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天京内讧”后石达开出走的行为?

手机用户76167782075


石达开16岁即加入太平天国,20岁被封为翼王,石达开作战勇猛,军事才华横溢,他多次击败太平天国最大的敌人——湘军首领中国藩,并逼得曾国藩几乎跳水自杀,被称为“石敢当”。



也因为石达开多次击败曾国藩,才有了曾国藩“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石达开在太平天国众王中向来名声最好,但为什么在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被迫出走呢?

公元1856年,节制诸王的东王杨秀清,掌握太平天国军政大权,天王洪秀全更类似精神领袖和宗教领袖。大权独揽的杨秀清野心渐增,他借“天父下凡”的名义,逼迫天王洪秀全封其为万岁。看到杨秀清的野心后,洪秀全密召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入天京救驾。


北王韦昌辉趁机诛杀了东王及其家眷、部将,并株连了两万余人,在天京大开杀戒,大肆屠杀异己。石达开对韦昌辉屠杀的行为十分不满,韦昌辉居然对石达开下手,并将石达开的家眷部署屠杀一空,石达开趁夜逃走。逃走后的石达开召集部将,要求天王洪秀全严惩北王韦昌辉。已经疯狂的韦昌辉,在攻打天王府未果后,被洪秀全杀死。石达开进入天京,掌握军政大权。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军心涣散,疆域大减,也是太平天国从盛转衰的转折点。掌握实权后的天王洪秀全又开始忌惮石达开,他提拔了自己的两个草包哥哥从中掣肘石达开,使石达开根本无法正常施政。石达开又不愿意与洪秀全翻脸敌对,更不愿意太平天国再遭受一次无法承受的内讧,被迫带领自己部将出走,试图在他地建立根据地,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



石达开是军事家,军事才华横溢,屡战屡胜。但并非开国领袖般的人物,因此,带领部将出走后的石达开始终没能打开局面,反而越打越弱,最终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军包围,投降后被杀。


鸢飞九天2018


在太平天国诸王之中,石达开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青年领袖。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的远征并不是意气用事。天京内讧的整个过程中,在态度上和行动上翼王石达开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他事先并不知道内情,直到知道天京事变之后,他才奋不顾身的去制止内部屠杀。洪秀全和韦昌辉并不允许他进行干预,并要对他下杀手。他才决心逃出天京,然后组织力量回来制止屠杀。他本人虽然逃出天京,但是

全家被杀。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他如果意气用事,再不制止,太平天国就会很快的覆灭。不会有再拖八年的可能了。成千上万的尸体由城内漂流出江,这让天京城外的清军随时准备着进场接收。石达开的部队回到天京才让清军美梦破灭。石达开的果断把太平天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第一次回来没有军队说的话没人听,不起作用。后来如果石达开没有带回来军队,洪秀全是不肯杀韦昌辉的。如果石达开意气用事大杀洪韦党羽以泄私愤,他完全有能力取代洪秀全,但是在大敌面前,又怎么能够再一次互相残杀呢?在韦昌辉伏诛之后,他又力争和洪秀全达成谅解,稳定了大局。真是先国家之急而忘私仇。

为了挽救革命事业,石达开把全家被杀的大仇置之度外,和洪秀全公事,委曲求全。如果洪秀全也能够顾全大局,不处处压制石达开,不逐步夺取石达开权利,那么石达开最终决心远离天京是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石达开远征成了当时唯一可以走的道路。

石达开走了之后,洪秀全在军民同情石达开的巨压之下,又造了“义王”金牌给石达开,请石达开回天京辅政。这是一种姿态,骗不了石达开。石达开“誓不回京”,不肯接受。这并不是背叛太平天国,而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想按照自己的战略思维去指挥作战,不愿意再回到天京和洪秀全纠缠。石达开出走,带走的人很少,但是后来越来越多,许许多多投靠石达开的人都是因为受不了洪秀全,转而投奔石达开的。大势已去,并非可以以一人之力再度力挽狂澜。



文轩春秋


感谢悟空邀请,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我来说说我的见解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正,谢谢!

首先来看看“天京内讧”,天京内讧是指一起发生在太平天国内部的内战,五位天王明争暗斗,最终造成的死伤严重,五败俱伤,而今天内讧也造成了太平天国的没落和衰败,所以个人认为石达开出走,完全是可能由于心寒了吧,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1856年,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爆发,这次事件导致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三位天王死亡,而翼王石达开直接选择离开太平天国,此次事件,死伤人数多达2万多人,参与人物均是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此次事件天王洪秀全是最大的获益者,也导致太平天国直接开始走下坡路。

杨秀清有着很大的权力,手握兵权的一个人,虽然他的封号是东王,是9000岁,但是权力不止这些,把天王洪秀全,表面上是皇帝,但是没有实权,可以说空有其名。所以,杨秀清认为自己比洪秀全重要的多,所以每每与天父之名,让洪秀全将其封为皇帝,洪秀全听出其有篡位之意,并且身边小人告密,所以洪秀全就下面要铲除杨秀清,召回北王,让他带着精兵将杨秀清全家灭口,还有其部下一个都没放过。

石达开知道这件事后,责备洪北王的所作所为,并且闹得不欢而散,石达开被追杀出逃出天京,北王将石达开的家属已经不想全部杀,石达开举兵讨伐北王,洪秀全只能杀了北王,顺应民意,最后还处死了燕王,天京事变才得以告一段落。

可以看的出这是封建社会帝国最高权力之间的一次内斗,为了权力,牺牲了那么多,石达开也是忍无可忍,才做出这样的决策的。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以上只是我的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见解,这里也欢迎知道的人评论,更加欢迎大家关注我,也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爱历史的雯雯


首先,我想明确一个问题:石达开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同一般,但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首屈一指,至于说他是太平军的军事一哥,那显然是有些吹大了。


太平天国里最牛的人有三个,首先当然是传销高手洪秀全。洪秀全其实就是个教主,主要是神化自己,把自己吹的无比神秘和无所不能。而且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洪秀全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表演能力都非常拙劣,完全歪曲了基督徒梁发送给他的那本小册子,把中国自古以来忽悠无知百姓的那套把戏搬出来继续使用,比如白胡子老头、龙泉大保健,啊不是,是龙泉大宝剑这类熟悉的字眼,都一个不落,之所以能骗人,还是无知的贫苦百姓太多,而且过得太苦,迫切希望一个没有压迫或者说压迫少一些点所谓天堂所致。

另一个牛人就是冯云山。冯云山最擅长的就是人事,是个搞组织关系的人才,他能将各方面的人才笼络到一起,并且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这还不是他最大的功劳,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协调各方的利益,说的难听点就是和稀泥。不过他这个稀泥和的绝对有必要,很多人后来一直在叹息,如果冯云山没有死那么早,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间的关系不会激化到动刀的地步,或许这就是天数吧。



第三个牛人就是杨秀清。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摆在那里,杨秀清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太平军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基本全部出自他之手。虽然当时清军也是腐败透顶,但文盲出身的杨秀清能率领一帮从来没打过仗的穷苦人一路横扫南中国,打的正规军望风披靡,能够用他特有的战略眼光突出重围,占据中国最富庶的江南,然后做出西征北伐这样正确的决定,不得不佩服杨秀清的军事能力。

如果太平军占据南京后不玩拜上帝教,而是打出“反清复明,恢复华夏衣冠文物”的旗号,并且不做那么多荒谬怪诞的蠢事,如果当时的北伐再坚决一些,不是应付差事,满清直接回东北吃酸菜的可能性极大,可惜,他们在毁灭汉民族固有文化方面做的比满清当年猛多了。




在杨秀清面前,石达开的军事才能真的不好托大,但不能否认翼王湖口大捷的意义,尤其是最后石达开在大渡河被清兵围困,为救部下只身投降,最后清廷背信弃义,在成都将石达开活剐,翼王被割了两千多刀才死,自始至终目光直视,不吭一声,翼王死时只是刚过而立之年,乃真英雄也。


真历史


我的观点是:

1.天京事变后石达开不得不走。

2.走与不走太平天国运动都会失败。



先说石达开不得不走,理由如下:

1.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军高层腐败严重,使其失望而走。建政天京后,洪秀全过上了比历代帝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纸醉金迷生活,完全沉浸于酒色肉体享受上,身边美女如云,还不允许普通太平军将士夫妻同居。不思进取,这也是导致他大权旁落的原因之一。石达开对比是失望的。

2.洪秀全对他的猜忌使他产生不安和恐惧,使其避祸而走。天京事变血腥杀戮,数万太平军将士喋血,死于自己人刀下。一方面石达开对比必然产生不安与困惑,另一方面由于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火并玉石俱焚后,永安封王时的王就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以至于被称为“义王”,在洪秀全眼里,俨然就要成为第二个杨秀清。洪采取了封自己几个哥哥为王的办法,处处牵制监视掣肘石达开,甚至有了加害之意。这使得石达开为了避祸不得不走。

3.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困惑,使他想摸索一条新路,出走带有探求之目的。太平天国说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好,缺乏知识分子支持没有高人指点也好,总之没有明确的适合中国的新路子,后期让人感觉这个政权还不如清政府。石达开出走,会不会有自己闯路子的想法呢?我看有,只不过他失败了。



最后说他走与不走太平军都会失败。不走的话,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再次火并,必然会更加削弱太平天国,加速灭亡。还有就是洪石合作(可能性不大),可能会延缓太平军失败,但是不可能根本上改变失败命运,因为这个神不神,俗不俗的政权已经在理论上走入了死胡同,因为天京事变而破没的信仰已经不可能再支撑这个政权走下去了,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文章好看,但是这个政权已经没有力量,实际上也没有意愿去实行,只能是一纸空文,支撑太平天国的基石已经毁坏,即使再多打几次胜仗也于事无补了。


诗词联谜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并非明智之举。

当时石达开面临三个选择:

一是取洪秀全而代之,成为太平天国直接领导者;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太平天国实际领导权;三是远走他乡,另辟新的活动区域。



这三个选择中,最后一个最为艰难和凶险。出走后另辟新径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没有牢固的后方基地,面临着孤军深入随时被围歼的可能,历史事实证明,石达开最后在大渡河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



天京之乱后,太平天国内部的主要领导损失惨重,初期分封的几个王仅剩石达开一人,而石达开的实力在太平天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部下都是拥护石达开的。



石达开与洪秀全相比,文化程度更高,统治领导能力更强,如果石达开没有选择出走,而是取而代之或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平天国运动有可能继续发展,甚至取得成功也犹未可知。

所以,从当时的实际形势来看,石达开的出走并非明智之举。


津城沐雨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原因如下:

一、洪秀全对石达开很不信任,使石达开心怀恐惧。



1856年夏天的天京事变,本质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争达天国最高领导权的内讧,结果是杨、韦被天王诛杀,天国也由盛转衰,从此洪秀全已不信任任何一位金田的老兄弟。

但首义诸王仅剩洪、石,洪秀全对自己执政、带兵均没有起码的信心,事实上天京事变后,整个太平天国大业就处于风雨飘摇中,无可奈何下,天王被迫请翼王回京辅政。

十一月,石达开率军从江西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老洪加封石达开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命他提理政务。达开辅政,达开的军事才能不逊于杨秀清,天国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军事上节节胜利,天国转危为安。石达开声誉日隆,洪秀全的神经高度紧张,眼前东王大权独揽、逼封万岁的场景惊得他没有心情夜夜新郎!

二、洪秀全派两个草包兄长仁发、仁达为安王、福王监工来了,加深了石达开的忧惧及愤怒。

石达开原先以为“韦杨之乱"后。洪秀全应该痛定思痛,异常珍惜自己亲手缔造的太平天国,应该和自己推心置腹,再创辉煌!他以为自己恭忠体国、坦荡无私,不同于东王、北王,理应获得天王的信任,他正好趁此一展鸿图。可是天王却因达开辅政功绩卓著,又是首义王,威望空前,为牵制达开,竟打破自己订下的非金田同谋首义、建有殊勋者不封王爵的规定,封两个小鸡肚肠的草包哥哥为王,干预朝政,不久又“专用安、福王",使“主军政"。在剥夺石达开的相权后,又要夺取他的兵权,“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天国军政开始走下坡路。

三、安福二王在天王的指使下,甚至有“阴图戕害之意”,石达开再呆在天京,要么做木偶,无权还要担责,要么叛变投敌、分道扬镳、取而代之。

很明显,叛变投敌、取而代之,都不符合达开的心意,他只有第二条路分道扬镳。

和天国遥相呼应,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于是他想到四川,想在那里打下一片新天地!

四、石达开的出走仍大大削弱了天国的实力。

达开的出走,不仅使天国少了“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而且达开也带走了大批精锐。

五、达开的出走,对天国天王凝聚力有重大影响,天国后期尽管仍有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苦撑,但各王对天王都心怀恐惧,诸王之间也再难完成同心,英王的败亡就和此有关,天国从内心深处走向分裂。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1

天京内讧后,石达开出走,天国在两广起事的那些骨干几乎损失殆尽。

后来的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带领的部队,其实战斗力已经不如两广那帮骨干多矣。

其实石达开走或者不走,都不会影响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命运。

原因之一就是信仰的消失。

太平军本就是借助了篡改版的基督教义,但是天京事变让一些人看到,天父都被干死了,还有什么是不灭的呢?

所谓天父天兄大约都是梦一场。

中国受儒家佛家道家影响几千年,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转换过来的,加入太平军无非是想混碗饭吃。

但是加入太平军后发现,这碗饭其实也不太好吃,甚至还不如在清朝手下混的自在,在大清至少不会要求你两口子分居二营,想亲个嘴都得打报告,不然就被杀头吧。

这其实也导致了人心的离散。



2

太平军其实一开始是有机会统一的,打下南京后他们一鼓作气去北伐,那时候湘军还不成气候,绿营已经烂透,而太平军人心正盛,是有机会一鼓作气打到北京的。

可惜,这些刚从底层上来的人,来到南京,一下子就陷入南京的万丈红尘中,不想再苦哈哈的去战斗。

后来最有才干的东王被杀,最能打的翼王被逼走,洪秀全乐呵呵的再宫里给他的妃子们编号玩,这时候很多战机都已经错过了。危险,正一步一步的来临。



3

所以石达开出走与否,对于天国命运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只是他的出走,让天国的灭亡脚步,加快了一些而已。

——————


薛白袍


很多人对太平天国的这一段历史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总觉得意犹未尽,尤其是对“天京内讧”后石达开负气出走致使力量分散,最终被清廷各个击破,葬送了太平天国大好局面有着种种遗憾。

其实这是今人对太平天国运动过于乐观了,太平天国是集君权与神权为一体的组织,除了一纸空文的《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外,我们很难找到其它的建国纲领,从“天国”这一概念上不难看出,其最高政治理想就是传播拜上帝会的教义,并不是为了建立新政权,洪秀全个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个集政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天王”,而不是政治形式上的王朝皇帝,所以,当其占领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后就止步不前了,因为政治上从没有争雄天下的构想。


“天京内讧”表面上看是为了争权夺利,实质上是太平天国上层陷入了政治宗教化与宗教政治化之间的理念混乱,发起者们在运动初期的热血沸腾过后,突然掉入了暴发户般的无所适从,完全没有了方向感,拜上帝会的基本教义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政治机器正常运转,而传统体制与信仰之间又严重相悖,政治建设陷入混乱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与农民式的局限性无关,却与宗教和政治无法达成调和的矛盾直接关联。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怎么发展,只好陷入自杀式的内讧。所以,石达开与洪秀全分裂后,依然找不到方向,反而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大多数时候也仅仅是为了生存,部属的心态也越来越复杂,不知道应该选择信仰,还是政治,左右为难,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在无法完成制度创新之前,其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


其实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认识还存在很大的疑问,正史中因其为推翻满清政权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而对其多有美化拔高之词,大都不愿意正视太平天国反文化、反人类的性质,其在占领区为推行拜上帝会大肆毁灭一切与之不符的文化,又严厉推行男女分居的政策,其实就是走上了反文化、反人类的不归路,完全不顾这样的史实,一味赞赏一纸空文的《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以及其因篡改基督教教义而与西方殖民者产生矛盾,以致发生武装冲突,将其拔高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高度,恐怕过于理想化了。


龙支子


1856年的“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都被杀死,翼王石达开只身逃脱,留在天京的家属全部遇难。经过这一番折腾,永安建制时的六个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达开,石达开辅政是众望所归。



图注:天京内讧


然而,石达开在辅政时却备受猜忌、挟制、掣肘,于1857年6月2日离开天京,前往安庆。他一路张贴告示,说明自己出走的原因和以后的打算。核心意思是因为“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所以“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石达开这一走,再也没有回到天京。

图注:石达开从天京出走到安庆的路线


关于如何看待石达开出走的行为,史学界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为石达开开脱,认为石达开出走的主要责任在洪秀全,由于洪秀全的疑忌,石达开被迫出走。一种是对石达开进行指责,认为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处于危机的时刻,不能顾全大局,毅然出走,使太平天国陷入“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危险境地。


如果认真考察石达开出走前后洪秀全和石达开两个人的行为举措,就可以看出单纯地为石达开开脱或者单纯地对石达开指责都有失偏颇。

图注:翼王石达开


第一,“天京内讧”的实质是太平天国核心领导层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进行的争斗。这种争斗给洪秀全的教训是,绝不容许再出现一个有可能与自己的君权和神权地位相抗衡的人物。在石达开辅政出现“众人欢悦”,“大家喜其义气,推为义王”的局面时,洪秀全狭隘的权力观使他不能不担心石达开变成第二个杨秀清。所以,他一方面对石达开百般猜忌,一方面用自己的哥哥来掣肘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石达开为了所谓的大局委曲求全,恐怕对太平天国的危机形势于事无补。


第二,洪秀全虽然对石达开百般猜忌,但这种猜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857年6月石达开从天京到安庆之后,洪秀全已经有了悔意。根据当时清朝方面的探报,洪秀全取消了给安王、福王的封号,“镌伪义王金牌一道,及合各城大小伪职求救表章送往安庆”。“金陵自石逆去后,洪逆屡遣人追赶,皆为石逆所留,或竟遭其杀害”。洪秀全向石达开表示了诚意,石达开却毫无回应。洪秀全既然已经承认错误,石达开就不必“出师再表真”,石达开置之不理的行动,说明他已经不再相信洪秀全。


第三,即使石达开担心返回天京仍然会遭到猜忌甚至不测,但是如果他考虑到太平天国事业大局的话,他完全可以立足安庆,向皖北、湖北、江西等地发展,形成拱卫天京的局面。不幸的是,石达开坚持“离京远征,一去不回”,走上了具有分裂性质的远征道路,结果是既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整体力量,又使自己失去了比较稳定的后方,造成了太平天国和石达开个人的双重悲剧。


综上所述,石达开的出走实际是“天京内讧”的继续,也是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的产物。“天京内讧”后的太平天国领导层始终无法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导致内外政策多次失误,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参考文献:

钟文典:《太平天国人物》,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方之光:《历史反思集》,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京事变与石达开的出走》,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