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探春远嫁,关键时候王熙凤为什么拉着赵姨娘不让两人说话?

小卡的音乐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针对87“原创”结局中的“探春远嫁”。


探春远嫁~是87“原创”结局号称最成功的一场戏,或者说是唯一比较完整的一场戏。

探春与赵姨娘母女两人终于在分别之前真情流露,探春辞行赵姨娘给了自己亲娘一个大大的拥抱。电视剧这一段很煽情、也很西化呀!


在最后送亲时刻这样正式的大场面中,凤姐拉住赵姨娘当然是阻止她乱说乱动坏了规矩。这应该是87编剧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个“原创”细节设计吧?

其实赵姨娘除了在自己的儿女面前,或者比自己更低贱的小丫头子面前撒一下野,平时在贾母、贾政、王夫人、凤姐面前都是很老实、很规矩的。

探春远嫁最后送亲,南安太妃、贾母、王夫人等都在仪式相当正式,况且之前探春已经跟赵姨娘辞行“激情拥抱”过了。这个戏剧最高潮巳经过去,再来一个凤姐拉住赵姨娘不让她从送亲的队伍冲出去跟探春讲话,实际上这个情节设计是画蛇添足。


其实适当表现一下赵姨娘在送亲队伍中的落寞孤寂和伤心难过,与探春之前辞行赵姨娘的场面相呼应可能会更恰当一些。

个人认为,形式收敛一些可能更有感情上的冲击力,把图1凤姐拉住赵姨娘的镜头减掉会更好。

之前探春向赵姨娘辞行的时候,感情表现得更收敛、更压抑也未必就不好。

探春与赵姨娘的一个大拥抱其实跟黛玉进府的贾母和黛玉祖孙相拥是重复的,这样效果未必好,毕竟中国人至今都未必会用西式大拥抱来表达感情。

还有钗黛和解时,宝钗、黛玉一人手里捏着一条玫瑰红手绢、彼此双手搭肩转了一圈又一圈,感觉和像是八十年代国企工人俱乐部里跳交谊舞的两个小姐妹。

其实87真是被“改造”得很“现代化”的一版,偏偏有人打着请了二十多位“老专家”的旗号称87“无法超越”曹雪芹原意云云。

唉……


阿丹151014015


因为,探春是作为南安太妃的女儿去和亲的。

毕竟,朝廷打败了要和亲,你不派个公主,起码也得派个郡主吧。就挑南安太妃的女儿了,至于你是亲的,捡的,还是认的,朝廷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外宣称,你必须是太妃的嫡亲女儿。


同样,太妃向贾府要女儿,那也得要个相貌俊俏,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出身高贵的人吧。所以这人必须是贾政、贾赦的嫡女。就算太妃对探春的身世心知肚明,但你对外宣称得是王夫人或邢夫人的女儿。不然,你让个奴婢生的女儿和亲去,太妃在皇帝那也交不了差啊。

所以,如果让人知道探春原来是赵姨娘的女儿,那就是王夫人欺骗南安太妃,南安太妃欺骗皇帝,皇帝欺骗外国,后果很严重。立马给贾府带来灭顶之灾也不一定

因此,王熙凤务必要阻止母女交流。毕竟是亲生骨肉,这一别估计永不再见,很容易真情流露,让人看出端倪。

另外吐槽一下电视剧里探春远嫁这段,感人是感人,但是太不合理。

首先,让贾府的人出现,她们都满脸悲伤,还有人哭哭啼啼的;反观南安太妃,满面春风,一点伤感没有。这让谁也觉得不对劲。如果贾府再有人控制不住感情,女儿娘的叫起来,那更砸锅。

再者,探春现在身份是郡主(甚至可能是公主),她的娘家是南安王府,你们贾府的人站一排来干什么。公主出嫁用得着你们这么多人凑热闹?汉唐用宫女假扮公主和亲的,也没见人性化到邀请宫女家人来送别。

推测原著中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贾府提前给探春送别,赵姨娘探春母女二人冰释前嫌,赵姨娘泣不成声,探春一声娘跪到她怀里。


待我施为地煞变


探春远嫁,凤姐儿拉住赵姨娘是八七版电视剧中的设定。


《红楼梦》后四十回,关于探春远嫁,赵姨娘写的非常不堪,说她听说探春远嫁后欢喜起来,巴不得探春像迎春一样,有一个坏丈夫。又觉得探春在自己和贾环不能借光,都是探春挡在前头,探春就应该越不好她才称意。

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知道,探春虽然对赵姨娘确实不亲。但还是顾念母女情谊的。赵姨娘也时常在探春那里走动。所以八七版电视剧就安排了探春远嫁,赵姨娘和探春之间感人的情感戏。虎毒不食子,这是人性起码的表现。


探春远嫁,据考证是和亲的一种,嫁给了国外王室。在送别的场合,所有人都应该恪守礼节的。这属于外交礼仪。赵姨娘在那样的场合,情感外露,万一做出失礼的事是不得了得。所以贾家应该安排了王熙凤特别“照顾”她。也就是让她注意言行。而赵姨娘对王熙凤畏之如虎,自然是最合适的。


探春在远嫁之前,是有安排和赵姨娘辞行的。电视剧这一段描写的很煽情,母女二人,在最后关头达成了彻底的和解。不是不爱你,而是这样一个家族,最好的保护就是我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保护你。

探春远嫁,是一个悲剧。就像曲子唱的:从此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探春这么出色的一个女孩子,恨不生成一个男儿,没有一番作为。最后为了家族,牺牲了自己。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虽说极可能做了王妃。到底“山高路远,休把儿牵念”!


君笺雅侃红楼


探春出嫁去外海和番,在江边贾家一行人为她送行,哭地最厉害最伤心的不是王夫人,而是赵姨娘,相反,王夫人虽也悲切,可是脸上表现比较淡定,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感情。

程高本后四十回写赵姨娘得知弹出远嫁海外,甚至幸灾乐祸,嘲笑探春真的得了个“贵婿”。赵姨娘在书中,虽然被刻画成一个很没品的女人,为此探春时时要和她划清界限。在我读《红楼梦》的感觉是,实际上赵姨娘跟探春私下关系还是不错,也经常走动,书中有一回说赵姨娘去看黛玉,黛玉知道她刚从探春那里出来,顺道过来看自己,但是黛玉没有点破,这就说明赵姨娘经常性的回去探春那里,如果关系不好,不会经常走动。而87版《红楼梦》中,探春出家门前,跟赵姨娘抱在一起痛哭,也终于喊了一声“娘”,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曹公原意的。



所以,探春出嫁,作为母亲的赵姨娘,内心的不舍,悲痛是超过贾府任何一个人。她眼见探春从此一去不复返,忍不住要哭着跑下去却被王熙凤拉住了,这很真实地反应了一个母亲内心真实情感。


在这种盛大的送亲场面,不进有贾府上下人,还有皇帝派来的王公大臣以及贵妃。王熙凤拉着赵姨娘不让她和探春说话,原因有两点。其一,赵姨娘的身份太低,这种场合轮不到她,而且探春此时身份是南安太妃义女,是代表皇家出使和亲;其二,也可能是照顾探春庶出的身份。探春名义上的父母亲是贾政和王夫人,赵姨娘算什么,她在贾府只能算半个主子,王熙凤当然要拉着她。


小堃读


那个年代没有飞机火车,生离和死别一样,几乎一辈子见不到了,探春是作为南安太妃女儿的身份去和亲的,赵姨娘平常就没眼力见,这时候一悲痛激动很容易说错话,不说南安太妃怪罪,还有对方接亲使者在场,一句话说错就可能造成和亲失败,那是杀头大罪啊。王熙凤作为贾府管家奶奶,她此时必须照看着点。



赵姨娘是没脑子的浑货,王熙凤不拦着点,有可能祸从口出。无论是不是87版电视剧安排的,赵姨娘平时再怎么骂着自己的女儿,作为探春亲娘,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在身边时觉得可恨,一旦失去方才想到这个女儿的百般好处,悲痛欲绝也是人之常情。赵姨娘原本素质不高、在贾府都是张嘴就来、属于典型没脑子的货,这个女儿从此连骂都没得骂了,心里悲痛异常有可能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或是抖搂出探春不是南安太妃女儿的话,造成和亲不成功,可能影响边疆安定,那贾府就犯了杀头大罪了。



王熙凤是贾府管家奶奶,只有她拉着赵姨娘才是最合适的,如若她不拉着,赵姨娘犯下大错她也无法向贾府长辈们交代。赵姨娘的悲痛原本是真的,可是王熙凤此时也不是坏人,她深知赵姨娘本性,这个时候男人去拉、或者比赵姨娘尊贵的夫人们去拉、或未出阁的姑娘家去拉都不合适,能下手去拉的只能是媳妇一辈的,李纨是个寡妇这种场合肯定不适合出现的,王熙凤的身份最合适,而且她又是贾府管家奶奶,不要说家里长辈安排,她自己就应该有这个眼力见去拉着,免得出事她也无法交代。



探春和亲远嫁蛮夷之地是悲惨之事,可也为皇上平定远疆起到关键作用,为贾府在朝廷记了一次大功,凤冠霞帔出行的关键时刻是不能出状况的。探春是贾府唯一继承钟鼎之家政治和管理才干的子女,她姿态顾盼神飞、让人见之忘俗,是贾府除贾元春之外,最得意的女孩了,也因此被南安太妃相中,开启了远嫁和亲的悲惨命运序幕。在远嫁出行的时刻,敏探春知道事已成定局,这是她为贾府做的最后一件大事。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她生于末世运偏消,只能把骨肉家园齐抛闪,像个大丈夫一样坚定走向未知前途,这时候她心中纵有千分委屈万分悲痛,也无法表达,只能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最后,王熙凤这个人有很多优点的,做人做事手段极其高明,而且很有头脑威望,赵姨娘几次被她骂的不敢吱声。她下手拉,赵姨娘再泼皮,也是忌惮她的。正所谓一物降一物,有王熙凤在身边,赵姨娘那个不清醒的脑壳子能稍微正常一点,王熙凤不让她说话也是为她好,尽管她悲痛欲绝,此时也不能表现太过。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贾探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擅长书法,从十二钗的判词中: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出嫁前其实非常看不起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但是在其将要远嫁时,其实非常舍不的,毕竟在当时,嫁了那么远的地方,估计再见一年就更难了,在加上迎春的悲惨前鉴,也更让她不舍和留恋。

在探春出嫁的时候,赵姨娘去送她,但是当时凤姐拉着她,不让他们说话。

原因有二:

1探春是作为安南太妃的女儿去和亲的。其本来的身份毕竟要掩饰。

2、赵姨娘的身份太低了,毕竟在这样的场合中,探春代表国家远嫁和亲,怎么说也不会跟一个大臣的妾室有什么瓜葛,这样于理不合。还有在凤姐看来,赵姨娘是一个不分轻重的人,如果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意外,就不好收拾了。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封建礼教太过苛刻,像探春这样的女子尚且被命运安排,更惶论他人。


长安古意


此时的探春已被南安太妃认作女儿,探春以公主身份远嫁,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赵姨娘了,就是嫡母王夫人、祖母贾母都不能逾越礼制再去跟探春道别了。王熙凤拉住赵姨娘是没错的。

这场戏也是众多87粉十分喜欢的一段,每个人物的演绎合情合理,细节决定成败,感人至深的一场探春远嫁。






夏雨229471023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啊!因为前八十回里,探春远嫁是在判词里写的,曹雪芹还没有完成这部书,在后四十回里,探春远嫁也是一笔带过。

我承认我自己也是喜欢看八七版的红楼梦,但是我这个人看剧是不抓重点的,我喜欢听黛玉的配音,喜欢看里面的所有女孩子,但是我不喜欢的是,它改动了原著的情节。本人属于原著党类,特别不喜欢看那些改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前面阿丹老师讲的好,黛玉进贾府,那是原著里的情节里有的,并且是贾母一把搂住了黛玉就哭起来了,这是一个母亲看到女儿的孩子的应有的冲动。但是后面又给探春和赵姨娘安排的抱头痛哭又算什么?

她们应有的礼仪在哪里呢?

首先探春是主子,赵姨娘作为一个姨娘,说好听了是半个主子,说不好听了就是个比较受宠的奴才。主子和奴才可以在那么大而且庄重的亲迎场面下搂抱哭泣吗?

我记得元妃省亲时,当她穿着朝服时,就连她的父母祖母都必须跪拜她,幸而她传谕免了。而她换了家常衣服要行儿女之礼的时候,也是被制止了。整个省亲过程,言语克制,礼仪规范,那才是真正的皇家礼仪。

而探春远嫁,此时此刻的她身份或者是公主,因为皇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会用郡王的女儿来替代,书里说的是代替南安太妃的女儿,则探春的身份就是郡主,对外还有可能是公主的身份。

赵姨娘和她的一番拥抱,是满足了我们现代人的亲情伦理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显然是不合理的。

题主问到为什么赵姨娘想要和探春告别说话,却被王熙凤拉住了。这里,总算是编剧们清醒过来了,不能太过煽情,而且是不合理的煽情。

郡主的母亲,南安太妃都是显得严肃庄重的,或者是说她心里得意,脸上也是少少的露出来了。其他不相干的人凭什么去拉拉扯扯?

何况这个赵姨娘一向讲话上不得台面。她仗着自己是主子(半个主子)去和芳官厮打。她仗着自己的女儿管家,敢去议事处大闹。这个时候的她,万一觉得自己是远嫁公主的正牌娘亲,说了什么不得体的话,南安太妃换女出嫁的事情闹出去了,太妃吃不了兜着走,贾家有好日子过么?

而赵姨娘一向惧怕王熙凤,这里有王熙凤震慑着她,她也是不敢失礼太多的。所以这里是有必要由王熙凤拦着她制止她的。在我的观点,我来说句废话,是赵姨娘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送亲的场面里,而应该是探春在家辞别王夫人,然后还是去辞别她的亲娘,那里有个母女的互相嘱咐勉励就好了,而不是把辞别的镜头放在这样庄重的场合里来。






荷唯洛之恋


这个话题一看就是根据八七版红楼而来的。(红楼未完,曹公尚未写到探春远嫁)

现在读《红楼梦》的分为两类人——一类人是真真曹公粉,只看前八十回也只研究前八十回,另一类人就是也看高鹗续写的了。

如果细分的话,还有两类人——一类呢八七铁杆粉,对于红楼的了解全在八七,另一类就是信脂砚斋了。

我呢,是只看前八十回的红迷,也爱八七,也看脂砚斋评论。

八七红楼是经典,非常具有匠心的电视剧。曹公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呕心沥血十年一部鸿篇巨制。八七版,三年匠心精神,荧屏重现。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而高鹗续写的部分又差强人意。所以八七版在拍摄时便请来了一帮红学顾问团——沈从文、曹禺、周汝昌、杨乃济等,给演员们讲课指导,给编剧出谋划策,在所有翻拍红楼的电视剧,电影中,八七版是最为接近原著的一部。

原著中曹公还没有写到探春远嫁,但是在第五回已经有探春的结局。八七剧组根据第五回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在《分骨肉》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去闪。……奴去也,莫牵连。


什么意思呢?先看分骨肉,就是说探春啊最后要离开父母,离开贾府,也远走他乡,也就是说探春要嫁出去了。而她要嫁去的地方呢,一帆风雨路三千,路很遥远啊。再看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就是说探春远嫁走的路是水路,也就是探春要嫁去边疆了。

八七版拍的这段探春远嫁很感人,整部剧的泪点开头一个在元春省亲,一个就是探春远嫁了。

而看的仔细的话,就会看到话题里说的,赵姨娘身为探春的亲生母亲,虽然说平时爱惹是生非也给探春难堪,但是毕竟骨肉相连,血浓于水,此时面对自己唯一的女儿远嫁,赵姨娘心里七上八下很难受。她心里所驱,想要同探春话别,可是却被一旁的凤姐拉住了。(当然最后八七版还是不惹忍心看到母女二人分离,放任赵姨娘与探春拥抱。)

如果只看八七版的话,探春为何远嫁?前面已经介绍,是作为南安太妃之女去和亲的。古代,要搞好邻国的关系,要么动用武力,要么顾及到百姓安危不费一兵一卒派出公主嫁去和亲,把邻国化为自己家里人。所以就有了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不过文成一开始也是李唐远宗室之女,后被封为公主。有哪个公主真正乐意抛却自己家园远赴那个毫无所知的地方过一辈子呢?所以又有了昭君出塞。王昭君也是去和亲的,但她不是公主,是个非常漂亮的宫女。而对外宣称当然是公主了,否则那边就不乐意了。



所以,探春这个时候就是公主,南安太妃的女儿。如果赵姨娘不受控制的去和探春抹泪拉着探春的手话别,那这个假公主不就败露了么?这是其一。

其二:赵姨娘即使是亲身母亲又如何,自己女儿已经升为公主了,于礼法上,她还要拜女儿,与女儿划清界限,怎么可能会让她一个无名无权的妇人去与公主说悄悄话呢?

所以说,古代的礼法真真害死人。自己亲妈都不能和女儿大大方方的话母女之情。

但是,八七版是仁慈的,它让探春与赵姨娘有了个久违深情的拥抱。(虽然这有违封建制度。)


神瑛私语


《红楼梦》中,三小姐贾探春,结局远嫁。这倒一点不错,这從画中: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及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從《红楼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但贾探春嫁到那里?却不可能如续书所述。《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贾政接到镇守海门的世弟周琼来信,说是“小儿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仪。如蒙践诺,即遣冰人。”这意思是贾政早想把探春嫁给周琼家,现在只不过“践诺”而已。贾政告知家里,赵姨娘知道后,“反喜欢起来,心里说道:”(续书中,心里说道,这心不知怎样说道)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他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夠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愿”。一面想着,一面跑到探春那边与他道喜说:“姑娘,你是要高飞的人了,到了姑爷那边自然比家里还好。想来你也是愿意的。便是养了你一场,并没有借你的光儿。就是我有七分不好,也有三分的好,总不要一去了把我搁在脑杓子后头。”探春听着毫无道理,只低头作活,一句也不言语。赵姨娘见她不理,气忿忿的自己去了。续书来见王熙凤之阻,之劝。

第一零二回,写到: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儿子,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此处可见续书与判词之别,探春毫无“掩面哭泣”之状。

前八十回中,探春远嫁曹公有伏笔。《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花签时,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己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第六十三回之写,贾探春确为外嫁做王妃,如昭君和亲之说可信。

(乱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