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漢唐兩朝是我國最讓人引以為傲的時代,在他們的時代,雖然國土面積不是最大,經濟也不是最發達,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遠播整個亞歐大陸。從前的華夏族在後來被稱為漢族,到現在為止人們都把中國人稱為“唐人”就是證據。可以說,漢唐兩朝已經深深在中國人心中紮下了根。唐朝的時候,我國的開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國家,從而也讓很多國家將中國視為保護神。例如曾經聲威大震的波斯帝國在亡國之後,國王伊嗣埃祖孫三人就曾經前後七次向唐朝求救,但是卻都被我國予以拒絕。

波斯第二帝國(以下簡稱波斯),始建於吳黃武三年(224年),相當於中國的三國時期,是在安息帝國廢墟上創建的,以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大帝國。波斯自創建之日起,便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經過數百年的征戰,到武德三年(620年)前後波斯的版圖達到巔峰,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小亞細亞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部分沿海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勢力範圍延伸至印度,甚至一度還佔據過巴勒斯坦地區和埃及,面積約5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970萬,在當時是可與東羅馬帝國和大唐帝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

由於長期與東羅馬帝國的征戰,波斯國力實力大損、危機重重。就在此時,阿拉伯人開始在西亞地區狂飆猛進,給本已腐朽不堪的波斯帝國以連番重創。貞觀十一年(637年),在哈里發奧馬爾的領導下,阿拉伯軍隊在卡迪西亞會戰中,重創波斯首相羅斯塔姆統帥的軍隊,隨後攻陷波斯的都城泰西封,迫使皇帝伊嗣埃三世向東方逃遁。

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國都的淪陷對波斯來講不啻於“釜底抽薪”,而隨後的納哈萬德戰役慘敗更是擊碎波斯復國的最後希望。據《舊唐書》記載,伊嗣埃三世在向東逃遁的途中,曾經先後於貞觀十二年(638年)、貞觀十三年(639年)、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四次遣使向唐太宗求救,但是都被後者以路途遙遠為由婉拒。伊嗣埃三世遇難後,其子卑路斯繼位,並率部眾再向東逃至吐火羅(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

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伊嗣俟三世(中)的加冕式

卑路斯志在恢復,儘管其父四次向唐求援被拒,但依然本心不改。卑路斯歷經周折逃到吐火羅,得到當地人保護後於永徽五年(654年)派使節向唐高宗求援。唐高宗以“路途遙遠”為由再次拒絕了他的請求。龍朔元年(661)年,卑路斯第二次派使節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沒有明確拒絕,在當年下詔建立“波斯都督府”、讓卑路斯擔任當地都督,又在次年封卑路斯為“波斯王”。應該說,截至此時,唐王朝還是給予了卑路斯一定的幫助,唐高宗或許希望利用卑路斯的影響力控制中亞地區、減緩阿拉伯人東擴的進程。

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最左邊的部分即是“波斯都督府”

上元二年(675年)左右,卑路斯來到長安。唐高宗將他封為右武衛將軍。但卑路斯被封為右武衛將軍後不久便逝世了,他的兒子泥涅師繼承了這一官職。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下令大臣裴行儉將泥涅師及其部眾送回波斯,不過泥涅師一行人只走到吐火羅地區就沒再前進。泥涅師在吐火羅居住了20多年後,又在景龍元年(707年)返回長安,被唐中宗授予左武衛將軍,最終病死長安。卑路斯父子的薩珊王朝復國夢最終未能實現。

波斯曾七次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卻委婉拒絕

負責護送泥涅師的唐朝名臣裴行儉

唐朝之所以未能出兵,主要原因如下:1、路程遙遠、後勤壓力巨大。在古代世界,勞師遠征本就是兵家大忌,唐朝即使從西北疆域出兵中亞,路途也有千里之遙,成本太高、得不償失。2、即使不考慮路途遙遠和補給問題,唐朝當時頻繁的對外戰爭也使它無暇東顧。比如,唐太宗時期與突厥和吐谷渾的戰爭、唐高宗時期對西突厥和朝鮮半島的戰爭持續時間均較長。在多線作戰的情況下,唐朝很難拿出足夠的兵力支援波斯。3、最重要的是,唐王朝的戰略重心基本上還保持在東亞範圍之內,歷代唐朝皇帝對西域和中亞諸國的態度只是“確保朝貢臣服”而非“實施武力征服”,他們對中亞事務的關注度遠沒有對突厥、高句麗、吐蕃等政權的關注度高。因此,從根本上說,唐朝沒有出兵支援波斯是由國家戰略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