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這3本書,帶你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藝”

1.

《觀看的技藝:里爾克論塞尚書信選》

作者: [奧地利]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

這3本書,帶你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藝”

在塞尚無數次凝望、無數次變奏的《聖維克多山》前, 里爾克說,自摩西之後,再無人能見一座山,見得如此偉大。

1907年秋天,巴黎的“秋季沙龍”畫展上,里爾克見到塞尚的畫作,驚為天人。他驚呼自己簡直是盲的,自出生以來至今簡直一無所見。而只有遇到這位大畫家,才算開了眼。他從此處開始學習觀看。於是,他著了迷般地,幾乎天天去看那些畫作,發了狂一般地,幾乎是天天寫著書信,記錄他在那些畫作裡的大發現,記錄自己的所得所見,記錄自己在畫前的失魂落魄與嗒然若失,記錄那些視與思的狂喜。

這些書信,是他的觀畫記,也是觀看記 :他日漸明亮的眼睛對周邊萬物的觀照記錄。此外,更有詩人的談藝錄⋯⋯

大詩人里爾克與繪畫大宗師塞尚的相遇裡,

有詩、有畫、有思,也將有燃燒與迷醉。

喬治·斯坦納說,“文學批評應該出自對文學作品的回報之情”,這句話用在里爾克與塞尚繪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里爾克帶著自己詩性的語言,用真誠、細膩的眼光審視著塞尚的繪畫,而塞尚還予了他無限的激情和藝術的寬慰。與其說這些書信是里爾克“觀看的技藝”,倒不如說是他“詩意的朝聖”。在崇高的藝術“聖維克多山”前,里爾克和塞尚同行了一段路,被後世傳為佳話。


2.

《朝聖者的碗缽:莫蘭迪畫作詩思錄》

這3本書,帶你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藝”

莫蘭迪的秘密....... 詩人雅各泰嘗試照見,而他用以觀照的是召喚:里爾克,但丁,帕斯卡,列奧帕爾迪,巴赫,羅斯科:詩人,哲人,畫師,樂手,在召喚中紛至沓來,自相映發。

“那謎,須得從種種角度趨近。須得天真殆盡。”

法國詩人雅各泰輕輕地走過畫前,靜靜深深地看,神遊:在莫蘭迪的畫作裡,亦詩亦思,引領我們飛昇。

作為里爾克談塞尚那些書信的法文譯者,雅各泰以為,那部詩人談畫家的經典之作,實是細描了一個詩人如何嘗試趨近一個畫家,就像塞尚趨近聖克多山,走的俱為一條朝聖的路。 而他自己,在面對莫蘭迪,在心生震動時,所做的也正是也是一個趨近,趨近一個謎。

莫蘭迪色,灰度,同時也是尺度,丈量出與俗世的距離。那些碗缽,形與相已脫,自在自得,和光同塵,近乎禪定。本書薄薄一冊,是法國詩人雅各泰對於莫蘭迪畫作的觀想,書中所附的小圖,除了莫蘭迪為人熟知的瓶瓶罐罐,還有不那麼為人所知的風景、瓶花、抽象水彩。詩人自然是以詩釋畫,里爾克、但丁、帕斯卡、萊奧帕蒂、巴赫、維米爾、賈科梅蒂,都有接近之處,又都有說不出、說不盡的缺憾。譯者光哲,頗得真味,以“如如不動”、“泌色”、“留白”、“無盡相”等東方語言來轉譯,也保留了西方化的“朝聖”、“紀念碑性”、“神秘”、“棲居”等等概念,雖是雜糅,卻又圓融。好的藝術,是讓知音“無言以對”的,有所會心,撫掌就好。


3.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

這3本書,帶你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藝”

這本書由一位美國詩人、散文家、譯者艾略特·溫伯格寫於1979年,初版於1987年,並已被譯為多種版本。他在後記中寫道:“如同所有的重譯,他們的翻譯既是對這首詩之前譯本的潛在批評(他們認為缺失的,可以做得更好的),也是試圖創新的結果。”

這本書美國版出版兩年後,作者收到一本墨西哥的“憤怒教授”自費出版的書——《如何閱讀〈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這位教授是位文學批評家,書中滿是痛斥謾罵與人身攻擊……

可以說,或準確地說,是《見王維的十九種,以及更多種方式:以〈鹿柴〉為例》。以翻譯來探微詩心,又以詩來觀照翻譯的藝術。翻譯與詩,各為進路,又互為目的。

一部簡短而深美的經典小冊。

對所有喜歡漢語、英語,喜歡翻譯、喜歡詩的人來說,將開啟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對於那些愛詩的人,更將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詩歌與當代詩歌兩地猶疑,甚至把彼此劃為敵對陣營並投戈相向的人,也許,會在這次短旅中溫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遠。

《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相比於一本關於王維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翻譯的書,這樣的書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再被重新翻譯回漢語,是件有難度也有趣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