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曾經住過的285大院(七)

七、分東西

致我曾經住過的285大院(七)

小時候地方的食品供應緊張,但我印象裡部隊的糧食卻從來沒有短缺過。不僅糧食夠吃,時不時地部隊裡還分點特供,比如西瓜和海鮮。

那會兒不像現在,想吃西瓜就趁新鮮到超市買上個把,等吃完後隨時再買。那時大院裡一夏天也就分那麼一兩次西瓜,而這一兩次分的西瓜就是我們孩子們整個夏天的寄託,因為再也不可能從別的地方買到西瓜。分西瓜是個極熱鬧的場合,幾乎全院的老老少少都傾巢出動,有背麻袋裝的,也有拿網兜盛的,差不多家家都能分上十多個西瓜。說是分,其實也要錢,只不過非常便宜,每斤不過五六分錢,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西瓜抱回家,沒有冰箱不好儲存,於是都把西瓜擱到相對陰涼的床底下,想吃了就拖出一個來,用井水拔拔再切。雖然趕不上現在冰鎮地那麼清涼,但全家聚在一起啃西瓜的那份愜意和親情,很多大院的孩子至今難以忘記。

至於海鮮,無非就是嘎啦、鮁魚、黃花等幾種,跟現在酒店魚檔上琳琅滿目的這種蟹、那種斑的,實在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就是這幾種簡單的海鮮,支撐起我們兒時大部分舌尖上的回憶。直到今天,有朋友請客上海鮮樓,問我點啥時,我能夠脫口而出的海鮮還就是這幾種。朋友問及原因,我回答這幾種海鮮都屬於肉多味美,最關鍵是刺少,方便大口咀嚼而不必擔心卡著。朋友們大笑,一致評價:真糟蹋了你美食家的稱號!

七十年代的中國還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期,食品糧食極其短缺,我上小學的很多農村同學家裡就經常性地糧食難以為繼。我們部隊大院儘管餓不著肚子,但無憂的只是溫飽,再奢侈點也不敢想象,比如牛奶。

那個年代,牛奶都是公家定點供應,既非盒裝也不是塑料袋裝,就是用類似今天那樣的啤酒瓶子裝,一瓶一斤。雖然簡陋的很,但從來不用擔心質量,不可能缺斤短兩,也沒有聽說三聚氰胺,都是由送奶工定時送到我們部隊大院門口的奶箱裡,還得由門口的哨兵把關,森嚴得很。我們同樓只有顧青一家訂著牛奶,他的母親身體不好,必須適當得補充流食。每次和顧青一起放學,看他從奶箱裡拿出牛奶,快樂地奔跑,我總是咬著牙鬱悶,埋怨自己父母怎麼身體那麼棒,以至於不需要牛奶的營養。

偶爾顧青全家迴文登探親,牛奶不能退訂,就委託我家代喝。蜂窩煤爐上,烤的黢黑的小奶鍋裡,潔白的牛奶被熬得飄香四溢,那滋味時隔三十多年,我仍然記憶猶新。到了現在,奶不再稀罕,早已成了各家各戶必備的早餐或者晚餐食品,樣式種類也變得繁多,麥香的、加鈣的、含糖的、低糖的,甚至於特侖蘇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恰好此時自己體檢被查出了血糖偏高,醫生叮囑最好只喝無糖的純牛奶,就這樣還得經常提心吊膽裡面的化學物質,比如三聚氰胺。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尿路里也生長出結石來,那樣我就真得上演傳說中的活人給讓尿憋死。

文:老橡樹,大院子弟:神龍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