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張彥

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的一紙出口權限禁令,使中興通訊美國供應商和A股科技板塊的股價遭受“雙殺”。幸好中興當天停牌了,要不然,吃個跌停板是不打馬虎的事情。這個事情對中興可能是個案,但對整個產業,抑或是整個國家,意義更為重大。而昨日朋友圈的一張圖也值得我們深思。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對中興有多大影響?

17日早間,中興通訊在A股發佈公告稱,有“重大事項”需要申請停牌。這個重大事項就是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興通訊作出懲罰,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為期7年。

中興通訊主營基站、光通信和手機終端等業務,是我國佈局5G的先鋒。中興通訊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是5G技術和標準研究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作為IMT-2020的核心成員,牽頭負責超過30%課題的研究。並提出,2018年將通過“5G承載、IP+光、CO重構”等方案創新,提升重點產品市場佔有率。因此,這麼一禁令,中興通訊業務將會受到明顯的影響。有媒體報道,中興的所有設備中,大約有25%-30%的組件來自於美國供應商,美國產的元器件估計佔中興通訊原材料總成本的10%-15%。但具體損失會有多大,還有待上市公司進行評估。

為何“突然”下禁止令

按照美國商務部說法,中興通訊違背了其與美國商務部2017年3月前述的和解協議的部分條款:中興於2016年11月、2017年7月向美國政府提交的兩封信中稱,公司對此前認定違規的39名員工進行了處分。但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2018年2月要求其提供具體報告時,沒能拿出證據。

目前中興並沒有就此作出具體說明。

中興通訊被制裁可以追溯到2016年。中興曾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下簡稱“BIS”)、美國司法部(下簡“DOJ”)及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理辦公室(下稱“OFAC”)對該公司遵循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及美國製裁法律情況的調查達成協議。

中興通訊表示,鑑於該公司違反了美國出口管制法律,並在調查過程中因提供信息及其他行為違反了相關美國法律法規,已同意認罪並支付合計8.92億元美元罰款。此外,BIS還對本公司處以暫緩執行的3億美元罰款,在該公司於七年暫緩期內履行與BIS達成的協議要求的事項後將被豁免支付。

上述協議還包括:

(1)中興通訊與DOJ達成的協議設置三年觀察期,在觀察期內,美國政府批准任命的獨立合規監督員將監督中興遵循美國出口管制法律及履行協議義務的情況,並出具年度報告。在上述觀察期屆滿之後三年,中興將聘請獨立合規審計員對該遵循美國出口管制法律及履行協議義務的情況出具年度審計報告。

(2)根據中興與BIS達成的協議,BIS將做出為期七年的拒絕令,包括限制及禁止中興申請、使用任何許可證,或購買、出售美國出口的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任何物品等事項,但在中興遵循協議要求事項的前提下,上述拒絕令將被暫緩執行,並在七年暫緩期屆滿後予以解除。

(3)中興將為管理層及僱員、子公司及公司所有及控制的其他實體的管理層及僱員提供廣泛的出口管制培訓。

為全面執行該等協議,中興將持續對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及內部控制做出檢視,通過成立合規管理委員會、建立獨立合規管理部門及任命首席出口管制合規官、採用新的自動化工具和流程、編制和執行出口管制合規手冊、持續對公司員工進行出口管制培訓等措施確保本公司遵守美國出口管制法律及履行該等協議義務。

因此,中興遭遇美商務部出口限制,有歷史的隱患,只不過是在這個特殊的時點,被對方拿出來當籌碼。

一張圖的思考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讓世界叫絕,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前十名中,中國元素一大波。但部分核心技術我們還是比較薄弱,才容易受人牽制。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中興通訊事件給我國製造業敲響了警鐘,顯示出我們在基礎領域的短板。雖然中國在高鐵、家電、大飛機等領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整體上製造業質量不高。我國發展高端製造業,既要依靠國際上現有資源積極開展合作,也要加強自主研發,在關鍵領域取得話語權。

我們的研發投入很少廣告投放多

中國的很多領域都開始領先世界了,但仔細對比一下,你會發現,薄弱的地方還是好多好多,一方面,研發費用偏少,另一方面,廣告費用偏多。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為了更加全面,拿2016年上市公司數據來說,如果從研發費用總量來算,中興通訊是最大的,2016年的研發總費用為127.62億元。另外,還有中國建築、中國中鐵和中國中車等該筆支出都在90億元以上。

但在3000多家公司中,研發費用佔當年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0%的只有區區的252家,連一成沒有佔到。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佔比超過20%的只有53家。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相比而言,不少公司的廣告費用卻很高。比如上汽集團2016年研發費用94.09億元,佔營業收入的1.26%,但廣告費用就達到108.22億元。伊利股份研發費用當年為1.72億元,而廣告費用高達76.34億元。蘇寧易購2016年研發費用12.58億元,廣告費用32.14億元。復星醫藥廣告費用21.73億元,研發費用只有11.06億元,佔營收比7.6%。另外,中文傳媒、貴州茅臺、綠地控股、人福醫藥、光明乳業、雲南白藥、白雲山、老闆電器、貝因美、中新藥業等等眾多公司的廣告費用遠遠超過研發費用。

中興的遭遇之後,一張圖的思考:多些技術研發,少些廣告吹噓

數據來源:2016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

當然有些公司可以說是行業特別,本身就不需要多少研發投入,比如白酒、建築、蓋房子等等。但作為一些看似需要重研發的醫藥公司、家電公司、科技公司、汽車公司,研發費用比廣告費還少,那就說不過去了。

在危機下,我們的本土科技企業應該被打醒,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短板,看到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自己是由多脆弱,隨時會被別人鎖喉。多點核心技術研發,少點廣告吹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