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曾经住过的285大院(七)

七、分东西

致我曾经住过的285大院(七)

小时候地方的食品供应紧张,但我印象里部队的粮食却从来没有短缺过。不仅粮食够吃,时不时地部队里还分点特供,比如西瓜和海鲜。

那会儿不像现在,想吃西瓜就趁新鲜到超市买上个把,等吃完后随时再买。那时大院里一夏天也就分那么一两次西瓜,而这一两次分的西瓜就是我们孩子们整个夏天的寄托,因为再也不可能从别的地方买到西瓜。分西瓜是个极热闹的场合,几乎全院的老老少少都倾巢出动,有背麻袋装的,也有拿网兜盛的,差不多家家都能分上十多个西瓜。说是分,其实也要钱,只不过非常便宜,每斤不过五六分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西瓜抱回家,没有冰箱不好储存,于是都把西瓜搁到相对阴凉的床底下,想吃了就拖出一个来,用井水拔拔再切。虽然赶不上现在冰镇地那么清凉,但全家聚在一起啃西瓜的那份惬意和亲情,很多大院的孩子至今难以忘记。

至于海鲜,无非就是嘎啦、鲅鱼、黄花等几种,跟现在酒店鱼档上琳琅满目的这种蟹、那种斑的,实在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就是这几种简单的海鲜,支撑起我们儿时大部分舌尖上的回忆。直到今天,有朋友请客上海鲜楼,问我点啥时,我能够脱口而出的海鲜还就是这几种。朋友问及原因,我回答这几种海鲜都属于肉多味美,最关键是刺少,方便大口咀嚼而不必担心卡着。朋友们大笑,一致评价:真糟蹋了你美食家的称号!

七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期,食品粮食极其短缺,我上小学的很多农村同学家里就经常性地粮食难以为继。我们部队大院尽管饿不着肚子,但无忧的只是温饱,再奢侈点也不敢想象,比如牛奶。

那个年代,牛奶都是公家定点供应,既非盒装也不是塑料袋装,就是用类似今天那样的啤酒瓶子装,一瓶一斤。虽然简陋的很,但从来不用担心质量,不可能缺斤短两,也没有听说三聚氰胺,都是由送奶工定时送到我们部队大院门口的奶箱里,还得由门口的哨兵把关,森严得很。我们同楼只有顾青一家订着牛奶,他的母亲身体不好,必须适当得补充流食。每次和顾青一起放学,看他从奶箱里拿出牛奶,快乐地奔跑,我总是咬着牙郁闷,埋怨自己父母怎么身体那么棒,以至于不需要牛奶的营养。

偶尔顾青全家回文登探亲,牛奶不能退订,就委托我家代喝。蜂窝煤炉上,烤的黢黑的小奶锅里,洁白的牛奶被熬得飘香四溢,那滋味时隔三十多年,我仍然记忆犹新。到了现在,奶不再稀罕,早已成了各家各户必备的早餐或者晚餐食品,样式种类也变得繁多,麦香的、加钙的、含糖的、低糖的,甚至于特仑苏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恰好此时自己体检被查出了血糖偏高,医生叮嘱最好只喝无糖的纯牛奶,就这样还得经常提心吊胆里面的化学物质,比如三聚氰胺。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尿路里也生长出结石来,那样我就真得上演传说中的活人给让尿憋死。

文:老橡树,大院子弟:神龙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