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歷史:唐虞的政治,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大白話歷史:唐虞的政治,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前幾天小編髮表的大白話歷史系列,受到了很多網友的質疑。首先特別感謝網友們熱烈的反饋,小編才疏學淺,在大家的留言裡也學到了很多知識,非常感謝大家。但是,小編尊重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一書,盡力還原該書的內容,有不到之處,還望海涵。

好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唐虞時代的文化似乎要高於黃帝時代,這個時代史料的流傳,又比黃帝、顓頊、帝嚳要詳細,所以就當是堯舜禹時代吧。

堯舜是黃帝之後,他們的都城都建立在太原。太原與逐鹿都在古時的冀州之城,這麼說來他們都算是河北民族。

相傳堯當時命四個兒子居於四方,觀察日月星辰,以制定曆法,主要是制定有效合理的農業生產的時間,所以當時應該是以農業為重。這和以前黃帝遊牧為主的生活方式大有不同了。在這個時代,有兩件大事發生,一是堯、舜、禹的禪讓,二是大禹治水。

據史書記載,堯在位70年,年老倦勤是個好首領。在他年老之時,本想讓位於四嶽,即掌管四方諸侯的領導,但是當時四嶽辭讓不幹。於是,堯就讓大家舉薦有才能的高人來繼承自己,這時大家都舉薦舜。堯就命舜攝政,直到堯死後,舜即位。其實,當堯死後,喪禮為三年,舜為了避讓堯的兒子丹朱,住在南河之南。這期間,諸侯們有事都去找舜而不是找丹朱,證明舜以得民心,於是後來舜回到了堯的舊都,即天子位。

大白話歷史:唐虞的政治,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堯在位時,天下就有洪水之災,當時堯用鯀來治水,鯀用“堵”的方式來治水,可是效果不好,依然洪災氾濫。等到舜即位後,用鯀的兒子大禹來治水,大禹則吸取經驗,用疏導的方式來治水,導江、淮、河、濟水入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於是百姓安居樂業,深得人心。當時,輔佐舜的人裡,當屬大禹的功勞最大,所以舜死後,大禹受到大家的追捧。大禹也一樣,一開始也是為了躲避舜的兒子的勢力,躲去商均,然後諸侯大臣們都來商均朝見大禹,於是大禹就順理成章地繼任天子位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禪讓制”。

然而,禪讓一事,古人也是存在懷疑的,有些文獻裡就表明當時也不免有爭奪之嫌的。但是堯舜禹的禪讓到底事實如何,實在因史料不足,已經說不清楚了。但是古人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我們讀歷史,知道這段時間存在著這種非父子、非兄弟,但限於同族的繼承法就是了。

大白話歷史:唐虞的政治,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的政治,官有幾種:四嶽,掌管四方諸侯的。十二牧,因當時分十二個州,一個州設一個州長。還有當時的巡守制度也很有意思: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去東邊,至東嶽之下,朝見東方的諸侯;五月去南邊,至南嶽之下,朝見南方諸侯;八月去西邊西嶽;十一月去北邊至北嶽。而後四年則四方諸侯,一年來一個朝見天子。至於當時的四嶽是不是現在所說的泰山、衡山、華山、恆山,現在說不清楚,還要研究了。

還有,當時我國最早的刑法分為五刑,分為:墨、宮、大辟。相傳始於三苗國,被堯採用沿襲下來了。後來又加上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樸作教刑,金作贖刑。後世所用的刑法,也就從此有所端倪可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