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的歷史遺珍——五銖錢

五銖錢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始於公元前118年,歷經約2000多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五銖錢在中國五千年貨幣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五銖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

兩千多年的歷史遺珍——五銖錢

五銖錢正面

五銖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兩千多年的歷史遺珍——五銖錢

五銖錢反面

不遠千里從河南趕來的焦先生告訴我們,這枚五銖錢在家裡至少上百年的時間了。年幼時父母就小心翼翼保存,只見過區區數次,老人家視若珍寶。老人家過世以後,焦先生便沒又在見過這枚錢幣,家人都以為可能已經年久遺失了。不曾想一次收拾家裡老傢俱的時候,從大衣櫥底發現了這枚錢幣。

發現這枚錢幣後,焦先生便請教村裡的老師和長者,最終發現這是一枚距今數千年的漢代錢幣,歷史悠久。焦先生激動萬分,十分高興。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后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

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佈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氾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燬,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本品重:3.1克,表面包漿渾厚自然,字體工整,觸摸感明顯,歷經兩千年依舊完好保存,此件藏品市場價值極高,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喜歡收藏的朋友歡迎留言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