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黄巢是我们各级历史教科书中的农民起义英雄,只要上过学考过历史考试,即使是学渣也应该听说过“冲天大将军”黄巢的大名。然而如果进一步,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历史学习的话,难免会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产生不少的疑惑。

首先黄巢本人不是农民,这是很确定的历史事实,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家中祖业以贩盐为生,家庭成份应该属于商人出身,家境不错,自然不会像淳朴的农民子弟那样大字不识几个,打小黄巢就能写一些“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让小伙伴们惊呆了的诗句。

但是传统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分层,商人社会地位低没有荣誉感安全感,不大被社会精英阶层看得起,成年了的黄巢自然梦想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升,就常常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早日鲤鱼跃龙门,很可惜事与愿违屡屡落第,只能在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式的愤青诗句之后,黯然返乡重操贩盐祖业。

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如果阶层分化不是那么严重,社会地位间的差距不是那么悬殊,各阶层实际利益的保障都相对完善一些,或者处在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能安于现状少一些不安份的雄心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了,但是想到我们现代人还在努力建设着和谐社会,那么就没有理由苛求几千年前的古人。

回到山东老家,黄巢继承家业贩卖私盐,由于这是一项完全由国家垄断了的行业。而如同所有国家垄断事业一样老百姓市面上买到的政府盐通常都是价高质劣,让人叫苦不迭。

这么一来廉价的私盐在民间就有着广泛的市场,当然这要承担违法经营的风险,所以能从事、敢于从事风险行业的必定都是些有胆略有头脑的雄心勃勃之辈,在晚唐五代的风云人物中,私盐贩子出身的就有王仙芝、黄巢、钱镠好几位,这绝非偶然。黄巢家里几代干这一行,自然积累丰厚,特别是有着深厚的地方人脉和江湖经验,很快黄巢就成为了地方上盐帮的领袖。

乾符元年(874年),在位的是十几岁的小孩皇帝唐僖宗,天下局势已经不容乐观,稍微正直一些的大臣都能感受到社会即将到来的危机气息。正月,翰林学士卢携上奏“陛下初临大宝,宜深念黎元。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溉,则春夏滋荣”,老百姓是一个政权的根本,一定要养民,老百姓生活要是出问题了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大问题。

然后卢携又详细地讲述了最近一段时间天下的社会状况,“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关东地区大面积自然灾害,老百姓开始吃不上饭到处挖野菜吃,年老体弱的连挖野菜的力气都没有,而官府的税收却一日紧于一日,百姓无奈四处流亡寻求生机,“朝廷倘不抚存,百姓实无生计”。

唐僖宗虽然不至于像晋惠帝那样反问没有菜吃“何不食肉糜”,而是下令遵照卢携的建议处理,但是“有司竟不能行,徒为空文而已”,没人把这个小皇帝的话当回事,政令不出大明宫,更没人把天下苍生的事当回事。

而就在这一年,又一起民变事件在中原大地爆发,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起于长垣”,唐末农民战争的波澜开始形成巨浪。第二年,王仙芝与部下尚君长转战今天河南、山东交界一带,攻陷濮州、曹州,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镇压却被王仙芝大败。

这一带正是黄巢的家乡和业务所在地,同为盐贩子,黄巢和王仙芝也都是生意场上的老相识,看到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黄巢年轻时的冲天豪情再次被点燃,义无反顾散尽家财“聚众数千人以应仙芝”。

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王、黄联手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有带头大哥勃勃的野心、造反的豪情,有数以万计无家可归的流民,两种因素一结合,再加上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战、怯懦腐朽,底层的怒火就无可挽回地从地底喷薄而出。

起义军有豪情有战斗力但是唯独缺少战斗目标,唐末的农民战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说好听点叫声东击西游击作战,说不好听就是典型的流寇打到哪算哪。

在攻打沂州(今山东临沂)失败之后,起义大军转战河南,破阳翟(今河南禹州)、郏城(今河南郏县),克汝州(今河南临汝),东都大震。到了乾符三年(876年)王仙芝进入湖北境内,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刺史裴偓开城投降。

这位裴偓是当时宰相王铎当年主持科举考试时候选拔上来的进士,所以算是王铎的门生,而这时王铎的弟弟王镣又正被俘关在王仙芝军中,所以王镣就当中间人请裴偓写信去朝廷给王仙芝求官。朝廷一番考虑特别是宰相王铎要救他弟,所以很快朝廷就派宦官拿着委任状前往蕲州,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革命立场不坚定,一看自己能混上这么一个省部级朝廷命官,当然是想就此退出革命队伍上长安当官去。但此时黄巢肯定是不干,当面质问王仙芝“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当年大家海誓山盟说是要一块出生入死干大事的,你小子倒好干到一半不干了,丢下我们五千兄弟自己跑去做官,你还要脸吗?说着说着动手暴打了王仙芝一顿。

说实话,这些草莽英雄都是江湖人物,行走江湖最看重的就是义气,没了义气贪生怕死贪图富贵最为兄弟不齿,王仙芝还是顾及江湖颜面,这么一闹就不好意思再接受朝廷招安,恼羞成怒带着自己的三千人马大掠蕲州,和黄巢分道扬镳。黄巢率所剩两千人马又杀回山东。

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被唐军曾元裕部大败,“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经此一败,王仙芝身亡后,其余部在尚让的带领之下北上,与正在围攻亳州(今安徽亳州)的黄巢会合。

在亳州,众将推黄巢为“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农民战争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黄巢的游击视野显然更加开阔,此后几个月黄巢率部自滑州南略宋、汴,又西南攻阳翟、襄城、叶县,以十万人马渡淮而南,攻和州,渡长江,陷宣州。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至衢州;开山路七百里,中经仙霞岭,到达建州(今福建建瓯),十二月克福州。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的环中国拉力赛还在继续,从福州南下泉州,四月抵达东莞,六月破广州,屠城。本来黄巢打算在广州建立革命根据地,但是这群北方汉子到了南蛮之地,才发现这里酷暑闷热瘴气流行水土不服。

十月,黄巢百万义军西北取桂州(今广西桂林),沿着当年庞勋北上的路线又从湖南杀向湖北江陵。就像一头发疯的蛮牛闯进了瓷器店,黄巢队伍的这一番横冲直闯,沉重地击毁了大唐王朝在南方的社会基础。

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沿江东去,由崇阳入江西,克饶、信、池、翕、衢、婺、睦等州,六月克宣州,七月从采石(今安徽当涂)渡长江,克和州、滁州,逼天长、六合,距扬州五十里。

此时镇守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正是当年镇守岭南、防御西川的名将高骈,但如今老将军毕竟年纪大了再不复当年之勇,生怕自己和黄巢一战失利,全军覆没的话自己在扬州这个温柔乡颐养天年的美梦就实现不了了。

部将毕师铎对高骈说“朝廷倚公为安危,今贼数十万众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不据险要之地以击之,使踰长淮,不可复制,必为中原大患”,高将军你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了,如今黄巢贼军如此横行,在我们这里是最后一次阻击机会,如果不能把他们阻截在长江、淮河之间,那天下大势就完蛋了。

以前宰相卢携在推荐高骈的时候,曾经说“骈有文武长才,若悉委以兵柄,黄巢不足平”,有高骈在,黄巢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此刻长安朝廷收到的确是高骈一篇充满着客观理由和种种推脱的书信,“及骈表至,上下失望,人情大骇”。大唐再无良将。

淮南节度使高骈给中央去信,说自己中风了身体不好,保守一方没问题你们不要把我调走,至于阻击黄巢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就这样,大家眼睁睁看着黄巢大军在九月渡淮而去,势如破竹。

过了淮河,黄巢正式通牒将问罪长安,这次终于有了个明确的目的地--帝都长安,并警告各地唐军不得抵抗。十一月十七日,东都洛阳投降,时黄巢军已经六十余万人规模。十二月,克潼关,宰相卢携自杀。

天街踏尽公卿骨:叛逆者黄巢

十二月初五(881年1月8日),僖宗的“阿父”田令孜率领神策军五百人护送僖宗悄悄溜出了长安金光门,只有福、穆、泽、寿王四位皇子跟随,“百官皆莫知之”,大唐天子在时隔124年以后,又一次抛下他的臣下以及百姓,蒙尘而去。

当日,黄巢军前锋柴存部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数十人迎柴存于霸上。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下令“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当年那个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的年轻人竟然成为了长安的主人,尽管只是暂时的。

诗人韦庄有诗“尸填汉水连荆阜,雪染湘云接楚波”,记述了黄巢大军的一路南征北归,又有诗“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记述了黄巢大军治下的长安城。

这就是胜利的叛逆者对曾经的当权精英集团的疯狂报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