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江西九旬老人傾盡積蓄設了一個基金,他的一番話感動無數人……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他因父親早亡家境貧寒,卻用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改變命運;他曾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於是一直甘於奉獻,樂於行善幫助他人;他發展家鄉教育更是不遺餘力,耄耋之年捐資50萬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

2018年6月29日上午,江西萍鄉安源大劇院內,他現身於6月中國好人暨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江西萍鄉)發佈儀式現場,並榮獲助人為樂類“中國好人” 稱號。

他就是王振美,出生於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他的故事感動了身邊很多人,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好人”於他是實至名歸。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王振美(右一)正與六市鄉幹部交談“振美教育基金會”工作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當選“中國好人”

热点|江西九旬老人倾尽积蓄设了一个基金,他的一番话感动无数人……

傾盡積蓄 成立“振美教育基金”

50萬元,對很多家庭來說都算是一筆鉅款。但有人卻選擇了用於奉獻社會,而不是留給子孫。

“過去我沒有什麼錢,幫不了很多人,現在我有點錢了,就一定要支持教育,自己只要留著吃飯的幾塊錢就行了。”王振美如是說。

7月17日,在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新法制報記者見到了王振美老人,雖已93歲,但他耳聰目明、精神煥發。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新農村建設……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但談起助學助教,王振美稱這是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於是,就有了2017年9月8日的那一幕:“振美教育基金”成立大會在蓮花縣六市鄉政府舉行,王振美向基金會注資50萬元人民幣。

同年9月底,在六市鄉中心小學還舉行了一次獎勵助學的表彰會。“‘振美教育基金’為受表彰的師生提供了近2萬餘元的助學獎勵。”六市鄉中心小學校長劉冰陽回憶。

六市鄉太沙村書記同時也是“振美教育基金”成員的劉開明還向新法制報記者“揭秘”說:“王振美原本是將這50萬元存的定期。”

“還剩幾天,就可以收穫一份不錯的利息。但當時時間緊迫,沒多想就把錢取了出來。”王振美說。

對於王振美傾盡積蓄的舉動,其大兒子王明太介紹,起初認為就是一個大家庭裡的基金會:“當得知是針對全鄉的學生時,我們也曾反對過。”

王明太說:“後來父親告訴我們,他生病是好心人湊錢救了他的命,辦企業是別人借錢給他起家。如今父親要回報社會,我們全家也就沒有意見了。”

王振美說:“好在兒女孝順,我才能放心把全部積蓄用在助人行善上。”

甘於奉獻 助人行善數十載

“一共多少錢記不清楚了,最少有七八千吧,我們全家非常感謝王老。”王水清一家人也是王振美的受助者。據瞭解,十幾年前,當王振美得知家境困難的太沙村村民王水清突發腦溢血送醫院搶救急需用錢時,多次主動捐助。

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從一些村民的口中得知,這樣的捐贈並不是個例。

2012年,山背村村民吳國英患病住院,經醫院診斷為腎衰竭,急需做換腎手術,王振美得知後慷慨解囊捐款1萬元。2017年,六市鄉政府牽頭成立“獎扶助學教育基金會”,王振美帶頭捐資1萬元。2014年,六市鄉政府開展一次“結對幫扶”活動,王振美第一個響應號召,主動幫扶太沙村貧困戶郭梅昌。當王振美瞭解了郭梅昌家的實際情況後,並沒有簡單地捐錢了事,而是擬定了一個“釀酒脫貧計劃”,出錢購買了高粱、紅薯種子及化肥送上門去,助他脫貧致富。

幾十年來,王振美一直在愛心的路上踐行“初心”。因此,當2018年6月29日上午王振美現身“6月中國好人暨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江西萍鄉)”發佈儀式現場,並榮獲助人為樂類“中國好人” 稱號時,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實至名歸。

走過坎坷 堅定善心不忘本

“我這一生歷經坎坷,最艱難的還是那段患病經歷。”提起為什麼走上這樣一條路,王振美總是從自己受助於人說起。

六市鄉太沙村是蓮花縣最北的一個小山村,這裡雖然位置偏僻,但是風景秀美、民風淳樸。王振美1925年出生在六市鄉太沙村,家裡有四兄妹,父親早亡家境貧寒。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種名為勾端螺旋體病的急性傳染病(民間稱之為“打穀黃”或“稻瘟病”),且險些喪命。

“是鄉親們將我抬進醫院,你10元、我5元,東拼西湊了1000多元給我治病買藥。”王振美回憶說,“我在萍鄉住院手術後保住了性命,回家修養了近一個月才好轉。”

在上世紀60年代,1000多元可不是一筆小錢。王振美至今仍清楚記得當時幫助過他的恩人。“張丙恩400元、嚴積發300元。”振美說,“名單很長,謝仁安、嚴雲開、嚴志貴……都是。”

病情康復後的王振美靠勤勞致富,家庭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但他沒有忘記過去自己的生活艱苦磨礪,沒有忘記過去鄉親們的救命之恩,那些“恩人”的關懷救助,最終被王振美轉化更大更強的接力棒。

王振美回憶自己的經歷說道:“因為我收穫了很多愛,所以想溫暖更多人。”

盡職盡責 為家鄉人民謀福利

“盡職盡責,為家鄉人民奮鬥終生。”這是1970年,王振美在縣政府門前寫下的決心書。

據王振美介紹,他在萍鄉住院手術雖然保住了性命,回家後身體仍然很虛弱,時任蓮花縣六市公社黨委書記顏西生聯繫蓮花醫院,讓他住院治療,後經批准報銷了住院費。

六市鄉太沙村村支書劉開明告訴記者:“王振美在太沙村做了近15年的會計,除踏實做好會計工作以外,還為村民們做了不少事。”

劉開明記憶最深,最讓他感動的就有兩件。第一件事是1971年,王振美千方百計解決碾米困難。

“由於當時太沙村沒有碾米機,要麼挑二十多里路到六市碾米,要麼翻過一座大山到大龍碾米,十分不便。”劉開明說。

“我在物資局欠了300元才購得發電機和碾米機,當時物資局相關工作領導還對我說,對外賒賬還是第一次。”王振美還說,“當然後來一分不少付清了。”

發電機和碾米機雖然買到了,但由於當時河江背到太沙村的公路沒有通,發電機組和碾米機運到河江指揮部,只能就地卸下。說到這裡王振美來勁了,“於是我就先回村裡,組織村民拿來木板趕到河江來扛,場面十分壯觀啊!”

據瞭解,發電機組和碾米機運到太沙後,解決了太沙村民的碾米和照明問題,全村村民無不稱好。

第二件事是1972年冬,在當時太沙村黨支部決策下,王振美組織同村易應勝、郭梅昌、王香古等四人作為工程帶頭人修建石拱橋。

“在那個年代,建橋工程量比較大,因此不被看好,好多人說風涼話。”劉開明說。

“實際上只花了100包水泥的錢。”王振美回憶說,“石頭是搬河裡的,磚頭是村民湊的。”

據劉開明回憶,那時王振美帶頭從河裡挑砂石,並發動全村所有勞動力每個人分攤100塊窯磚。經過三個多月的辛苦建

設,石拱橋終於建成,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沒錢有沒錢的辦法。”王振美說。

1985年,王振美調任焰材料廠任副廠長,主管供銷工作。1992年,67歲的他選擇了自主創業。

“那時正逢焰材料廠股份制改制,我就做了股東,栽下了第一棵‘搖錢樹’。”王振美感慨道,“向鄉親們借了很多錢,沒有他們就沒有本錢起家。”

仍有夢想 給孩子們上一堂課

“每次學校有活動,我們都會通知王老。”劉冰陽說,“王老那麼大年紀還堅持到場,讓師生們都很感動。”

據劉冰陽介紹,今年年初,六市鄉中心小學為申請中國關愛基金會的基地籌建,曾遇到一些困難,“最後還是王老四處奔波才協調下來,於7月8日正式動工擴建。”劉冰陽說。

前些年,太沙村辦幼兒園,建中心小學以及新農村建設架橋、修路等,王振美先後共捐資5000多元。

2017年開學,王振美來到六市幼兒園,捐助4000餘元,購買了200多個愛心書包和200多件其他文具用品送給孩子們。

最難能可貴的是,每年王振美對六市鄉範圍內學業突出的學生和考上大學的學子及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捐助出去的財物也沒法統計。”王明太說。

就在採訪結束時,王振美告訴記者,如今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給學生們講一堂講座。“因為我經歷了很多坎坷,所以我更想傳達一些正能量給孩子們。”

“我從來沒有講過課,不知道行不行。但如果能讓我試一次,那就太好了!”王振美說完笑得像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