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霍巴利王2:終結》: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誤會,是不是……

《巴霍巴利王2:終結》: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誤會,是不是……

01

神一樣的男主角

當初看完《巴霍巴利王:開端》的時候,總感覺還沒講完的故事戛然而止了。第一部電影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卡帕塔說了他就是叛徒,然後故事就結束了。當時就覺得這電影結束得好隨意啊。即使是有續拍,個人覺得分段的時候還是分得自然比較好。當然第一部電影的很多方面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看完了《巴霍巴利王2》,故事的情節線總算是理清楚了。當然故事的結局跟大家設想的一樣,壞人都到了懲戒,好人終究是有好報,所有曾經受過的苦難,都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最終,復仇回來的王子殺了自己的殺父仇人,救了自己的母親,成為新一任的國王。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兩部電影的時候,雖然這其中的很多東西讓我對印度電影有了很多的改觀,但是從故事題材來看,總覺得有點像我們中國的神話。只是和中國神話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更具體化,寫實化了。

不管是巴霍巴利王還是巴霍巴利王之子,都讓人想到“天賦神力”這個詞,或許這和他們的文化有關吧。在人物塑造上,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從小就比別人聰慧,比別人開慧,身上又有了一般人沒有的神力,長相也是與眾不同。

這當中都有他們與大自然抗爭的場景,彷彿在他們的眼裡,征服整個世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這一點從第一部的希瓦攀上萬丈瀑布的頂端的過程,第二部巴霍巴利王拯救坤達拉王國的戰爭,如果細細去分析,就一個詞,不可思議。至少我的常識告訴我,一個人很難徒手就爬上了被流水沖刷多年的峭壁;一個人就地取材編織成的攀巖索承受不了一個人的體重;一個人打開閘門引水把敵人衝跑了,沒那麼剛好他就找到一塊浮木游回來吧……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點,關於不可思議這個詞,還體現在交戰上。每一次看到他們跟人打戰的時候,總覺得打的不是人,是螞蟻。雖然場面設計十分炫酷,但總覺得脫離了現實。而男主角每次輕易舉起一個很重的物體的時候,看起來很帥,但是理性總在抗議說:太誇張了。

總之,一場戲看下來,就覺得,男主角不是人,是神。

《巴霍巴利王2:終結》: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誤會,是不是……

02 妒忌之心矇蔽了雙眼

不知道為什麼,看著《巴霍巴利王》的時候,我的腦子裡飄過了之前的一部電視劇《蘭陵王》,想到了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太過美好的人設,最終都是毀於居心叵測的人心。

第一部的後半部分講了巴霍巴利王從小到大的事蹟,包括成長過程中他比他的兄長優秀的很多的地方,同樣的智勇雙全,他卻更仁愛,他比兄長更加的深得民心。最終他成了王儲,但卻因此收穫了兄長的記恨。

第二部一開始講的就是巴霍巴利王在成為王儲之後,他的最後一個任務就遊歷國家。然後在那裡遇見了他的心上人,他的哥哥感慨於公主的美貌,但同時也是不想讓弟弟順心,便用計提前求親。惹得太后大怒,要求巴霍巴利王把公主帶回來。

一開始大家以為太后是為巴霍巴利王求親,但是後來發現不是,而巴霍巴利王為了和心愛的人的在一起讓出了皇位,成為守護國家的將軍。他的母后在這件事上不能諒解他,認為他是因為一個女子而忤逆母親,不把母親放在眼裡。所有的民心都是向著巴霍巴利王的。百姓的反應再次刺激了他的兄長的記恨之心,他立下誓言要殺了他。

之後兄長的親信因為想佔公主的便宜被公主切掉四根手指,然後公主被帶上了法庭。巴霍巴利王一氣之下把那個親信殺了。他的兄長趁機冠上他忤逆皇權的罪名,他的母后也不諒解,所以直接把他們貶為平民。

民間的百姓依然很尊敬他們,巴霍巴利王也在和百姓相處的過程中教會了他們很多的技能,民心的向背依舊在巴霍巴利王身上,這一幕被他的兄長看到了,他便認為,只要有他在,國家就沒有人會記得他這個國王。因而他再次用計借太后的手派卡塔帕去殺了巴霍巴利王。太后的執迷不悟,兄長的煽風點火,最後卡塔帕接受了命令。而這個時候,巴霍巴利王的孩子即將出世了。卡塔帕又被人抓了,所以他是打算去救他的。

為了救卡塔帕,巴霍巴利王受了重傷,而最後致命的一刀就是卡塔帕給的。在之前跟敵人戰鬥的時候,巴霍巴利王說過:“有叔叔(卡塔帕)在,你不會讓我死的。”卡塔帕在巴霍巴利王臨終前告訴他,他是奉太后的命令來殺他的,最後他的遺言是讓卡塔帕好好照顧他的母后。

更沒想到的是,在巴霍巴利王去世之後,他的兄長為了解心頭之恨還一刀一刀毀了他的屍身。這個時候,所有的問題才真相大白了。卡塔帕知道了真相,當他把巴霍巴利王的噩耗帶給太后的同時也把這個真相帶給她。她除了震驚,當然還有後悔。她能做的就是把巴霍巴利王的孩子推舉為新的國家領導人,但是這個時候她的親生兒子卻是早有準備,最後她帶著孫子逃出來,用自己的生命護著孩子活下來。而巴霍巴利王的妻子卻因此被囚禁了二十五年,之後他們的孩子歸來。

此後的很多年,巴霍巴利王的兄長為了徹底毀掉弟弟的尊貴,下令全國不準再提他的名字,打算把這個名字從所有人的記憶中抹去。他還讓自己的子民建造了他的金像,打算讓自己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和記憶裡。可是,那個塵封已久的名字,多年後當有人開始再次提及,他又是所有人心中力量的源泉。

其實,整個電影看下來,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的英雄是如神一般的存在。本身有勇有謀,深得百姓的愛戴,同樣他也愛民如子,生活中娶了美麗的公主,原本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未來,並用他的智慧開疆擴土,實現一個更偉大的理想。奈何,這一切都毀在了一場算計之中。而很多時候,太過親近的人的傷害更是始料不及。人類很多時候可以做到超越一切,甚至征服了大自然,但是,有時候,人心,成了一個人類無敵的終結者。而一個人一旦產生了忌恨之心,他之後的行為就會變得很瘋狂。

《巴霍巴利王2:終結》: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誤會,是不是……

03從野蠻走向民主

當然電影的主題還是放在對正義的宣揚上,到最後,壞人受到了懲戒,好人終於可以團聚。在巴霍巴利王的兒子摩哂陀即位後頒佈的第一條法令就是“以後,如果有人故意去傷害他人就會受到法律的嚴懲。”這才是整場電影的昇華吧。要讓那些讓人受到傷害的事情終止,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讓這一切被禁止。

其實當初再看《蘭陵王》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感覺,原本的一世英才,是可以拯救蒼生來的。奈何如此優秀,優秀到連自己的親人都會記恨,再加上權力的誘惑,親情在那一刻好像沒那麼重要了。所以不免有點傷感:一個人的慾望太過強烈的時候,會衝昏他的理智,讓他變成了比魔鬼還可怕的人。

當然也不是說人不可以有上進的心,有那樣的心是好事,但是我們終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越想接近成功,其實越應該保持理性。

把兩部電影的內容聯繫起來看,除了看到“王子復仇記”和“沉香救母”的故事模型,更深一個層次,我們看到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慢慢地變得民主。在的從第一部巴霍巴利王被選為王儲的原因中,有一點巴拉沒有的就是,他把百姓的生死放在心中。戰場之上,可以殺死敵人固然重要,但是可以把百姓就下來,才是百姓心中的神。巴霍巴利王從小到大的成長中,他拋開了很多等級的界限,甚至會和奴隸們一起吃飯。在他被貶為平民的時候,他和百姓同吃同住,也把自己的本領教授給了百姓等等。

與之相反就是他的哥哥巴拉,應該說他也一樣優秀,就是少了仁愛之心。決定王儲的那場戰爭他為了消滅敵方的首領,不顧敵軍擺出來的人肉盾牌,把自己國家的百姓也殺了。在他統治國家期間,大街上遍佈著奴隸,很多奴隸老是被吊起來打。在為他鑄成金身像的時候,因為工程太多浩大,同樣把他們國家的百姓拉過來幹活……

這樣一個形象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歷史的走向趨勢:從野蠻走向民主。當然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另外一個主題就是對女權的尊重。這和我們之前瞭解到的印度女性沒有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後面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這個南印度的傳統,而我們之前看的是北印度的現實。

一部電影,可以把一個時代的故事還原給後來的人,讓我們看到當時的很多情況。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