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邪不压正》让许晴又火了一把,唐凤仪的臀上了热搜,整个人物的风情万种让观众津津乐道。虽然影片争议一片,但大家对许晴还是持肯定为主。

唐凤仪的故事线很完整:她是情妇,但绝对不是金丝雀,她有主控权,她可以跳出这个笼子去给李天然通风报信,她也可以在公开场合扇金主的耳光。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现在能演性感角色的女演员越来越少了,许晴的性感还和别人不同,她长相甜美,风情中带着糖果味。

对,她有自己的辨识度。

仔细推算下她的工龄,49岁的许晴做演员也快30年了。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都说女演员年龄越大,越没有好角色和本子可演。许晴在夹缝中求生存,还是打破了这条定律。

作为横跨3个娱乐周期的女演员,目前还是现役代表,还能接到不少一线资源,许晴的事业周期为何可以拉得这么长?

颜值保养肯定算是一个硬性条件。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冻龄逆生长这种定语,很多女明星都会用,但冻龄的转化率最终还是要放在作品上。护肤品广告不可能拍一辈子(除非你退役去做走穴明星),但拍戏可以。

美剧《宿敌》里,过了黄金年龄的Joan Crawford拼了命在家做保养,她咬牙切齿地希望自己的“火鸡脖”消失,更让她恼火的是,同周期拥有火箭般上升速度的性感女神梦露威胁到Joan的存在感。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颜值确实是所有职场圈的利器,好看又有实力的女人,机会确实会比别人多一些。

许晴出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脸一直很饱满,吸满了足够的胶原蛋白,还带着酒窝。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双大眼睛依然清澈,乌黑的眼珠,饱满的眼神,毫无疲态。

要知道大眼睛女人很容易衰老,眼肌衰老是她们的灭顶之灾,比如关之琳。

在如今这个流行小脸尖下巴的娱乐周期里,许晴这张上古时代的脸,还是经得起时代的推敲。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这几年许晴又被打上了“京圈公主”的定语,两季《花少》的播出,让这位无龄感的公主彻底放飞自我,引发了一轮争议和谩骂,这都会增强了其市场热度。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里,大部分女明星只能演一些花瓶角色,靠着自己的美貌,在镜头里展现各款含情脉脉的眼神,还有与男人之间全招式调情。港片时代的花瓶演员,各有各的风情味道。

许晴如果放在她们中间,也是有辨识度的,她有着独特的甜美,而甜美与风情燃起的混搭味道极具市场竞争力:充满了少女的梦幻色彩,但也带着与少女严重不符的精明。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而且许晴在《老炮儿》和《邪不压正》里的风情是带着独立人格的,并不是花瓶式的风情。

她的颜值,确实让她闯出了不一样的路。

但每一个周期里,许晴的戏路并不一样,她的可塑性也算是对颜值的重要加持。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许晴的第一个娱乐周期是上世纪90年代。

这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巩俐已经是国际影后,地位高高在上。宁静是这个周期的花旦代表,人漂亮,资源好,又有影后加持。陈红正处于自己的巅峰期,影视剧资源极好,杂志封面的宠儿,就是个人奖项比较弱。(当年有媒体评选过内地四大花旦:宁静,许晴,陈红和瞿颖)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当年还有北许晴南何晴的说法,许晴在这个周期被归于“美女行列”,观众都乐于比较她们的美。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如今再看这批演员,巩皇依然封神,宁静已经沦为综艺咖,无心拍戏,陈红退役转做幕后,何晴也属于半隐退。

抛开《西游记》里太上老君旁边的炼丹童子不说,许晴的正式出道作品应该是1990年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当年一些香港报纸都写着:连陈凯歌都开始用漂亮的女演员了。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然后是凌子风导演的《狂》,这部电影被禁播12年,许晴饰演了一个现代潘金莲式的人物。此前导演选了一年半的女主角,最后选中了许晴。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有资深影迷找到了当年许晴拍《狂》时写的心得笔记,1992年的许晴才20出头,她作为新演员的姿态是端正的,而且特别能吃苦。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以前的创作环境都像一个大课堂,导演会给充分的时间让演员提前排练,比现在的流水化作业精致多了。

刚出道就能接连拿下好资源,除了运气,许晴的基本功不容忽视。

单说陈凯歌的要求,不是一般演员能承受,当年拍完《风月》的何赛飞就说:陈导擅长用很多文学词汇帮助演员分析当时的人物心态,如果没有太多表演经验和文学素养差的人根本就无法和他沟通。

许晴选戏的眼光也很毒,《狂》里演了一个大婶,而《边走边唱》里又演了一个乡村少女。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同时期,她还接了不少优质的电视剧,合作男演员都是同一个人:王志文。

1990年,两人初次合作了《南行记》,这部冷门电视剧如今都是豆瓣8.8的高分款,被很多剧迷封为国产最优秀的文艺剧。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之后两人合作了《皇城根》和《东边日出西边雨》,许晴的知名度在这个周期里保持了“稳中前进”的战绩。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90年代的娱乐圈,许晴不能算是绝对一线,但她给自己酿造了进军一线的土壤环境。

在新人期,她懂得抓好项目。好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你带来直接的名利效应,而另一种是能帮你好好打磨业务能力。

许晴聪慧地兼顾了这两种。

《边走边唱》当年入围了戛纳金棕榈,这部电影拍得很晦涩,并没有在内地公映。

但凭借陈凯歌这块招牌,许晴后面接的电影都是上乘资源,合作的男演员都是顶配:姜文、葛优、王志文。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她并没有急于做热门女星,一边韬光养晦,一边等待时机。

90年代算是内地影视创作环境的黄金周期,许晴自然受益,业务能力精进不少,还能积累行业资源。

这是罕见的新人眼光:20岁出头就懂得放长线钓大鱼,不随波逐流,强化基本功,巩固资源和人脉。

直到第二个娱乐周期,许晴才真的算是有了国民度。

一部《笑傲江湖》让她火速打开市场,这个周期里,她主要靠电视剧来铺国民度。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这时候章子怡赵薇周迅徐静蕾启动了四大花旦新格局,市场化竞争开始白热化。

这个周期里,国产家庭情感剧还是创作井喷期,而且质量普遍都不错。蒋雯丽就是这个周期的电视剧女王,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家庭剧。同时,各种正剧历史剧也相当有群众基础。

许晴在这个周期里,爆款作品不算多,除了《笑傲江湖》之外,她在03年凭借《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拿下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其他作品如下图,我只看过《靠近你温暖我》和《DA师》,算是脸熟剧,但不算是爆款。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这个周期,许晴似乎更沉得住气,她没有刻意钻营自己的市场价值,有拿得出手的重点项目,也有抵御市场风险的业务能力。

前面两个娱乐周期,许晴走的是稳扎稳打却不失亮点的演员路线。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20年保持稳定热度,不断有好的影视剧资源,这是铺国民度的长线之路。

这两个周期她不争当排头兵,这是避开锋芒的智慧之道。大部分当红女明星的必经之路就是:你现在爬得高,有一天你总会摔得很惨。

娱乐圈竞争太现实,你今天得势,明天就有人要踩你。做一线大咖其实很累,要花很多精力修炼业务能力,还要花更多精力去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业务能力,强势资源,都是必不可少。

拜高踩低太常见了,常人都受不了这种落差。这么看,许晴颇有些避宠的感觉,放现在看是值得的。她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事业冲击,心态更趋于平缓。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1998年电影《花木兰》选中文配音的时候,当时片方在巩俐、刘晓庆和许晴之间选,最后选了许晴。

这说明许晴的商业价值处于一个安全区间:有被挑选的空间,也有一定的估值。如果不着急套现的话,慢慢屯着,等待日后升值。

这是成长股和蓝筹股的走向,两个周期里都有作品和业绩做支撑,属于稳中求进的上升路线,只是这个上升路线要从长线来看。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再到现在的第三个周期,许晴算是打开了自己有力的市场。

《建国大业》的宋庆龄算是她这个周期的突破点,大家发现了大银幕里许晴的更多可能性。两季《花少》算是许晴的市场价值加持,而前两个周期积累的业务能力和人脉资源能帮她争取到更多电影资源,像《老炮儿》和《邪不胜正》,兼顾了商业和艺术创作,这是演员的加分项。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这10年的娱乐江湖,我们看到了花旦们的换届,大花们冲锋陷阵,经历过她们各自的巅峰岁月,也迎来了沉淀和瓶颈;小花们参差不齐地铺展开来,她们忙着一边冲业绩,一边突破各种屏障。

还有流量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人速成养成,流水线作业也缔造了他们独特的风景。

许晴在这个周期里能刷出存在感,得益于前两个周期的蓄势待发。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颜值稳定,而且岁月赋予了她独特的韵味感,这能让她解锁更多角色。有些女演员演技很好,但戏路很窄,像许晴诠释的沉稳大气,明媚风情的角色,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

尤其驾驭“风情”角色算是很多内地女演员的短板。大花们都曾经解锁过类似角色,章子怡在《2046》里的白玲,现在看还是稍微有点用力。周迅在《香港有个好莱坞》里演的年轻妓女,性感成分偏低。赵薇在《绿茶》里也有风情的一面,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大花们接这类角色,只是为了尝试转型,从结果来看,这些都不算她们的代表作。

风情性感的角色需要岁月沉淀,也需要演员本身的气质扶持。蒋雯丽算能压得住这类角色,闫妮也可以。巩俐陈冲她们也解锁过各种风情角色,但都不是许晴这款。许晴的风情里有三分甜,这是独有的辨识度。

演员有时候不需要做正面比较,靠自己的辨识度就可以轻松突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在专长里耕耘,才能开出最别致的花。

像《邪不压正》里的少妇风韵,已经成为了许晴独门法宝,她多年的保养得当,加上业务能力不断耕耘,还有舞台剧加持,整个创作状态都是稳中求变。

出道近30年,许晴为什么一直不过气?

她接下来的存货也还不错,像徐浩峰的《刀背藏身》,这说明许晴在很多导演眼中,还有可被挖掘的空间。

许晴的高能生存环境不得不让人羡慕。作为演员,红与不红,看自身业务能力,更要看自身与环境的融合,这就是演员的生存能力。

很多演员都清楚,这份职业最大的短板就是“一直处于被等待状态”,拍戏现场要耗费大量的等待时间,而好角色好剧本也需要等。

等特别磨损人的耐心,有些演员等不起,自甘折损羽翼,着急乱窜,转型失败不说,还折损了原本的市场基础;有些演员甘心等,但等着等着就过气,被打入全透明体质……

演员的竞争一直如此,好饼只有这么多,僧多粥少。只有把自己的可塑性爆发到最高级别,让自己的细分化市场越来越多。

这也是职场共性:你有能力,但没有好机会,于是你会抱怨命运不公,而聪明的人,不仅会打磨硬实力,还会突出自己的独家竞争力,让人无可取代。

回看许晴的三个事业周期,她没有做过爆款明星,也不算在一线里冲到最前面的,但她始终保持住了热度,节奏控制得特别稳。

她给自己创造了特别好的抗干扰环境,随心而至地接自己喜欢的项目。她总是畅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能这是演员需要的一种提纯状态,只有这样,角色里才有更多裂变的空间。

许晴的工龄熬法挺适合那些想兼顾平衡和事业心的人,我们无需冲锋陷阵做到最top,活在中坚力量的行列里也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