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看不懂?看高僧的经典解读,接地气,让你豁然!

《道德经》第一章看不懂?看高僧的经典解读,接地气,让你豁然!

第1章

讲解者:空海师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就已经把整个「道」的玄妙、「道」的体,全部诠述出来了。如果各位有《阿含解脱道》次第的闻思基础、参加过几次禅修,现在又能够归零来听闻,所体悟的会更深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体证。

事实上,这些解脱者、大智慧者他们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解脱道,如果没有听闻过《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是第一次来听闻的,也没关系,希望大家能够真的归零。「归零」不容易啊!要把我们过去的知见、成见统统放下,一样也是能够很快就体悟老子所讲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从另一个名称来讲,可以称之为「空」,也可以称之「无极」,要称之是「法界」也可以,要称之为「上帝」也可以。《阿含解脱道次第》提到「空本无名」,「道」所讲的就是「宇宙本体」,佛陀是以「空」、「法界」名称来形容;中国的儒家、还有《易经》,是以「无极」来形容;耶稣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天主」来形容,这些都是一样的。

问题是有没有真正体悟到,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名相上面见诤。如果没有真正体悟到,在文字、名相上面看,每一个字好像都不一样,但事实上「空本无名」、「道本无名」,实相的存在本来就没有名称,是人类为了沟通方便,包括「名可名,非常『名』」,意思都是一样。本来就没有名称,只是一个实相的存在。

「『道』可道」的「可道」是透过言语或是文字的叙述,那些开悟者、解脱者透过实修、实证之后,协助我们了悟本来没有名称、本体存在的「道」,这些都只是语言、文字而已,本来就是一个「指月的工具」。虽然这些语言、文字及经典可以描述「道」,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语言、文字、经典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体。一开始,观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请大家不要执着在「指月的手指」上面,要直接去看到「月亮」,要直接去看到真理,要直接去看到实相。

「实相」本来是没有名称-「名可名,非常『名』」,「名」是现象界,「道」是宇宙本体。现象界的一切也是一样实际的存在,可以看得到的现象界,「可名」就是可以用名称去诠述,一样都是以言语、文字、经典-「名可名」。但是,不管再怎么称呼,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实体。

《道德经》第一章看不懂?看高僧的经典解读,接地气,让你豁然!

「常『道』」是「本体」,经文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揭橥,就是着重在宇宙本体。以「本体」而言,佛教是着重在「空」的论述。「名可名」是着重在物质、色界方面,亦即现象界的论述。不管是称为「空」、「道」,或是「名」、「色」,人类的语言、名称都只是为了沟通的方便,是协助我们去看到实体,不要执着在「指月的手指」,因为这些语言、名称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

就好像苹果的名称,你可以称为apple,称为"林檎"(日文)也可以,但是不要执着在名称上面。像以前语言不通的时候,明明日本人是讲"林檎"(日文),你怎么讲「苹果」呢?!变成在语言、文字上面见诤,众生常被语言、文字、经典区隔,导致看不到实际的存在。以上是举出肉眼可以看到的物品为例,但是如果讲到「道」,就更深、更玄,更不容易体会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在经典、语言、文字相上面,要直接去看到实相的存在。真正的解脱者、真正的大智慧者,他们并不是因为按照某部经典去修、去证,然后大彻大悟的,他们都是看到宇宙本体,以及现象界实际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大自然的一切现象,然后体悟到整个宇宙、大自然运作的法则,佛陀归纳出来就是所谓的「三法印」。

老子一样也有归纳出来,只是没有像佛陀叙述得那么详细而已。虽然老子讲述的内容很简要,但是重点核心都有具体阐述出来。事实上,老子都有把现象界的实相,如实诠述出来,真正的解脱者都是现观大自然、现象界,是要超越一切经典的。「经典」本来只是一种指引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这些,然后去看到实际宇宙本体的存在。如果一味执着在经典、语言、文字上面,就看不到实相的存在,就找不到「道」。如果你是很重视经典,就是落在信仰的层面。

假如你把经典奉为:不可以去否认、不可以去推翻、不可以去求证,再怎么样都必须要依据经典去修去证、去体悟...。假如你是信奉道教的,就把老子的《道德经》奉为最高的准则,不可以去超越这些。包括说有的人还讲说:如果没有漱口,不可以看《金刚经》;如果没有漱口,不可以看《老子道德经》...,认为经典非常珍贵,不可以放在房间里面...;有时候要坐在沙发上看,也认为是不可以,这样是不恭敬的...。规定要怎么样看才可以。

如果大家一直都是着重在经典方面,就容易落入成为宗教的「信徒」,而不容易成为一个解脱者,真正的解脱一定是超越语言、文字。我们是感恩前贤智者所留下来的经典,这些都是「指月的工具」,让我们看到真理实相,但不要迷执在经典上面。

所以,经文的第一句话就在告诉我们要超越语言、文字相,去看到「实体」。

对于解脱的方法,佛陀是讲八万四千法门,当然这只是一个代表数,意指佛陀所讲的方法很多,但是老子呢?就只有讲「无为法」一个法门,Only One。但是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非常多,佛教的修行法门、各种宗派,是展现佛陀的大慈大悲。如果要依世间思维角度的慈悲而论,佛陀是比老子更为慈悲、也较入世,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就讲述不同的法门,然而八万四千不同法门都是要协助众生迈向解脱。

如果依据禅宗所讲的利根、顿根方面,就只有讲述一个法门,如果听懂就听,听不懂就拜拜(再见)「我走了!」真的要悟「道」、证「道」,老子的一个法门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直接契入「无为」,在具体的展现方面,也只有几个字,是老子最重要的修行法门,都是干净利落的一、两招,这个法门又是扣住佛陀所讲的「无为法」。

佛陀是由「有为法」引导,然后再契入「无为法」,老子就直接把「有为」契入「无为」,最重要的核心、关键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八万四千法门到后来就是要契入「无为法」,老子就是告诉众生如何契入、扣住核心?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包括你、我、他、白板、桌子...,山河、大地...,地、水、火、风这些物质,全部都是现象界的一切。以物理、化学的角度而论,可以称为「物质」,就像物理学家不断在解析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所形成?《道德经》也一样有都在诠述。

当我们把「物质」解析,第一步是「分子」;当把「分子」再解析,就是来到「原子」的世界,然后「原子」又可以分解为「电子」。在「原子」外围跑的就叫做「电子」,在中间的叫做「质子」跟「中子」,统称为「核子」。高能物理学家又再解析「质子」、「中子」到底是由什么所组成呢?不断一直再追溯、解析,来到更微细的「光子」、「介子」。又不断的解析发现,都是由更微细的粒子-「夸克」所组合而成。以佛教来讲,一样有讲到「极微」的这些。像国内丁肇中博士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发现「介子」,他们都是属于高能物理学家,把「物质」一直解析是由什么所组成?

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找到「夸克」,是非常微小的物质,而「夸克」又有六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介子」、「中子」、「质子」。科学家继续把这些再解析,看能不能找到更微细的?结果打破之后,目前所能够找到的是「夸克」,再击碎之后发现是来到「能源」,亦即释放出来的是「能源」,然后就看不见了。

科学家发现最后竟然「空」,来到「空」的世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空」是无边无际的「空」,物理学家只能够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于是就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能源」所组合而成而已。如果我们体会不到「空」的玄妙,就不会去臣服的。佛教就是要让大家体证「空」的伟大、玄妙,而老子所讲的「道」,也是要让大家去体会「空」的玄妙。「空」、「虚空」里面,是蕴藏着无边无际、丰富的「能源」。

但是不要又误以为「空」就是「能源」,举例来讲,在东北地区刚好寒流来袭下雪,室内的气温是零度以下,房间、教室里面的温度都很低,我们想要让里面的温度提升,假设没有电暖气设备,就是必须要燃烧一些木材,用电暖炉也是一样,都是「能源」的转换。假如我们现在燃烧一些木柴,让里面的能量增加,然后扩大散播在这个大教室里面,于是室内就会觉得暖和一些。

「能源」是散播、弥漫在整个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如果逆推回去,虚空里面无边无际的「能源」,当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会冷却凝结而形成极微的粒子-「夸克」,然后又会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质子」、「中子」、「电子」,然后当因缘形成的时候,就形成「原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形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形成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现象界,一切你、我、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这样出来了。

《心经》所讲的「色」,就是现象界的这些「物质」,所谓「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物理学家是探究道能「源能」够换成为「物质」,然后「物质」又可以转换成为「能源」,因此物理学家归纳两大理论:第一是「质能不灭」,第二是「质能互换」。

有事实可以呈现给大家印证,「质、能」是可以「互换」,亦即不断的转换。但是不管「质、能」如何生生灭灭变化,对整个宇宙而言,又是不生不灭的,就是《心经》所讲的「不增不减」,佛教体证的「不生不灭」世界。

而老子又是如何诠述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现象界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称为「有」,当慢慢解析到「能源」,「能源」又散播在空中,没有物质、无形无色、无质无碍,所以称做「无」。「空」不等于「能源」,「能源」是弥漫在「空」之中,然后慢慢的凝结、聚集,形成现象界的一切「物质」。。

举例而言,「空」就像大海,「能源」像是大海中的氯化钠,亦即海水中「咸」的成份。如果我们把海水移到陆地上晒干,慢慢凝结的过程会形成「盐粒」,因此大海不等于氯化钠,氯化钠是散播在大海之中,如同「能源」是散播在「空」之中。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色」是偏重在「能源」方面的,亦即物理学家所讲的「质能互换」。《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由于「能源」是散播在虚空之中,没办法区分开来。现象界除了「物质」之外,还包括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方面,包括你、我、他众生的感受也是现象,我们的思考、思想、能够做什么...,也都是现象的一种。

如果不加以严格区分,泛称为「空」也可以。虚空里面散播、弥漫着非常巨大的「能源」,「无色界」看不到、摸不到,老子所讲的「道」-宇宙的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这里所衍生出来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就是「空」、「能源」、「道」,因为它是「无色界」的,天地万事万物的开始都是从这里出来。

「空」是无边无际,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日月星辰,都只是「空」里面的一片云、一粒沙。不管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形物质的现象界,都是从「能源」转换过来,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最初慢慢从有天、有地、有太阳系的形成。

「『有』,名万物之母」,「能源」慢慢形成整片的星云,然后又慢慢的旋转,其中一片再慢慢旋转形成太阳系,然后又形成太阳、地球,于是就有天、有地。「有」是指一个太阳系的诞生,有太阳、有地球。经过天、地的慢慢孕育,从最初的细菌、微生物,慢慢进化、慢慢演变,就形成形形色色的你、我、他,地球上的一切众生、植物、动物。

「故常『无』」要常常去看到「宇宙的本体」的「空」、「道」是如此奥妙,就是佛教所讲的「空能够生妙有」。「空」不是顽空,是能够生妙有,就是「故常『无』」。常常从「无」、从「空」、从「道」里面去看到,从「无」又能够慢慢演变出天地万物,从「宇宙本体」里面慢慢去看,然后「欲以观其妙」,看到整个演变过程的奥妙、浩瀚、伟大。

从太阳、地球,天、地慢慢孕化的过程里面,又能够演变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一切动植物...等五彩缤纷的世界,整个大自然的化育竟然是如此奥妙,从「常『有』」天地的孕育,然后演变出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欲以观其徼」去看到天地造化万物的「徼」妙、玄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空」、「能源」、「无」的角度来看,从「无」、「空」可以生妙有的立场来看,或是看到「空中生妙有」的现象界-太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然后因缘具足之后,动物、植物、众生就孕育出来...。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此两者」都是「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不管是「能源」跟现象界的太阳、地球、日月星辰、天地...,不管是「有」或是「无」,都是「同出而异名」。同样都是整个法界无边虚空里面的一个转换、变化,都是同样的根源,不管是「能源」或是现象界这些,同样来自于无边无际的"空"、无边无际的"道"。「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都是非常深、非常玄。所以,佛陀解析现象界的缘起、缘起甚深,讲到涅盘界的「空」,又是甚深极甚深,也就是这里所讲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当如实观察整个宇宙、大自然的奥妙变化,「自我」才会臣服,「我慢」才会消失。老子看到这些之后,才会赞叹真的是玄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无法去形容、无法去诠述啊!最后就是臣服于整个「道」、整个法界的奥妙。佛陀如此,耶稣也是如此。

所以,以前在讲述《阿含解脱道》课程,提过「我慢」真的要臣服,一定要去现观现法界、「空」跟现象界的奥妙,看得越深,「我慢」的臣服会越大。一方面看到我们跟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小我」的存在,是仰赖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孕育、养育,当越深入体会之后,由衷感恩之心才会产生。

当真正体悟到这些的时候,一定会流泪的。如果到现在还在认为「我要成道、我要成什么...,我要修行越来越厉害,将来可以背着一把剑,成为武林高手...」像这样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越修、你的「我慢」会越大。真正的解脱自在,是把「自我」慢慢的去除,溶入「一体」的世界,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老子在深度体悟之后,由内心里面所发出的一种赞叹与震撼,是真正的臣服法界,真正的臣服"道"、整个法界,「我慢」完全的断除,这样才会跟整个「道」溶为一体。了解"道"的实相、"道"的玄妙,当你完全臣服的时候,才是体道、悟道而行道,最后与「道」合为一体,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包括生死大事也都了悟、解决了。

《道德经》第一章看不懂?看高僧的经典解读,接地气,让你豁然!

﹝学生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是指天地,如果把「有」解释为「大自然运行之理」,就是所谓的缘起、无常、无我。「无常、无我」是一个法则、现象的诠述,但这里所讲的都是实体实际的存在,「空」里面有能源,能源是宇宙大自然的运行之理,就是「缘起、无常、无我」,所以才会有现象界的产生,是否可以如此解释?...﹞

老师答:「无」讲的是本体方面,如果在还没有浓缩凝聚之前,是能源弥漫在整个虚空。所谓的「宇宙大爆炸」,事实上也是一个假设,不管从多么微小的一个开始,是整个能源的一种转换,然后形成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问:能源的转换也是根据宇宙自然运行之理吗?﹞它就是「法尔如斯」不断的生灭变化,黑洞、白洞、星球的消失,另一端就是释放出非常巨大的能源,只要有巨大的能源释放在虚空之中,当因缘形成的时候,又会形成星球。

当星球诞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有星球、有现象界产生,于是有天、有地,所有众生、动植物就慢慢孕育出来。孕育众生的天地,称为我们的父母亲、天地之母。「万物」就是这些动物、植物、你、我、他一切,亦即《金刚经》里面的「一合相」。佛教讲「一实相印」、「三法印」,到后来事实上归纳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就是要看到现象界实相的存在,包括要看到现象界以及本体的「有」跟「无」,包括色界,以及「空」方面,都要清楚看到它的变化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