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leecen163


也就是古代才会考虑这个问题,现代人吃蝗虫吃的蝗虫都不敢结对出现了!

听网友说,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蝗虫还没飞出潍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虫的人乌央乌央的,简直比蝗虫都多!


不少人在蝗灾时还能赚大钱,因为蝗灾的蝗虫都是纯野生的,绝对能卖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虫,那不是蝗虫,那是人民币啊!

在山东等地,蝗虫养殖已经是超级赚钱的新兴农业模式了。从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养3~4茬蚂蚱,一亩地一年净赚3万~5万。一亩地三五万,养十亩蝗虫,比白领挣得多多了!

现在蝗虫的价格,少说也要20块钱一斤,有时候能卖到50块钱一斤。有的蝗虫养殖户,年产量达18万斤,这就是500万的收入啊!这哪里是蝗虫,明明就是黄金啊!

我们老家农村没有出现过蝗虫灾害,但是经常出现豆青虫成灾。去年夏天,豆青虫收购价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虫子,当年大豆产量并未出现减产。

到饭桌上一看,你发现蝗虫身价一点不输给小龙虾。饭馆里,一盘炸蝗虫30多,放在电商平台,一斤炸蝗虫最贵卖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虫,可不可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让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来的蝗虫,大部分会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当零食吃,不顶饱,还得再吃饭。

我给学生上课时讲过这个笑话,

小明爱吃鱼,爸爸大明抠门不给买,于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让大明捡到一条鱼,回去父子俩好好吃了一顿。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捡到鱼直接扔掉“这么一条鱼,害我一顿饭多吃了一斤大米!”

这个笑话告诉学生,鱼和大米是互补品,配合起来才好吃!

蝗虫也一样。吃蝗虫,可能消耗更多粮食。

更重要的是,收获不到粮食,收到了蝗虫,蝗虫是活物,无法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蝗虫都放坏了,粮食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饿肚子了!

类似的事情还经常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他们养到位牛羊,遇上雪灾风灾等灾害,大片死去,你以为能吃肉吗?不能!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冰箱储存,也没有大量的盐做腊肉,基本全扔掉了!


历史知事


理论上吃蝗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投入产出的问题,跟之前那个为啥不捉鱼捉野兔的题一样。


之前有答友说,吃蝗虫吃不饱肚子是因为蛋白质还是碳水化合物的差别,这倒真不是区别的事情,人家因纽特人只吃肉不也是过的好好的。所以,蛋白质一样可以吃饱肚子,这毫无疑问啊,但是前提得有足够的蛋白吃。


在自然界蝗虫吃草,大鱼吃小鱼,老虎吃野猪,每一个营养级的转化都是有限度的,简单说就是,人吃了饭也不是都变成肉了,我们保持体温需要能量,运动需要能量,甚至啥也不干的时候大脑和内脏也要消耗能量。那蝗虫吃了草也不是都变成蝗虫肉了。这就是生物链里面所谓能量流动的损失。


总的算下来,大概只有10%到20%的能量会流入下一级。就算我们把田里的蝗虫都捉回来吃了,还是不敌它们啃掉的庄稼多。饥荒还是一定会发生的。一山不容二虎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别看林子大草多果子多,但是能到老虎嘴里的饭并不多。


再加上蝗虫的活动性也是很强悍的,它们都是会飞的,千万不要以为它们吃完一个地方就老老实实地等着你来捉,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呢,就到另外的地里祸害去了。


当然,如果是迫不得已,我们人类还是会吃昆虫的。这里有个好玩的事情。我们都喜欢脆脆的口感,炸薯片,炸咯吱,炸油条,这种喜欢脆的口感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在《肠子,脑子,厨子》这本书里有过一个理论很有趣。那就是这种偏好其实是为了帮助大家吃下更多的昆虫,因为昆虫的壳是脆的。OMG!是不是很颠覆。


当然了,今天来看,昆虫还是很好的产生蛋白质的工具,比家禽家畜都高,祝大家未来吃虫子愉快!


植物人史军


千万只蝗虫不知从何而来,伴随着雷鸣般的嗡嗡声,铺天盖地的袭来。蝗虫食性很杂,其所到之处犹如龙卷风掠过,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粮食颗粒无收。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形象的描绘出了百姓面对蝗灾时的无能为力,只能垂泪带血暗自叹息。蝗灾过后,饿殍遍野,严重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也许有人会说,油炸蝗虫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尤其是天津人的油炸蝗虫是当地有名的风味小吃,开了变废为宝的先河。那么百姓遇到蝗灾,为什么不吃蝗虫度灾年呢?

我认为,古代早有蝗灾过后食蝗虫的记录,只是蝗虫亦是杯水车薪,无力满足灾民的生存需求。

下面我就来聊聊有关蝗灾的历史吧。

一,古代关于蝗灾过后,百姓食蝗虫的记录。

“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灾是中国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直陪伴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自古就频发蝗灾,甚至元朝爆发的频率为每1.6年一次,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古时认为蝗灾是天意,百姓尊蝗虫为蝗神不敢食之,只有祈祷上天宽宥保其度过难关。中国第一个敢吃螃蟹之人是唐太宗,相传贞观年间,蝗灾严重,唐太宗视察灾情后大为痛心。他猛地抓住几只蝗虫生而食之,并大声疾呼“​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百姓听闻李世民生食蝗虫,也纷纷效仿食蝗虫充饥,从而开了灾年食蝗虫的先河。

史书也曾记载,唐朝德宗年间,东自海,西尽河陇,蝗灾过后颗粒无收,百姓捕食蝗虫为食。他们将蝗虫蒸熟后,晒干去其翅而食之。所以说,蝗灾过后食蝗虫古已有之。

二,食蝗虫并不能满足灾民的生存需求。

形成蝗灾的蝗虫是飞蝗,并非是我们幼时捉来烤着吃的草蝗。它们飞行速度极快,过境只需几天时间,就会赤地千里席卷而去。

蝗灾爆发时,百姓大多急着灭蝗,减少损失,无暇顾及捕蝗。等到想起时,蝗虫早已极速远去了。如果真想以蝗虫为食,也许要开车紧随蝗虫的步伐了。

即使百姓捕捉到了大量的蝗虫,也只能用盐腌制食用。如果腌制的咸了,只能当做咸菜食用,如果腌制的淡了,蝗虫就无法长期存放。古时虽有民间冰窖,灾民连饱腹都成问题了,哪有能力购冰冷藏蝗虫呢?这真的是天方夜谭了,也只有皇家才有大型的冰窖能保鲜食品吧。

蝗灾刚过时,还不是灾民最难熬的日子。灾民手中还有些存粮,他们还是以粮食为主食,蝗虫吃多了也会体弱反胃的。毕竟人体最需要的是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蝗虫富含的蛋白质,蝗虫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就像我们现在油炸蝗虫确实美味,我们也是偶尔品尝一下,可以当做零食,谁也不会长期食用。

等过几个月,灾民手中的粮食吃完了,才到了灾民真正难熬的日子。这时蝗虫已经捉不到了,即使灾民储存了蝗虫,不是已经消耗殆尽就是已经腐烂变质了。灾民饿极了,啃食树根,吞食观音土,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残剧发生,其惨烈的场面真的不忍赘述。我认为,即使蝗灾过后灾民食用蝗虫,也无力保证灾民度过难关。

三,我国与蝗灾抗争的历史。

蝗字从皇,皇亦王也,所以蝗虫是害虫之王。我国最早的蝗灾记录,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707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应该也早就有蝗灾出现了,因为在殷墓中曾出土过玉蝗虫的挂件,可见蝗灾应该和我国的农业历史并行,只是缺失了记录而已。

古人认为蝗灾是天意,是上天对君主失政的惩罚,所以不能控制,也无需治理,蝗虫就是蝗神。只要君主修性养德,感动上天,蝗灾就可过去。直到唐太宗生食蝗虫后,人们才开始捕食蝗虫。唐开元年间,宰相姚崇大力主张灭蝗,唐朝开始了捕食蝗虫度灾年的历史。

到了宋神宗年间,为了防止灾民暴乱,更有捕捉蝗虫到官府换取银钱的政策。我国与蝗虫斗智斗勇的历史直到现代,才日渐稀少。

现代,我国使用农药或是生物制剂消灭蝗虫,其次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的生存环境。根据蝗虫的属性,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很少发生蝗灾,我国就大力改变蝗灾频发区的生态环境,遏制蝗虫的卵化,减少蝗灾的爆发频率。

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国蝗灾的爆发频率已经日渐稀疏了,即使偶有小规模的蝗灾爆发,我们亦不用食蝗虫度灾年,国家储备的粮食足够我们食用,国家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我们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蝗虫只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而再无蝗灾爆发。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谁说闹蝗灾时大家不吃蝗虫?壹周君查过资料,在中国有记录的几次大饥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虫。只是,人在饿的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碳水化合物,是粮食,而不是蛋白质,这样只会越吃越饿😁

还有,蝗虫所到之处,只会寸草不生,你想随时随地吃到蝗虫,就要跟上它们迁徙的速度。否则等到庄稼被啃光了,蝗虫也飞别处去了,你只能吃观音土,啃树皮。

至于题主问到的,为什么现代人不吃蝗虫?这个就是伪命题啦。首先,没有人为了蝗虫富含蛋白质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虫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绿水👌

至于乡间野味饭馆都有蝗虫这道菜,还有专业的蝗虫饲养户,这个倒是实话。因为当不了主食,作为个零嘴,蝗虫也还是有存在意义滴!

蝗虫,也叫蚂蚱,中国人吃蝗虫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生吃过蝗虫,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举动也让老百姓依葫芦画瓢,将害虫变成了盘中餐。

在北京、天津两地,老一辈的人非常爱吃蝗虫,天津卫还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而在泰国,“油炸飞虾”这道菜人尽皆知,东亚飞蝗更是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

好啦,是时候秀出大家吃蝗虫的决心啦!

最出名的——云南十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

蝗虫(蚂蚱)用热水烫一烫,去翅,然后在油锅里慢慢煎黄,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还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烧烤摊上,“烤蚂蚱”的受欢迎程度绝对不逊于小龙虾。炒上一盘,喝上几杯小酒,爽!

最后,想要尝鲜的童鞋,壹周君推荐万能的某宝,有几百家店铺售卖各种蝗虫的美食产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间,最贵的进口蝗虫买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虫的成本比较高😁


武汉壹周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 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 。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蝗灾,人们深恶痛绝,可是又无力阻止。每当蝗虫入境,可能一夜之间辛苦种植的各种粮食、植物都被吃的一干二净。


曾有记载,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诅咒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


皇帝都能吃蝗虫,更不要说那些受灾的百姓了,饥饿时人们易子而食,更不要说虫子了。但是为什么人们不能吃蝗虫度过灾年呢?这是因为蝗虫是会飞的,不易捕捉。而且蝗虫来的快,去的也快,它是一阵一阵,吃完了就飞走了,不会等到人们肚子饿了,就去捕捉一些来吃。蝗虫吃完了粮食,等到人们吃完了余粮,它们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好在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已经不用再为蝗灾而烦恼,反倒是蝗虫,已经从灾虫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中国人吃蝗虫有悠久的历史,云南十八怪中“蚂蚱当下酒菜”指的就是油炸蝗虫,以其酥脆的口感佐酒。 报道称,除了云南,大陆各地的烧烤摊、餐厅也卖“炸蚂蚱”、“烤蚂蚱”,而且天气越热,民众点菜的几率越高,受欢迎程度不逊于“夜宵之王”小龙虾。由于烧烤摊和餐馆需求量大,野生蝗虫供不应求。2015年之后,中国各地兴起蝗虫养殖业。产地之一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兴镇党委书记王柱表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一斤蝗虫能卖到15元,平均每栋大棚可以养殖200斤,扣除第一年购买虫卵、网罩等成本,目前基地30栋大棚年收益可达12万元,将全部分给周边村屯的贫困户。




不知道,古时候的蝗虫知道现在的处境会怎么想,以前都是吃人民的,现在反而被人民吃了!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哦!


星语林


在我国的历史中,蝗灾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灾难,在农耕年代里,人们的生存手段单薄到了极点,绝大多数人是靠种田为生的,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果种的庄稼出现了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这个时候,蝗灾就成为了一种人们避之不及的灾难,当粮食都被蝗虫吃掉后,死亡的危机将会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既然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那有着那么多的蝗虫,为什么人们不以蝗虫填饱肚子,好度过生命危机呢?

在现代一直有一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道美食就是炸蝗虫,在油的煎炸下以及加入各种配料之后,以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蝗虫就会变成一道可口的美味,这也因此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促就了很多专门捕食蝗虫为业的人。



古代吃蝗虫的案例,以及因为食用方法使人们不想吃蝗虫的原因

如果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着这么多蝗虫的存在,古人应该是感受不到饿死危机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蝗灾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头痛不已的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古代是有吃蝗虫案例的,在李世民在位年间,某些地区就遭遇了巨大的蝗灾,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渡过难关,他就对着百姓们亲自吃下了蝗虫,在他的带动下,百姓们才开始食用起了蝗虫,才度过了一次巨大的难关。


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说,吃蝗虫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要说是古代了,就算在现代,吃蝗虫也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不过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真正遭遇到蝗灾、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而真正使人们不愿意食用蝗虫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口味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油炸食品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是没有想到要把蝗虫放在油里炸的,即便有人想到了这个方法,他们也没有条件这样去操作,当粮食的日常食用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谁又能拿出这些油来炸蝗虫呢?这首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蝗虫这道食材上,最重要的就是油炸方法,只有使用油炸方法才能使它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食用珍品,如果不使用油炸的话,能真正吃得下蝗虫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人的。

古人饥不择食下,没有吃蝗虫的原因

不过真正饿到了极点的人,他们可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在危急的关头,他们土和树皮都是吃得下的,更何况是一个蝗虫,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吃蝗虫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来得及吃蝗虫就已经不见了,当蝗虫刚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没吃过蝗虫的人,都碍于心理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抓蝗虫食用。而当他们的粮食都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想抓蝗虫吃的时候,庞大的蝗灾早已经转移阵地,前往了庄稼丰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想抓,实际上已经迟了。

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当铺天盖地的蝗虫消失,人们想抓蝗虫的时候,实际上人们的体力活动是跟不上他们的消耗的,那时候可能会剩下一些蝗虫没迁移,但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抓获,人们与其花费着大量时间、消耗的大量体力地去抓获那么几只蝗虫,其实还不如啃树皮来得消耗少,能填满饥饿。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饥荒年间人们没有选择通过吃蝗虫解决问题的原因,首先古代的蝗虫食用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美味,然后是蝗灾时期人们错过了完美抓获蝗虫的时机,最后是蝗虫大规模离去时人们失去了食物补充和体力抓获蝗虫,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在生死存亡关头下,谁又有资格挑食?古代大灾荒时期,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易子而食可不是说着玩的。


孤客生


我就是农村人,小时候在皖北老家吃过嘎嘣脆的烤蝗虫,味道还行,现在的烤蝗虫算是野味,是很多富家大户的小菜。但是,古时候灾荒之年,蝗虫漫天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去吃蝗虫呢?毕竟,蝗虫做起来很简单,而且营养充足,对于没粮食吃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事实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古人不是不能吃蝗虫,原因有很多,小史官就和大家聊聊。

蝗虫大群来去匆匆,农民有心无力。

人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只要能下肚,没有啥不能吃的,何况是蝗虫呢?但是,事实上,蝗虫大群黑压压飞过来的时候,人们想的还不是吃蝗虫,蝗灾虽然迅猛,但是转瞬即逝,没几天,蝗虫大群就远远飞走了,想抓,想吃也没机会了,这时候才发现庄稼已经没有了,要忍饥挨饿了!总共就那么几天,就是吃,也吃不了多少,日子还长久,接下来没有粮食没有蝗虫一样挨饿。而且,古代的生活状态,短时间内抓到一大批蝗虫也不现实,就是抓到了,也没有储存的条件。难不成都经过油炸然后储存?连粮食都不够吃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的油来炸蝗虫的!

这就像是,在千里的大草原之上,你有一个大农场,牛羊无数,过着放牧的生活,生活富足,但是有一天大雪来袭,你的牛羊冻死无数,你能说天天吃肉吗?雪灾过去,死去的牛羊能安全处理就不错了,何谈吃?

蝗灾来时尚有粮食储存。

古人讲究未雨绸缪,尤其是我们汉人,毕竟天灾人祸不断,储存粮食是必然。蝗虫来势汹汹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存粮,甚至是蝗虫走后,余粮犹存,但是地里的庄稼已经没有了,余粮吃完就只有挨饿了。而且,蝗灾一般是在青苗期,这是大灾,经历之后是真的要挨饿的。想一下,突然之间蝗虫铺天盖地的飞过来,等你还没反应过来就飞走了,吃着余粮的你怎么会想到吃蝗虫呢?

在古代,不到挨饿的时候没几个人吃蝗虫。蝗虫虽然能吃,但是不顶饿,本来就粮食不多,每天大汗淋漓的抓蝗虫,耗费体力,然后发现抓的蝗虫吃了还不够恢复体力,然后再吃粮食,于是,抓蝗虫吃蝗虫成了一种累赘,一种耗费粮食的累赘。

古人观念,难以接受蝗虫。

蝗虫毕竟是虫子,很多古人接受不了,那时候可没人会把蝗虫拿来油炸,得不偿失啊,于是吃蝗虫的人基本没有,当然了,不排除实在没有东西吃就要饿死的灾民。

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段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陕西大旱,唐太宗活吞蝗虫,虽然理由是想把灾害移到自己身上,但是他的率先行为,鼓励了不少灾民开始吃蝗虫,也算是救了不少人。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古人认为蝗虫吃了会得病,就像吃毒药一样,还有的地区甚至认为蝗灾是天灾,是上天的旨意,吃蝗虫会导致天谴,所以不敢吃。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敬畏之心,而应该以古人的视角去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

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朋友们评论区留下那你的看法!

我是颍州小史官,酷爱历史,如果你也喜欢,不妨右上角关注,我们一起闲谈文史野趣!


颍州小史官


蝗虫是肯定会被灾民拿来吃的,食不果腹的灾民在绝望下,无论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人肉都会去吃,更何况是随手可得的蝗虫了。


蝗灾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农业灾害难题,我国古代史书对蝗灾的记录多得数不胜数,并且总结出了“久旱必有蝗”的经验。除了我国,以色列、北美等地的农业主产区也饱受蝗灾侵袭。不同于田鼠、麻雀、野猪等动物,它们只吃部分农作物果实,顶多只会造成减产。可一旦发生蝗灾,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不仅是庄稼绝收,连草杆、鲜花、树叶都吃得干干净净、一概不剩。

面对蝗灾,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经以皇帝的身份,率先带领灾民吞食蝗虫度过灾年。当然,古代的时候食材、调味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丰富,可能也就简单的把蝗虫放火上烤一下,或者干脆直接活蹦乱跳的就生吃了下去,毕竟对灾民来说重要的是填保肚子活下去,味道方面谁也不会太去在意。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在无所不能的中国厨师面前,全世界都泛滥成灾的小龙虾,在我国愣是被吃成了要靠水产养殖供应,更别提小小的蝗虫了。尤其是近些年绿色野味型的食品导向,加上医学专家对蝗虫医营养价值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厨师们煎炒烹炸、油焖串烤的十八般厨艺下,蝗虫终于完成了“虫”生蜕变,登上了酒席餐桌的大雅之堂。哈哈!!!不说了,小编也要去买点尝尝😄😄😄


竹山清溪涧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虫的,当人饿到一定程度,别说是蝗虫了,什么野菜、树叶、树皮,只要是能往嘴里塞的,肯定都会吃,当然也包括蝗虫。

古人食用蝗虫的例子,史书中也有记载。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灾害严重的1942 年,《新华日报》也曾做过“蝗虫好吃”的报道,鼓励大家用蝗虫来充饥。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蝗灾时吃蝗虫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饥荒呢?

其实,蝗灾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蝗虫经过之时,而是蝗灾之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的那一段时间。

发生蝗灾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存粮可吃的,因为蝗虫破坏的是庄稼,但并不是存下的粮食,而蝗灾发生时,大家也只是保护庄稼,并不会去考虑食物的问题。

再说,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强力保存机器,就算真的未雨绸缪去大量抓蝗虫,也不会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会说用盐腌制保存,呃,古代的盐其实并不便宜,很多人可能并买不起这一数量的盐,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虫来得快走得快,由于数量大密度大,破坏力极强,基本能把庄稼在内的植物一扫而光,而这一批庄稼被破坏,粮食也就出现了断档,当家中的粮食吃完后,也就出现了饥荒。


公共食谈


这个不错的想法,当时的人们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很多灾民宁可饿死也不吃蝗虫。

历史上有记载的基本就是唐朝和元朝百姓吃过蝗虫《元史》中明确说“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唐朝则记载了唐玄宗为了鼓励姚崇治蝗,安抚人心亲口吃了一只蝗虫,说你既然是天神派来的吃庄家,那我现在吃了你,你来吃我的心。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呢?因为古代人迷信,认为蝗灾是上天降下的,蝗虫是神蝗,神的使者,怎么能随便吃呢。包括吃了蝗虫的唐玄宗看着姚崇大量焚烧蝗虫的时候也心有余悸,问姚崇这样是不是太狠,会不会得罪上天。后来还是姚崇坚持,唐玄宗才继续坚持。


关于1942年河南蝗灾的一些回忆和田野调查中也有记载说。人们为了活命也有吃蝗虫的。但是被老人严厉呵斥,宁可填埋也不吃,吃蝗虫会得罪天神。所以那时候有人甚至吃了观音土,可是唯独对蝗虫敬而远之,想恨不敢恨。后来蝗灾结束,人们发现吃了蝗虫的人依然活着。所以有位存活的灾民曾说“后悔那时候没有吃蝗虫,要不然母亲也不会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