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爲什麼會被稱爲「江州」?

吖Pat


【江州】是一個曾經在歷史時期存在過的行政區,因為它主要以如今的九江市(當時叫潯陽郡柴桑縣)為州治所在,因此逐漸成為【九江】的別稱(曾用名),那麼【江州】是如何成為【九江】別稱的呢?且看寒鯤為您一一道來:

源起:西晉江州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也就是著名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即位頭一年,從揚州分出7郡、從荊州分出3郡,設置【江州】,州是西晉時期的高級政區(相當於今天的省級政區)。一開始的時候,江州下轄10郡,在公元304年又從廬江郡、武昌郡分出來三個縣(大致相當於今日的九江地級市)成立了尋陽郡(江州州治也在尋陽郡的柴桑縣,正是今日之九江),這才形成了西晉江州11郡的規模。

西晉江州11郡包括:尋陽、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武昌、桂陽、安成

此時的江州所包含的地域相當廣大,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江西省全部、福建省大部、湖北省東南角、湖南省東南角,是西晉朝廷為了削弱荊州、揚州實力而設置的。

縮減:從東晉到明初

西晉末年,位於今湖南省東南角的桂陽郡重新被劃歸到【荊州】,所以在東晉之時,【江州】僅僅包括10郡,涵蓋今天的江西全省、福建大部、湖北東南角

從東晉開始,江州轄境開始不斷縮小,下面寒鯤就為您簡要梳理一下歷代江州的“縮減史”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武昌郡(湖北東南角)被劃入新成立的【郢州】

南朝齊時期,江州轄境未變;

南朝梁普通五年(公元523年),建安郡(福建省北部)被劃歸給【東揚州】,其餘轄境大體未變。只是在梁朝最後一兩年(公元556、557年),整個江州被短暫地被裂解成西江州、南江州、吳州、高州。

南朝陳時期,糾正了南梁末年的過分“裂解”,逐步重新整合各州的轄境,首先以福建省全部為【豐州】(公元558年),在光大二年(公元568年)以今日的江西省全部為【江州】。

隋唐時期,州級行政區從原來相當於今日一省的層級,降到了相當於今日一地級市的層級。【江州】也立馬縮減到今日九江市之大小,並與【九江郡】、【尋陽郡】等名稱交替使用,從此,【九江】作為【江州】的主要治所與最後落腳地,也便成為了九江市的曾用名,延續至今。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頭像關注

歡迎提問與本題類似的中國地名問題,並邀請寒鯤作答


寒鯤


自東晉置江州,轄境為江西大部,後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轄境變小。江州 (唐朝),唐朝、宋朝的行政區劃之一。一直到宋代、元代。[1]

此“江州”最為有名,南梁湘東王蕭繹即後來的梁元帝就擔任過江州刺史。[1]

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江州就是指這裡,《水滸傳》中“江州”也指此。江西九江還保存有完整的“潯陽樓”,為宋江題反詩之地,及詩作宋江反詩全文。

荊州雲“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然彭蠡以東為揚州界,九江以西屬荊州界。春秋時為吳之西境,吳為趙滅,後復為楚地。秦屬廬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太康十年,以荊、揚二州疆域曠遠,難為統理,分豫章、鄱陽、廬江等郡之地置江州,因江水以為名,理豫章。至惠帝,分廬江之潯陽,武昌之柴桑置潯陽郡,自東晉元帝至蕭齊,或理半洲,至陳武帝於潯陽置西江州,復理豫章。

文帝天嘉元年省西江州,江州自豫章復理潯陽。隋文帝平陳,置江州總管,移理湓城。大業三年,罷江州為九江郡。武德四年,討平林士弘,復置江州,五年又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貞觀二年罷都督府。州理城,古之湓口城也,漢高帝六年灌嬰所築。漢建安中,孫權經此城,權自標地,令人掘之,正得古井,銘雲:“漢六年潁陰侯開,三百年當塞。後不滿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權以為己瑞。

井極深大,江中風浪,井水輒動。晉咸和四年,後將軍郭默殺平南將軍劉胤,叛於此城,陶侃討默築壘以攻之,默仍以布囊盛米為壘以應陶,今稱雲陶公壘。

州境:東西五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九百五十里。東至宣州一千八百里。西至鄂州五百九十三里。南至洪州三百二十五里。西北至蘄州二百八十九里。

貢、賦:開元貢:葛,生石斛。元和貢:綠。

管縣三:潯陽,彭澤,都昌。

潯陽縣,緊。郭下。本漢舊縣,屬廬江郡,以在潯水之陽,故曰潯陽。隋平陳,改潯陽為彭蠡縣,大業二年改為湓城縣,武德五年復改為潯陽縣。

廬山,在縣東三十二里。本名鄣山,昔匡俗字子孝,隱淪潛景,廬於此山,漢武帝拜為大明公,俗號廬君,故山取號。周環五百餘里。

巢湖故城,在縣東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一在廬江六縣,其南巢,桀所奔處,蓋此。

柴桑故城,在縣西南二十里。

半洲故城,在縣西九十里。按吳將孫廬,黃武六年,出鎮於此,築此城。

官亭湖神廟,在縣東南九十里。

彭澤縣,上。西南至州二百里。本漢舊縣,屬豫章郡,置彭城湖南,因以為名。隋開皇九年廢彭澤,別置龍城縣,至十八年又改為彭澤縣。

馬當山,在縣東北一百里。橫入大江,甚為險絕,往來多覆溺之懼。

江水,西自都昌縣界流入,經縣北二十五里,東北流入秋浦縣界。

都昌縣,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彭澤縣地,武德五年分置都昌縣,以縣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

彭蠡湖,在縣西六十里。與潯陽縣分湖為界。

釣磯山,在縣南一百一十二里。昔陶侃嘗釣於此,得一梭,化為龍而去。

彭澤故城,在縣北四十五里。晉陶潛為令,理此城。

左裡故城,在縣西南九十五里。盧循為宋祖所敗,自蔡州南走,還屯潯陽,聞大軍將至,欲走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裡。及大軍至,將戰,高祖所執麾竿折幡瀋水,眾懼,公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京有折者;今復然,賊必破矣。即進攻柵,賊投水死者萬餘人,遂大破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