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文藝 除積弊才有真發展

《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近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首發。作為年度重要文化成果,報告力求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眼光,觀照文化藝術領域現象與熱點、政策與導向、創作與作品、活動與交流、研究與學術、趨勢與對策等多方面內容,著力開展深度的研究性梳理、總結概括和學術評估,以年度發展研究報告形式剖析年度藝術現象和熱點問題,研判藝術發展趨勢與走向,同時為文藝建言。

直言文藝 除積弊才有真發展

“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每年度重要的基礎課題項目,啟動於2013年,《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為第一次結集出版,採用主筆負責制,全書近50萬字,由19位主筆、30位撰稿人合力撰寫完成,內容包括導言和18個子報告,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舞蹈、戲曲、話劇、曲藝、電影、電視、美術、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12個學科方向的研究,以及帶有綜合學科、跨學科或學科分支性質的專題研究。除對一年來各領域的趨勢進行了梳理,激揚了亮點與正能量,同時更對行業積弊直言不諱。

話劇 一些創作者捉摸上級領導喜好

在話劇板塊中,報告指出,各項藝術基金雖然助推了各地舞臺藝術創作品類和數量的增加,但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的現實問題隨之而來,究竟是助推藝術精品出現,還是調整藝術發展的不平衡,如果兩者兼顧,該如何掌握相對發達和不夠發達區域、國家院團與新文藝團體、本土戲劇與外來演出、大小劇場之間的總體平衡,這都需要探討和研究。

話劇創作本身還存在思維能力不足、創新活力不夠、探索意識欠缺,一些創作者捉摸上級領導的喜好、傾向、熱點,熱衷於表現當下的、局部的、表面的現實;創作上也是主題近似、題材狹窄,比較突出的是歷史劇和英模劇,歷史劇往往羅列史實、缺乏戲劇張力,英模劇則熱衷舞臺上表達外在的、局部的、一般的生活流程,缺乏對於心靈和生活細節的開掘和刻畫。

藝術取向上也有同質化和平庸化的趨勢,一些創作者本著項目思維而不是藝術思維的態度對待舞臺藝術,此外,演員表演實力不足也是話劇舞臺的普遍現象。

戲曲 創作底氣不足急需理論引導

戲曲則在2017年享受著不斷頒佈的利好政策對於生態的保障,可即便如此,對每一個戲曲劇種的藝術遺產和藝術體系進行梳理總結,無論是十多年的非遺保護工作還是數十年間的戲曲挖掘整理研究工作,都沒有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推進,這是一個遺憾。

其實,當前中國戲曲普遍面臨傳統品質退化、現代創作底氣不足、藝術生態失衡、演出市場萎縮,急需理論引導,而戲曲實踐中的許多探索儘管不乏理論價值,卻還不能很好地實現對戲曲實踐的理論總結,有效引領未來的戲曲發展。而且在不同體制下,戲曲院團形成了條件的巨大差別,客觀上阻礙了精準傳承和精準創作。

因此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出臺加強戲曲院團建設的國家政策,有效實現對戲曲院團的分類指導和分類扶持,保障演出團體的專業化程度,避免藝術水準的下滑和劇種特色的失落。此外,現代化的實踐是戲曲發展的內在動力,傳統藝術遺產需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得到現代視角的關照,進而實現審美的現代轉化。

另外,30個左右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中大多處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而少數民族劇種的發展狀態關乎中華民族文化安全,應由文化主管部門和相關省區共同推動少數民族戲曲政策的出臺。

曲藝 政策保障優越創作墮入惡性循環

2017年紀念多位曲藝大師的活動雖有傳承之用意,但也引發了質疑和爭議。比如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紀念蘇州彈詞藝術家蔣月泉專場演出,幾乎所有彈唱全部用現場還音,再加上過時的舞美、過響的電聲樂隊,紀念演出的特性被大大削弱。此外,在民族宮大劇院舉辦的紀念侯寶林誕辰100週年的專場中,因節目的選擇與質量準備不足,同樣引起了不少相聲謎的不滿與議論。兩場演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背離了紀念大師的初衷。

雖然政策保障優越,各類藝術基金對曲藝的扶持也呈上升趨勢,但面對良好的政策條件,曲藝界的表現普遍比較遲鈍。再加上當今曲藝文化的傳承由於師徒關係大多有名無實所帶來的“先天不足”情形和學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對於曲藝的忽略造成的曲藝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後天貧血”狀況,以及行業倫理紊亂狀態一直沒有明顯改善,致使曲藝在當代的發展基本墮入惡性循環的境地。

此外,當今曲藝的業態“重形式、輕內容,重短篇、輕長篇,重表演、輕創作,重演員、輕伴奏,重包裝、輕內涵”等等,都制約了曲藝的發展。許多專業主流曲藝院團紛紛排演大戲而較少專注於本身藝術創演的經營偏向與實際尷尬,更使曲藝的當下發展普遍存在“改行性”經營、“創傷性”創新和“革命性”革新的現象,放棄自身而缺乏堅守,疏於鑽研而盲目發展。

影視 笑點尷尬、劇情浮誇有佳句無佳章

國產影片的“質”永遠比“量”更重要,中國電影市場實際上是缺乏國產強片,類型片扎堆在愛情、動作、青春題材領域,喜劇片更被譏為空心化,成為“笑點尷尬、劇情浮誇”的癢癢粉。因此,市場發展慢一點未必全是壞事,適當降溫會引起人們對電影質量提高的反思。

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不能長期安於國內電影市場掙錢,長期處於電影產業鏈的低端,重思電影強國發展及參與海外電影市場競爭之道,以更加主動的自信姿態、更加鮮明的民族審美趣味的實踐,積極融入全球電影市場。

在電視劇領域,國產劇的年度亮點並不能抵消行業的浮躁,播出市場依然充斥著與生活邏輯背道而馳或無病呻吟或故作深沉地“編故事”的風氣,存在大量“熱點話題”羅織的“懸浮劇”,不乏以“創新”為名掩飾非專業表達的膚淺與硬傷,大量“段子手”編劇的劇本正像編劇束煥的一針見血:有佳句無佳章。行業現狀是:製作精良相對容易,藝術精湛鳳毛麟角,多見資本“長袖善舞”的文化噱頭,在資本熱錢、契約精神、職業操守、個體自律等因素中,關鍵還是專業編劇匱乏,作品的侷限源於創作者的侷限。

去年豆瓣評分低於4.0分的12部電視劇,幾乎集齊了所有題材類型和製播環節的一切典型弊端。此外,題材決定論的投機偽善,網文創作技術性複製與抄襲的原罪,IP改編捨本逐末的唯利是圖,“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造假,行業法與協會組織的薄弱,以及產業鏈從創作、製作到審查、播出等各個環節上的劇集註水、隨意刪減、掐頭去尾等有失藝術標準和專業性的做法,都應該納入行政管理的標準化建設和品質化監管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