一声炸响,有书君闪亮登场!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历史小段是关于北宋杨家将的故事。


在整个宋王朝时期就算不太关注历史的人都熟悉的名将就是岳飞和杨家将啦。岳飞是南宋时期的知名人物,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后来听说好像不是真事儿。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成功教育了一代人。


杨家将就是北宋时期的武将家族了,在很多艺术作品当中为人们所熟知,他们最大的使命是保卫宋国领土完整。

但是北宋在灭亡之际,杨家将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保卫大宋?他们都去了哪里?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当今社会里最不受人待见的工作让各位看官去做,您会去吗?反正有书君是不会去的。


北宋时期就是这样,重文轻武。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谁愿意流血牺牲上阵打仗呢?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早日升官发财。


文官的收益是非常丰富的,而武将则不同。名门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已经到了家族没落之时,后代大多沦为平民或者弃武从文,就是有坚持从军的也多为下等军官,放到现在多说就是个片区派出所的大队长。就像水浒传里的杨志,作为杨令公后代,始终不得志,在队伍里还遭受排挤,最后被逼上梁山做了土匪。



岳飞的时代,军中有一降将名曰:杨再兴,据说也是杨令公后代,最后战死沙场,他的官职应该比杨志强点儿有限。总之,杨家将后代都混的挺惨,没有人能在进入军政高层了。


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到后来谁有兵权谁倒霉,哪还有敢出头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你只要在战场上有点儿能耐,君主就要怀疑你是不是想谋反啦。等到君主把忠臣武将的传承精神磨没了之后,就算国家要灭亡,武将们不看你笑话就算给好大面子了,谁还会站出来保护你?


据说区区六万兵马的金人长途跋涉南下侵犯北宋都城,北宋这边都城里的人口就差不多百万有余,还有十万兵马在城中。本应该是大宋秒杀远来金人,可惜此时大宋无将可用,一心求和,别说杨家将了,就是李家将、马家将、胡家将,甚至天神李靖下凡也无济于事啊。


大宋失去武力抗衡的能力,就只能祈求金人只是来都城捞点儿好处,旅个游、观个光,领几张VIP优惠卡速速回了吧。结果人家打到首都了,等君王反应过来大事不好已经晚了。这个时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拼死反抗混个英雄气节;要么就是乖乖缴械投降。至于未来是生是死,还得看人家的脸色。


另外有必要和大家多说一下杨家将的情况。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肯定不会像说书的人口中说的那么强大,盛产女将驰骋疆场,甚至连老太君都能上阵杀敌,开什么玩笑!


杨家将三位代表人物:杨广、杨业、杨延昭(以上排序纯为顺口)。祖孙三人中官职最高的杨业,统帅军马不过两万,不仅军衔不高,而且大多数时间受制于文官。杨业就是文官不顾实际情况逼着他带军出击,结果中了埋伏。公元986年在陈家谷孤身奋战,寡不敌众,坠马被降。敌军赞其气节想感化他叛变,结果他绝食三日,以身殉国(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敬爱的杨靖宇将军)。



综上可见,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个人能力再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北宋的重文轻武思想让其走上必然的灭亡之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什么?杨什么将?什么家将?那会还有杨家将吗?

别说杨家将了,你就是把灭霸的手套给他,打个响指灭掉一半人都行不通

因为大宋皇帝压根就不想打仗,所以你给他了他也不会用也不敢用

在他看来,金国就是个土包子,无非就是抢抢钱,抢抢地盘,毕竟自己主角光环还在,一如复仇者联盟3里面,明明有机会搞垮灭霸却被辣个失去心爱女友的屌丝男搅局了一样,总感觉最后主角们一定会胜利的,不差这一次机会

只是,跟复联的结局一样,超级英雄们败了,不可一世的大宋亡了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宋徽宗不是政治白痴,想要搞事情,那么杨家将会重登历史舞台么?会像钢铁侠们一样出来拯救世界么?


所谓杨家将,就像是漫威里的九头蛇,早已不复存在

《杨家将》是一本好书,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一如《岳飞传》,老岳同志和手下的一帮弟兄如开了挂一般,连续击溃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并最后由牛皋同志完成击杀这个金国boss的重任,打完通关

可历史上金兀术非但没有死,还有可能参与了岳飞的谋杀案(秦桧可能是他派去的奸细)最终逼迫宋高宗议和,为金国争取了极大的利益

这是和书中描写大相径庭的,《杨家将》也是一样的。杨业的确很厉害,是一代名将,人称杨无敌,但杨家将就不一样了,虽然存在,只是水平和人数都极其有限

自杨业死后,历经数代杨家皆为宋朝武官,只是并非是要职,且知名度极高的七子共战根本就是YY,虽然杨延昭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无论是战功还是能力都和杨业都没有可比性

待到北宋靖康之难,杨业后人中有杨文广尚存于世。只是非常遗憾,他至死也未曾受到重用,没有为大宋出战(不是不战,而是不被允许出战,也没机会出战)

所以说,直至北宋灭亡之前,所谓的杨家将根本就不复存在了,更何况皇帝压根就没想过要打仗,何谈救国一说?

杨家将没上场,其他人呢?大宋就没有忠臣了吗!

如果说杨家将不存在,那么大宋就真的没有名将了吗?其实是有的,只可惜为投降派所排斥,此人虽曾出战却未能挽救败局,倒不是他不作为,而是皇帝及投降派太过懦弱。随后北宋灭亡,在高宗时代他仍然发挥余热,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却与之前如出一辙,最后功败垂成,含恨而死。

此人便是主战派将才李纲。他曾在北宋灭亡前夕,组织军民于金兵入侵汴京时顽强抵抗,成功的为北宋朝廷争取了时间,只可惜这次振奋人心的反击战并未打动投降派,也不曾让昏庸的宋徽宗回心转意

如果李纲得到重用,以他的军事能力进行防守,守卫汴京是指日可待,待到稍微稳定,天下勤王军也能相继赶到,那么金军必然陷入长驱直入、粮草不及的困境。如此看来,北宋并不会轻易灭亡。可宋徽宗偏偏轻信投降派的忽悠,撤掉了李纲并选择投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靖康之耻

作为罪魁祸首,徽宗父子被掳到寒苦之地五国城坐井观天。侥幸逃回的高宗赵构,非但没有励精图治,收复失地,反而是重蹈二帝覆辙。不思进取的赵构为了苟延残喘,放弃大片土地一味南迁,数次迁都以避金国锋芒。而这也让一心想要重建国威,还都汴京的李纲心灰意冷,随后遭到撤职的李纲,于绍兴十年病逝,结束了自己忠勇的一生

只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李纲,却不能上战场为国杀敌,收复失地。我想他是含恨而死的

北宋的灭亡,不需归咎于武将无能,也并不是战略失误;而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和奸臣卖国所致。比较知名的有蔡京、张邦昌、童贯。甚至说奸臣张邦昌曾在北宋灭亡后被金国立为傀儡皇帝,在沦陷地建立了伪政权齐国。

当然,宋朝重文轻武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武将受到节制不说地位还比较低,故而导致更多的人丧失了投笔从戎,为国效力的梦想,只是一心想着读书做官,好升官发财。

话说回来,文人多倒也不可怕,关键还是决策者,也就是皇帝的问题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除了写字画画啥也不懂;宋钦宗也差不多,也是个文人骚客。到了宋高宗,倒是不搞这一套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蛋。如此看来,就算再给北宋两个李纲、二十个杨业也无济于事

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告诉我们,就算坐拥岳飞、宗泽、李纲、韩世忠这些名将,却依然无法挽救宋朝的命运,因为皇帝和决策层的问题!

究其根本,也正是印证了那句话——仗还没开始打,就已经输了

回归到主题,至于杨家将是否存在或尚存几人倒不是关键所在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发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杨家将一直是个小说的成份多,这是基于人们对杨业三代父子为大宋效力边疆的肯定和美好的传说。特别是杨业的战死,十分的悲壮和忠义,更是受到后世的尊重。

(杨门女将)

当然正史上,杨家将是有的,只是不像小说中拥有如此多“众星闪烁”的人物,更不要说杨家女将。其实正史上的杨家将故事同意精彩,同样忠义,主要由三代三个人构成。

杨业。

(杨业)

就是《杨家将》的杨老令公,原来是北汉的武将,号称“无敌”。后投归了宋朝后,为抵抗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在王侁陷害下,杨业亲兵都快死光了,又杀死数百辽军下,被擒。然后绝食而死,真壮烈哉。

杨延昭。



杨延昭是小说里的杨六郎,其实他是长子。只因为辽国被杨延昭打怕了,辽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六郎星宿下凡,所以叫“杨六郎”。

杨延昭的成名之战就是辽国攻打遂城,城小无备。杨延昭趁着大雪,用水浇城成冰,辽军攻不上去,只好退去。

杨延昭智勇双全,带着骑兵多次击败辽军。镇守边关几十年里,辽国人十分忌惮他,所以才有前文的“杨六郎”。

杨文广。



正史第三代杨家将,但是也是正史有记载的最后一代了。

杨文广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连范仲淹也器重他收到麾下,随后跟着狄青攻打西夏,因有战功而不断升迁。宋朝筑城防御西夏时,杨文广又用“声东击西”之计大破西夏军,从此西夏军不敢骚扰宋城。

杨文广后来把目光转到老对手辽国,献上阵图和收幽燕之策,可惜还没实行,杨文广就去世了。


(杨家将)



所以,杨家将历三代,保卫北宋,这已经很难得了。到了北宋灭亡时期,即使杨家将有后人为官,可能已经不在中枢了,所以不见史策。无论是正史或小说,并不妨碍“杨家将”的忠义和智勇,依然是激励后世的经典故事和传说。


大飞熊ヽ骑士


古人云:将不过三代。当将军的人杀戮太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认为这会影响到子孙的福报。北宋初年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将才: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宗保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中不存在。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实姓折,沙陀族人,折家军也是北宋著名的将门。)杨家将三代之后,有宋一朝,再也没有出名的战将。杨文广死后约50年杨家无人,金国入侵北宋,史称“靖康之耻”,但史书中没有记载杨家将抗金。

南宋初年有一位大将叫杨沂中,除了大帅: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之外,再往下排第一的大将就是杨沂中了。杨沂中和刘琦、吴璘属于一个级别的大将。

《杨家将》评书把杨沂中也纳入了杨家将中,看作第七代杨家将。但根据近年的史料考察,杨沂中并不是杨继业的后代。

杨沂中,是赵构最信任的大将,统领中央禁军的殿前司,与金兀术直接交锋互有胜负。顺便说一下:刘琦统领过中央禁军的马军司。

但杨沂中有个很大的污点:赵构和秦桧赐死岳飞时,斩杀岳云、张宪的监斩官是杨沂中,负责具体流放岳飞家眷的人也是杨沂中。杨沂中跟秦桧、张俊是关系比较密切的一党。

赵构在释地方大帅的兵权是,只有杨沂中的殿前司由3万增加到7万人,在中央禁军三衙中,人数超过另外两支禁军的总和。杨沂中掌控殿前司长达28年,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连续当了28年,可以看出赵构对他的极度信任。

杨沂中对赵构非常愚忠,很会紧紧跟着南宋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赵核心,溜须拍马,每年给赵构送2万瓶贡酒。当时人送外号“髯阉”,说他像一个长了大胡子的太监一样,善于阿谀奉承。

杨沂中的族谱:杨信——杨日新——杨仲臣——杨宗闵——杨震——杨存中(这是赵构给杨沂中赐的名)

而杨继业的父亲就是杨信,所以很多人就误认为杨沂中即使不是杨业的后代,那也是一个祖先杨信下来的。

宋人刘一止在《苕溪集》记载了杨沂中家族的几块碑文:说杨沂中的祖先杨信是代州(山西)的儒生,在乱世中没有当官,杨日新、杨仲臣也是儒生,在宋朝只做了很小的官。杨宗闵才开始弃文从武,杨宗闵与杨震均在与金国的战斗中牺牲。

杨继业的父亲也叫杨信。这个杨信却是五代时麟州新秦的土豪方。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杨信命长子杨业(时名杨重贵)追随麟州刺史刘崇。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杨信自称麟州刺史。杨信病死后,次子杨重勋(时名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汉,宋朝建立后,杨重勋归附北宋。

杨继业并没有一个弟弟叫杨日新,所以这两个杨信不是一个人,地点不同,文武不同,儿子不同。


沂蓝书院赵月光





简单的说,“救国”是解乾坤于倒悬的大事,北宋末期的杨家将已沦落至普通武勋世家,够不上这个分量。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武勋世家的圣宠也有一个递减过程,个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为了防止国之爪牙成为私人武装,这种猜忌在北宋尤为严重。

按《宋史·杨业传》,杨家三代的声誉也体现了这样的递减趋势: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约931年~986年)人称“杨无敌”,第二代杨延昭(958年~1014年)只能称为“杨六郎”,第三代杨文广(999年~1074年)乃无佳名,宋英宗提及时,只称其为“名将之后”(文广,名将后,且有功)而已。

照此趋势推测,北宋亡时(靖康之变为1127年),就算杨家有后,却也已经轻微到不值一提。



所以,“老子英雄儿好汉”从来只是一种美好祝愿和想像,现实中往往都是“富不过三代”,原因大概有三个:

1、人才成才率的制约。杰出人物往往只是少数,从古至今,国兴国灭,正史留名者,百万分之一而已。

2、外部作用力的干扰。皇权不允许出现军队的私人化和将领的诸侯化,有宋一代重文抑武,更简直矫正到了极端。

3、英雄应运而生的土壤。王侯将相、开国功臣,之所以成其为功勋世家,从大数上来说不过是适逢其会,在早期跟对了领导。




这位说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末至民国时期,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杨家血性,何以竟无引刀成一快之热血男儿?

事实上靖康耻后,连从前的梁山好汉呼延灼也以老迈之身,死于金兀术之手。而各地的反金义军也层出不穷,如有名的八字军,大名鼎鼎的岳飞便出自其首领王彦旗下。

岳飞旗下,还有一员猛将,即桃谷六仙所争论的“杨公再兴之神”。

六人所争论堪使人笑出腹肌,比如有人主张念成“杨公再”,“兴之神”为神灵欢喜之态。

这里强调一下,应该念成“杨公、再兴,之神”,即是杨再兴将军的灵位。

杨再兴,抗金名将,勇冠三军,铁枪无敌,殁于小商桥之战。

《说岳全传》中说他是昔年杨家将的后人,则起码在小说中而言,在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杨家将的孓遗依然站了出来,银鞍白马、奔腾如风,以卫家国。

但这毕竟只是小说家言,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杨再兴是昔年杨家将的嫡系后裔。




非但如此,轰轰烈烈的佘太君、杨排风、穆桂英等三代杨门杰出女将也可以肯定是小说家及地方志的虚构。再,即使她们真的存在,其实也已随着杨家三代男丁,次第为国捐躯。

杨家将、甚至杨门女将的荣耀,消失的时间节点最晚不能晚于杨家第三代杨文广逝世之年,即1074年前后。

因为佘太君的生年绝对不会超过931年,因为她最多和杨业同岁而绝不可能比杨业为大;又,她的卒年绝对不会超过1074年,因为倘若活到了此时,那么她其时已经143岁高龄,又怎么可能?

杨排风及穆桂英二位女将,在民间传说中并非高寿之人,那么其生卒之年,也不能超脱于这个范围之外。




综上,似乎杨家将在亡国之时,当真不曾站出来。

但我相信,在真实的历史上,即使杨门已经消散如烟,即使儿孙已经泯然如众,在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的危难关头,杨家将的最后血脉,虽已不见载于史册,但是仍然站了出来,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般,握着标枪,奋力地掷向了侵略者,就如同1931年之后绝望而愤怒的四万万中国人一般!




往事越千年。

只有童年的那首歌谣还响在耳边:

大郎替了宋王死

二郎断剑一命亡

三郎马踏如泥烂

四郎八郎流落番帮

五郎怕死当和尚

乱箭射死杨七郎

沙里澄金杨六郎



王事情


不是杨家将不救北宋,而是杨家将在当时已经没什么人了。大家想想,金沙滩一战,杨继业的七个儿子留下了几个?大朗二郎三郎,全都阵亡。四郎被俘后成了倒插门。五郎出家。仅剩六郎杨延昭和七郎杨延嗣。可怜七郎到最后还被潘仁美害死了,七个儿子,四亡三存。但能为老杨家传宗接代的仅剩六郎。但六郎也没活过六十岁。他的儿子杨宗保同样没活过六十岁。杨宗保的儿子杨文广还是出生在战场上。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北京燕山工业区的羊耳峪。原名叫杨儿峪。意思就是杨文广出生在那里。大家想想,到最后杨家将是什么局面?佘太君百岁挂帅,寡妇们接着上沙场。老爷们全都死光了。12寡妇征西。惨烈悲壮又荡气回肠。试问,仅仅是一个家庭,就造就出两位数的寡妇们。这还仅仅是因为杨家将青史留名了,我们才能得以知晓。那么,那些默默无闻的老百姓呢?他们的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我记得有一句诗词,兵安在,祭长槊。民安在?填沟壑。而正是这常年的战争,使得河北之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因为石敬瑭这个王八蛋,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北方的少数民族。才让后世的大汉民族因为缺少了燕云十六州这道天然的屏障而遭受近乎灭族的大灾难。还有,北宋的重文轻武,都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灭亡前,杨家将就几乎已经淡出了北宋的历史舞台了。到了南宋,我们也只是从岳飞传里面看到了杨家将的后人。杨再兴。就这,杨再兴都没活过三集,就在小商河领盒饭了。说句题外话,坊间有一个说法。说当年杨继业的婚事有点特别。因为是佘太君把杨继业捆绑着结婚的。惹得七星庙里的七个泥菩萨大笑不止。佘赛花恼羞成怒,骂了他们一顿,并诅咒说他们七个将来都是自己的儿子。而佘赛花(佘太君的名字)因为在七星庙逼迫杨继业结婚,诅咒神仙而犯了天条。七星庙里的七个神仙便作为见证,被玉帝降旨,让他们投胎做了佘赛花的七个儿子。但作为对佘赛花的惩罚,她的子孙后代的寿命都不能超过一甲子(即60岁)所以,杨家将的男人们从没有一个活过60岁。这些当然是传闻了。不必当真。全当一笑而已。


风雨中的梅云


由于评书,演义,影视的流传,杨家将其实是被神话了的存在,杨家将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也确有其人存在,但真实的历史并没有演义那么神奇,真实的历史主要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为国尽忠,血战报国的事迹,至于杨门女将为国出征,佘太君,穆桂英等都是后世之人寄托自己美好想象而幻化出来的人物。

北宋鉴于唐末和五代时期武将得势之后对政权的危害,所以建立宋朝之后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结果导致整个大宋的风气是修文偃武,武将的存在感在所有朝代中是最低的,武将被打压的程度在所有朝代中也是最狠的,以杨家将为代表的武将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在当时的那样环境下想施展却报国无门。

还有杨家将是人不是神,他们并不能凭一己之力挽救一个国家的生死,北宋灭亡是在公元1127年,当时的杨家将出名的三代人物杨文广(999-1074)已去世半个世纪,在北宋那个重文轻武的风气之下,他的后代由于报国无门已泯然众人矣。

北宋亡国之后,那些原本属于宋地的遗民为了寄托自己不忘故国之情,对于当初血战报国的将领更加思念怀恋,在这种情况之下,杨家将成为了他们宣泄感情的出口,之后再经过演义,评书的夸张描写,杨家将的故事越来越被神话。不过那种内在精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却一直并未消失,这也许就是杨家将故事久传不衰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