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榜樣丨楊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誠與熱愛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師者」出品

為進一步做好教職工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師隊伍職業道德修養,增強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和市教育工會聯合開展了2018年北京市師德榜樣(先鋒)推薦活動。近日,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唯一的推薦代表,文學院教授楊慧林老師成功入選2018年北京市師德榜樣候選人。本期「師者」讓我們一同走近楊慧林老師,瞭解他從教二十八年來的故事。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楊慧林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現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拉丁科學院院士和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多年來,楊慧林老師嚴以律己,寬厚待人,對學生、學術、學校的赤誠與熱愛均體現在其教學、工作與生活的細微之處。

1

在教育教學方面,楊慧林以學生為本,堅持以最大的精力投入一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其中主講課程“西方文藝理論史”先後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國家級精品課程。

1

在科研創新方面,楊慧林老師以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將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成功將漢學、宗教學、國學、古典學與比較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研究結合起來,為文學批評和文論研究拓展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場域。

1

在社會服務方面,楊慧林老師長期心繫學校、學院發展,並著眼於社會,在學科與文化之間躬行著真正獨立的人文學之精神。

1

在國際交流方面,楊慧林一直致力於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國際化進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目前已與格拉斯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國外高校建立了學術合作與交流關係。

研究西學:在中國語境中有所作為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楊慧林自嘲“遊走在文學與神學的邊界”,在文學與神學之間找到切入點,以宗教作為研究背景,以比較研究為基本方法,進而將中國思想帶入西方的話語體系。“無論西學還是漢學,都面對著歷史、地域、文化、語言的種種間隔,而任何間隔都不僅僅是一種限制,其實也是一個契機,因此間隔恰恰可以成為學者入思的獨特角度。”

他也多次提出:“西方學術之於中國學人的主要意義,應當指向對其細節的超越、對其所以然的追究、對其針對性問題的剝離、對其話語邏輯的解析,從而思想差異和文化距離才能成全獨特的視角、激發獨特的問題,使中國語境中的西學真正有所作為。”

教學心得:要像導師一樣寬容待人

楊慧林在碩士階段的導師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自美國歸來的老一代學者趙澧先生,他指導並幫助了楊慧林專攻西方文論與宗教學的跨學科研究。後來在博士學習階段,他師從佛教哲學大家方立天先生,而方先生卻支持他按照自己的興趣繼續從事基督教和神學詮釋學方面的研究

楊慧林說:“我很幸運,我的兩位老師做學問都非常嚴謹,但是對別人總是非常寬容。他們從來都是鼓勵我作出自己的選擇、成就自己的學問,而絕不要我追隨或者複製他們的研究。這種學術品格使我受益良多,也提醒我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幫助自己的學生。”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2015年春季學期,楊慧林為本科學生開設了一門專題選修課,他發給同學們的word講稿有近200多頁,其中既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有近400條標明文獻出處的註釋

。他希望能夠以身作則,幫助同學們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並真正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楊慧林更是一位把學生裝在心裡的“忠厚長者”。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學生在人生最迷茫的時候被他“找來聊聊”;二十年後,學生的字裡行間仍然深深銘刻著少年時代撥雲見日的喜悅:“我始終疑惑老師楊慧林因為什麼注意到了我,又因為什麼想起助我一臂之力,但我的確因此站到了我至今為止的職業生涯的起點。”他創辦了世界漢學大會,為文學院及全校師生搭建人文學科的國際對話平臺,引領大家關注“中國學術走出去”和“中國話語建構”的方法。在每一屆世界漢學大會籌備之時,他都是以“志願者”的身份和眾多志願者共同努力,即使是雨夾雪的天氣裡,也不忘第一時間和志願者一起去扶持那一塊被風吹倒的展板;在大會閉幕致辭之時不忘向志願者們致以最真摯的謝意。春雨潤物,他從不遺漏任何一個學生。在他心裡,學生或沉默,或活潑,或理性,或感性,或謹慎,或才思敏捷,也許表現各有不同,但都是優秀而可塑的人才,而作為教師的本分,正是給這些年輕人提供幫助,提供關愛,提供最好的平臺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治學生涯:做研究既“好玩兒”又“幸運”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楊慧林對於自己在人大的求學治學生涯的歸納簡單之極:“好玩兒”、“幸運”。 “好玩兒其實可以作為求學和治學的最低標準,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不好玩兒,千萬別做;而讀書、做研究其實又是件挺幸運的事,你很難在其他工作中得到這麼多樂趣。”

除此之外,他也認為“一個人讀書、做研究,最終也是做自己,你所從事的學術真的會影響你自己,最後變成你的一部分”。

在楊慧林看來,人文學具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自我批判的張力,其中的根本邏輯被他描述為一種“不可能的可能性”:因為“價值理想”被設定為絕對,我們自己便被這一設定所“相對化”;又正是因為絕對的價值理想不能被“我們”所取代,我們的“不可能”才成全了價值理想的“可能”。他近乎固執地堅持這種拗口的表達方式,並且相信這類思考看上去不食人間煙火,其實卻是步步踏在紅塵。

楊慧林從教二十八載,對三尺講臺始終如一地赤誠與熱愛。遊走在文學與神學的邊界,他眼中“好玩兒”、“幸運”的治學生涯,架構了中學與西學的學術橋樑,始終承載著人文學者的人文擔當,堅守著師者教書育人的生命底色。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更多關於楊慧林老師的故事請點擊下方圖片獲取。同時北京市師德榜樣的評選需要你的大力支持,可點擊下方圖片或閱讀原文,進入“北京教工之家”公眾號楊慧林老師的事蹟展示,為楊老師點贊!如果你上過楊老師的課,或者與楊老師有過其他交集,還可以在留言區寫下你與楊老師的故事。快和你的小夥伴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資料提供:校工會 文學院

設計:安然

师德榜样丨杨慧林:二十八年的赤诚与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