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與上海改革開放40年」寶鋼工程的搶建、停緩建和續建

40年前大潮湧起,改革開放,上海應時勢而起;40年後再出發,蹄疾步穩,上海新時代新作為。

上海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盛。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在“上海通”網站和“方誌上海”微信公眾號上特別開設“地方誌與上海改革開放40年”專欄,通過連載1978.1—2017.12上海改革開放40年“大事記”和二輪修志中已出版的上海市志、上海市級專志、上海市區縣誌中的“專記”,全方位展示上海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印記和在新時代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謀求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宏偉進程。

今日起,率先刊出的是1978年上海大事要事和寶鋼工程的搶建、停緩建和續建。今日起,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與您一起向歷史致敬、為未來壯行!

1978年大事記

1月5日

上海製成袖珍計算機單片集成電路,填補了中國電子工業的一項空白。

3月11日

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建委、經委、冶金部和上海市革會《關於上海新建鋼鐵廠的廠址選擇、建設規模和有關問題的請示報告》。決定在上海市寶山縣新建鋼鐵廠,工廠規模為年產鐵650萬噸、鋼670萬噸。

法國海軍迪居埃-特魯安號驅逐艦抵滬訪問,為解放後首艘西歐國家軍艦訪華。

4月21日

瑞金醫院成功施行國內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4月26日

上海首次授予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中醫學研究和教學的中醫師以教學職稱,姜春華、黃文東、顧伯華、魏指薪、石幼山等12人獲評為教授。

6月

川沙縣北蔡公社創辦“文藝工廠”,公社文化站以工養文,亦工亦藝。文藝工廠迅速在全市各縣推廣。

8月11日

《文匯報》刊登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成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9月16日

《文匯報》發表蔣文傑以“虞丹”筆名撰寫的有關真理標準的文章和復旦大學討論真理標準的報道,衝破了當時上海對待這個問題所採取的“不討論、不發表、不登文章”的“三不”限制。

9月23日

上海船舶修造廠受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的委託,為中波輪船分公司建成1.4萬載重噸遠洋乾貨船“紹興”號(含船舶主機6ESDZ76/160型柴油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建萬噸級出口遠洋貨船。

工人宗福先創作的話劇《於無聲處》在市工人文化宮劇場演出。該劇衝破“兩個凡是”的框框,歌頌人民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掀起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11月4日,該劇進京演出,並於7日向全國電視轉播,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9月29日

中國鐵路零擔貨物發送量最大的貨運站——上海北郊站正式投入使用。

上海交通大學組團出訪美國,歷時48天,訪問了美國27所高校和14家科研單位,並與密執安大學結為姐妹學校。這是建國後第一個高校訪美代表團。

11月8日

上海製成中國第一艘大跨距的起重船。

12月23日

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正式動工。

由當代上海研究所提供資料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寶鋼工程的搶建、停緩建和續建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1977年初,鑑於上海鋼鐵工業長期受制於嚴重缺鐵(每年約缺300萬噸,依靠從外地調入又受交通限制,且嚴重浪費能源)的現狀,上海市和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擬新建大型鍊鐵廠。為此,冶金部規劃院3次派規劃組來滬調查,先後提出幾個新建高爐的設想。至6月,冶金部提出擬在上海建設2座容積各為2500立方米的高爐。

9月,國務院派出以冶金部副部長葉志強為團長的考察團,前往日本進行1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冶金部考察團先後向國務院副總理餘秋裡、谷牧及有關部委領導,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委員作了彙報,提出了引進先進技術,在上海新建4000立方米級高爐、年產500萬噸生鐵的現代化鍊鐵廠的建議,得到支持和原則同意。

11月22日,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冶金部、對外貿易部(簡稱外貿部)向國務院報告,提出搶建上海鍊鐵廠,引進2座4000立方米高爐及相應的燒結、煉焦等設備。

11月2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接見來華訪問的日本日中貿易促進會會長稻山嘉寬時,談及擬在中國沿海地帶建設大型鍊鐵廠,稻山嘉寬會長作出積極合作的響應。以此次會談為契機,由日本新日本製鐵株式會社(簡稱新日鐵)常務董事大柿諒率領的技術諮詢組應邀於12月13日到達北京。在此之前,冶金部於12月12日向國務院補充報告,認為引進4000立方米大高爐與上海現有小轉爐難以配套,首次提出在4000立方米高爐後增建2座300噸鍊鋼轉爐以及生產方坯、圓坯的初軋開坯設備。13日,冶金部向國務院提出擬和新日鐵技術諮詢組商談的主要問題的請示。國務院領導迅即批覆這兩個報告,要求“多作調查,考慮周到”“先聽一下外國人的意見也好”;李先念強調,“上海這個點不能動搖了,要搞下去”,並同意與日方商談的主要問題。日方認為,用大高爐向上海現有的30噸、20噸小轉爐供鐵水,技術難度甚大,建議再建3座300噸轉爐,加上初軋,也可搞連鑄,比較經濟合理。12月28日,李先念召集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談上海新建鋼鐵廠問題,認為:大柿諒提出在高爐後面加3座300噸轉爐和一套開坯軋機是有道理的,與冶金部向國務院報告的意見基本一致。

一、搶建

1977年11月24日,上海市成立上海新鋼廠籌建指揮部;12月5日,成立上海新建鋼鐵廠工程指揮部,撤銷上海新鋼廠籌建指揮部,任命許言為指揮,有關委、局、縣的領導16人為副指揮,在位於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內辦公。自此,工程指揮部正式開展工作。

1977年12月底,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彭衝主持會議討論新建鋼鐵廠工作時,確定廠名為“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簡稱寶鋼、寶鋼總廠),並立即組織編制了《寶鋼工程計劃任務書》,由上海市和冶金部於1978年5月14日以冶計〔1978〕1114號文正式上報。8月12日,國家計委以計計〔1978〕560號文批覆。《寶鋼工程計劃任務書》提出:由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在上海高速度、高水平、高質量地建設一個具有70年代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廠址定在寶山縣月浦地區。工廠規模為年產鐵、鋼各600萬噸;產品方案為薄鋼板和無縫鋼管,以及供上海市現有軋機用的鋼坯。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寶山丁家橋的寶鋼工程指揮部大院 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在對外技術談判過程中,經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工程指揮部(簡稱寶鋼工程指揮部)設計總工程師黃錦發組織重慶鋼鐵設計研究院和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等幾家設計單位研究,考慮到為滿足國內汽車鋼板的需要,而熱軋板機和冷軋板機當時尚需從國外成套引進的實際情況,建議將原《寶鋼工程計劃任務書》中確定的1700毫米軋機改為2米級的寬帶鋼軋機,使成品鋼材的規模從原來約340萬噸,相應增加為422萬噸。該建議很快得到冶金部的採納和國家計委的批准。這次機型的改變,使產品方案更加合理,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效益。

《寶鋼工程計劃任務書》確定的工程建設進度是:1981年建成第一座高爐、兩座轉爐、開坯機系統和無縫鋼管軋機,其中第一座高爐力爭1980年出鐵。1982年建成第二座高爐、第三座轉爐和連鑄機系統及熱連軋機,相應要求自備電廠1980年投產,1983年建成冷連軋機及其他配套項目。這就是說,從正式動工到建成投產,滿打滿算只有3年時間,時間十分緊迫。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之後,大家有一種要把耽誤掉的時間儘快搶回來的願望,因此在建設中提出了“搶建”的口號,要求各項工作都要爭取時間,搶速度。

1978年1月初,國務院明確工程建設的領導體制以上海市為主,冶金部參加領導。當時,中共上海市委的主要領導人蘇振華、倪志福、彭衝等認為,這是中共中央關於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上海責無旁貸地要全力以赴,並決定在寶鋼的材料供應和資金渠道尚未暢通之前,上海市有關單位墊材料、墊資金,“先上馬、後算賬”,搶“三通一平”(通電、通水、通路、場地平整),搶建施工臨時設施,完成艱鉅的工程前期工作,為大規模機械化施工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寶鋼主體工程得以在當年12月23日正式動工。

1979年6月,國務院確定寶鋼工程的領導體制改由冶金部為主,上海市參加領導。隨後,冶金部在上海召開會議,從全國各大型鋼鐵企業抽調大批幹部進一步支援寶鋼,有關部門對設計和施工隊伍的分工作了局部調整。至1980年7月,從原料碼頭至初軋廠、無縫鋼管廠共20餘項重大工程全面動工興建。冶金部和上海市選調精兵強將進入寶鋼工地。前期“搶建”階段,分屬10個分指揮部、達5萬餘人的施工隊伍在工地全面鋪開,進行“會戰”。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1978年12月23日寶山鋼鐵總廠動工典禮 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1978年12月23日,寶鋼高爐工地打下第一根鋼管樁,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二、停緩建

由於對“文化大革命”給國民經濟造成破壞的嚴重程度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估計不足,在搶建寶鋼的同時,國民經濟的困難開始顯現出來,特別是財政、外匯以及重要物資供應的困難日趨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界對1978年引進的一批大項目提出了種種質疑,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目標是寶鋼。原因是:在當時的對外談判中,由於存在著急於引進的偏向,導致引進規模過大,遠遠超過當時國力所能承擔的程度。在國家作出大規模引進決定的1977年,中國的全部財政收入才874億元人民幣,整個出口的外匯收入僅76億美元,基本建設總投資382億元人民幣。同全國計劃引進22個大項目所需要的180億美元外匯和1300億元人民幣投資比較起來,差距太大。寶鋼工程是全國22個成套引進項目中投資規模最大的一項,共計劃基建投資307.1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47.8億美元的外匯資金。

寶鋼工程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引起了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建設寶鋼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作出了一個建國以來最大的工程建設項目的錯誤的決定”,是“上了外國資本家的當”。也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建設寶鋼是不合適的,主要觀點有:(1)就上海地區來說,主要的注意力應放在老廠革新、改造、挖潛上面,有沒有必要建設像寶鋼這樣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值得考慮。(2)寶鋼工程沒有進行可行性研究是錯誤的。(3)廠址選在地質最差的地段,將4000立方米高爐建在沙灘上。(4)原材料、燃料來源與供應、儲存、運輸方式,礦石質量。(5)“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處理,環境保護。(6)財務狀況即經濟分析,要研究工程的經濟合理性。結論是:如果按照當時寶鋼的建設方法來實現“四個現代化”,只能是少、慢、差、費。

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作出對經濟工作採取“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決定。全國22個成套引進設備項目中,有的縮小規模,有的退回部分合同,有的推遲建設,有的停止對外談判。

5—6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雲對寶鋼問題進行了近一個半月的專題調查。5月9日,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國家經委、冶金部、外貿部、一機部和中國銀行等七部門向財政經濟委員會並國務院提交報告,認為寶鋼應該繼續搞下去,同時也要解決好幾個重大問題。報告主張:主體設備引進,當然也買技術和專利,但為了增加國內自制設備的能力,將3套軋機改為同外商合作製造;二號高爐和三、四號焦爐大大增加國內分交的比重;把原計劃1981年底建成一號高爐系統(之前的1978年7月,已將1978年3月最初擬訂的第一座高爐1980年出鐵的目標改為1981年底)、1983年底全部建成一期工程的進度,予以調整、推遲。陳雲看了5月18日送給他的報告和有關資料,對建議作了認真思考,明確表示:“寶鋼已不是搞不搞的問題,已經定了。”同時,他委託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邀集多年搞財經工作,特別是冶金工作的七八個人開了3次會議討論。他們認為,七部門的報告“基本上是可行的”。

5月31日,陳雲親自赴上海,對寶鋼建設進行實地考查。他召集上海市冶金工業局(簡稱市冶金局)的幾位專家座談。在聽取各方意見後,陳雲說,寶鋼上馬是倉促了,考慮有不充分的地方,反覆比較不夠,工作有欠缺之處。同時,陳雲明確指出:“建設寶鋼中央已經定下來了,要搞到底”;“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6月6日,陳雲結束在上海的調查,回到北京。6月12日,他約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姚依林談話,進一步研究寶鋼建設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要以寶鋼建設為例,總結經驗,搞出個引進外資、引進技術、搞補償貿易的典型來。

6月16日上午,陳雲主持召開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全體會議,專門討論寶鋼建設問題。陳雲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寶鋼是一個特大項目,對全國、對上海來講,都關係很大,事關全局。它投資大,在200億元以上。應該說,寶鋼是倉促上馬的,這樣大的工程,按道理應該有更多的時間來調查研究,經過反覆考慮後再決定。從開工以後的情況看,工程進度是好的,施工力量已有5萬人,成績是很大的。現在工程建設正在進行,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再多加考慮,以彌補過去的不足。

陳雲在會上講了八點意見:“(1)幹到底。(2)應該列的項目不要漏列。(3)買設備,同時也要買技術,買專利。(4)要提前練兵。(5)寶鋼由建委抓總。負責人第一是谷牧同志,第二是韓光(時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同志,還有冶金部葉志強(時任冶金部副部長)同志,上海陳錦華(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兼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同志。(6)對寶鋼要有嚴格的要求,甚至要有點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壞。(7)冶金部有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責任,同心協力,把寶鋼的事情辦好。(8)冶金部要組織全體幹部對寶鋼問題展開一次討論,採納有益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也要認真聽取,目的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主張全國主要的冶金專家都要參加討論,而且不只一次,都要參與、過問、接觸、關心這件事,沒有什麼保密的。總之,大家要同心協力,把寶鋼建設好。”

7月2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在上海考察期間,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談話時表示:寶鋼國內外議論很多,我們不後悔,問題是要搞好,第一要幹,第二是保證幹好。9月,鄧小平又指出: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

9月3日,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向中央提交《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寶鋼建設問題的報告》,同意按1979年5月9日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國家經委、冶金部、外貿部、一機部和中國銀行《關於寶鋼工作安排的報告》執行。

1980年初,寶鋼工程樁基施工中出現局部水平位移現象,引起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人的關注,他們指出:千萬不能出岔子。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在施工現場的日本專家為此提出了幾種加固位移的辦法,寶鋼工程指揮部考慮到需多花投資,未予採納。寶鋼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李國豪教授提出了發生樁基位移後樁的承載力計算方法和科學分析結果,並和其他顧問、專家提出8條合理化建議,寶鋼工程指揮部據此作了位移單樁承載力的荷載試驗。結果表明,所提加固措施簡易、節省,與日本專家取得共識,樁基水平位移得到控制,確保了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

7月26日,國務院18個部、委、局、銀行負責人聽取國家建委韓光關於寶鋼建設第二次協作會議情況彙報。經反覆研究,確定一號高爐系統爭取1983年第一季度陸續投產,有的項目可能延期半年甚至更長一點時間。

9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期間,北京、天津、上海的代表團相繼就寶鋼工程建設問題向冶金部提出質詢。新華社和京滬各報連續詳細報道了質詢過程,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就為什麼要建寶鋼,為什麼一定要建在上海,寶鋼會不會增加上海的環境汙染,進口礦石有沒有保證,寶鋼的樁基位移能否控制,寶鋼工程投資是不是“無底洞”等問題,提出質疑、詢問和激烈的批評。冶金部部長唐克感謝代表們的關心和監督,回答了質詢的問題,表示:“只能搞好,不能搞壞,要埋頭實幹,嚴格要求,認真聽取專家和群眾的意見,把這個建國以來最大的項目建設好。”對冶金部部長進行質詢時,不少人甚至氣憤地問:“吃外國礦可靠嗎?他們卡我們脖子怎麼辦?”寶鋼只好修改計劃,把4.9%的比例讓給中國礦石,並再三聲明:“吃外國礦石是暫時的,長遠以用中國自己的礦石為主。”冶金部副部長、寶鋼工程指揮部指揮葉志強在回答人大代表的質詢時說,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廢水、廢氣等的設計排放標準完全符合國家規定,很多還優於國家的排放標準,不會對上海產生不良影響。

11月4—5日,國務院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決定:寶鋼工程一號高爐系統推遲到1984年建成;二期工程全部停緩;二期工程的熱軋和冷軋要不要上,組織專家論證後再定。

11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省長、市長、自治區主席會議,同時召開全國計劃會議。這兩個會議討論了經濟形勢,決定寶鋼採取“下馬”辦法停建。會議剛開完,寶鋼尚未接到國務院和冶金部的正式通知,有的省領導回去後傳達會議的精神,說寶鋼要“下馬”,要他們省裡參加寶鋼建設的隊伍回去,這樣寶鋼“下馬”的消息就傳開了,在寶鋼引起思想混亂,工作波動。不久,國務院正式通知,重點是:“一期停緩,二期不談,兩板(熱軋鋼板和冷軋鋼板)退貨”,還要求損失最小或不受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寶鋼工程指揮部一方面教育全體職工服從大局。同時,沒有接受上級要求新建倉庫保存設備的辦法,而是提出廠房按原設計繼續建下去,以廠房代倉庫,把設備安裝上去,“就地維護”和必要的“動維護”的方案。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方案是成功的,既省了錢,又保證了寶鋼建設在停緩建期間實際上沒有停工,整個施工進度沒有受太大的影響。

12月23日,國務院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寶鋼問題。萬里、姚依林、谷牧以及國家計委、國家建委的領導幹部,冶金部的幾位部長,上海市的陳國棟、胡立教、陳錦華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寶鋼要“調整、退夠、下好”。會議最後採納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國棟的建議,決定到現場先進行一次論證。當晚,陳錦華給國務院領導寫信,在信中說明寶鋼的現狀是:第一,施工已進入高峰,一號高爐系統一共引進23個單元工程,已開工了20個;第二,一號高爐系統引進設備共36萬噸,已到16.8萬噸,明年將到17.5萬噸,到1981年底累計達34.3萬噸,佔總量的95%;第三,進口材料25萬噸,已到12萬噸,1981年到10萬噸;第四,現場職工有7萬多人,其中施工隊伍6萬多人,生產準備職工1.3萬人。這些已到現場的材料、設備,只需開支人工費用和少量國內建築材料,就足夠繼續施工,下馬損失太大。因此,建議:在國家給寶鋼安排“下馬”必不可少的開支金額內增加幾千萬元,讓工程在緩中求活。這對於穩定隊伍情緒,對於今後的建設,以至對國內外的影響都是有利的。

1981年1月7—11日,由國家計委、國家建委主持的調整寶鋼工程論證會在北京召開;1月12—31日,會議移至寶鋼工地舉行。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進出口委、機械委、財政部、外貿部、冶金部、煤炭部、一機部、電力部、交通部、鐵道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物資總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的17個有關委、局、院校以及寶鋼工程指揮部、寶鋼顧問委員會的領導幹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等200多人到會。論證會由國家計委副主任金熙英、國家建委副主任李景昭等主持,按照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指示精神,與會者敞開思想,各抒己見。會上提出三類意見:第一類,主張停建,不是永久不建而是暫時不建,等待時機,也有個別人主張完全停建,將已到岸設備“五馬分屍”,分到其他鋼鐵廠使用;第二類,主張按原進度繼續建設,“緊一緊褲帶”,爭取1984年建成;第三類,認為在宏觀調整的形勢下,按原計劃建設為國家財力所不允許,但停建、“下馬”則在經濟上、政治上損失太大,主張為適應國家財力、物力狀況,寶鋼工程可縮小規模、延長工期,分段建設,發展聯合,細水長流,再用25億元投資,將一期工程建成,把已投入的103億元設備、廠房救活,爭取在1986年建成投產。

論證會上,寶鋼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反應強烈,認為“不能以寶鋼論寶鋼,要以全局論寶鋼”;“不要從零開始論寶鋼,要從現狀出發論寶鋼”;要“從錢看”,更要“向前看”。他們建議“緩中求活”。委員們甚至要求將他們的建議列入檔案,載入史冊,接受後人的檢驗。

工程停緩建設期間,寶鋼工地上的狀況是:(1)抓緊廠房建設,以廠房代倉庫,儲藏已到工地的大量進口設備、物資;(2)照常安裝設備,使設備就位後得到有效維護,安裝後有條件的定期試運轉,實行“動維護”;(3)加強工地政治思想工作,抓幹部和全體職工的思想教育,使全工地做到顧全大局,“國家要上,我們就上好;國家讓下,我們就要下好”,保證“隊伍不亂,人心不散,工程不停,物資不丟”;(4)生產準備按原計劃、步驟進行。全工地上下一條心,做好兩手準備,等待國家對寶鋼工程的正式決策下達。

3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原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先後到寶鋼工地視察,肯定了寶鋼工程指揮部的調整工作安排,要求加強設備維護工作。薄一波讚揚寶鋼建設者乾得很好,表示:“不管寶鋼工程決策怎麼樣,對你們寶鋼建設者我是鼓掌的。”4月,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到工地,表揚寶鋼工地職工為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調整國民經濟方針,保持安定團結局面所做的工作。

在緩建期間,對外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合同的“善後處理”上來。1981年2月24日,中方正式向聯邦德國迪馬克公司提出:“無縫鋼管項目在不改變合同總價的前提下,推遲交貨。”4月12日,中、德雙方就無縫鋼管項目達成協議,中方提前支付兩個5%合同款,取消對德方的罰款條件以及中方承擔消除設備缺陷費用在4000美元以下的項目。作為交換條件,德方同意不增加合同總價。6月,中、德雙方又就設備交付問題達成協議:設備交付期限由原定1981年12月延至1983年8月,因物價上漲而增加的費用,德方不再向中方提出補償要求。

5月,國務院同意冷軋項目“按保留合同的方案,與聯邦德國西馬克談判”的報告。8月,國家計委、建委決定:寶鋼一期工程續建,二期工程暫停。外事工作按此決定,進行“善後處理”。6—9月,集中展開對外交涉,中止已經簽訂的合同。這一對外交涉引起國外輿論的強烈反響,中方外事人員則多方進行工作,向世界表明:在國際上建設計劃調整實屬常見,中國從來重合同、守信用,對出現的問題,應本著友好的態度協商解決,中方可以承擔對方已進行工作部分的合理損失。經此鄭重聲明,在國際上引起的波瀾才逐步減弱。

8月,中方撤銷了與日本三菱重工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簽訂的總價約為3.28億美元的2050毫米熱軋連續帶鋼軋機合同,中方向日方償付已進行工作部分的損失費用4000萬美元。關於2030毫米冷軋連續帶鋼軋機合同,經過歷時6個月的對德交涉,最後中方接受了西馬克財團的“保留合同,設備交貨推遲3年,倉儲2年”的提議。但在經濟上由中方(按國際上常用公式計算)承擔推遲3年交貨期限內勞動工資指數和主要原材料上漲的部分價款(按物價指數計算,稱為滑動價,當時估算約4200萬美元,最終結算時,滑動價達6000萬美元)。其他尚有5個較小的成套設備引進合同,通過談判,均按撤銷合同處理,計有:二期原料處理合同、二期港口機械合同、二期氧氣站合同、二期高爐鼓風機合同、鋼卷小車合同。這幾個合同,扣除找回部分,中方約賠款508萬美元。二期工程合同由簽訂到撤銷或保留浮動,中方總共損失約1億美元。

三、續建

1981年7月,國務院領導聽取寶鋼工程指揮部關於停、緩建問題和1981年調整工作安排好執行情況彙報。併到寶鋼工地進行實地調查後,於8月1日在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韓光報告上批示:“寶鋼一期作為續建項目,不要再猶豫了,請計委早日定下來。”8月7日,國家計委、建委聯合通知:“寶鋼一期工程即日起改列為續建項目。”並提出按1985年左右簡單化的要求編制“六五”基建規劃。

1981年11月7—26日,國家建委在北京召開寶鋼工程建設第二次辦公會議,研究解決寶鋼一期工程由緩建改為續建後的有關問題。12月16日,以谷牧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第二次中、日政府成員會議,在東京簽訂了寶鋼一期工程資金合作的會談紀要,日方提供1800億日元貸款。

1982年5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在向國務院所作的《關於寶鋼當前建設中幾個問題的安排》的報告中,提出:“高爐點火時間定在1985年9月,由冶金部會同上海市及各有關部、委排出各項工作的具體進度表,並按此進度互相銜接,力求同步。”5月19日,國家計委發文傳達了國務院同意姚依林報告的意見,要求“請即執行”。7月24日,韓光在向國務院的報告中進一步明確:“關於建設總進度,寶鋼工程指揮部即按1985年9月高爐點火要求,排出各項工程的進度,並已與日方進行了一輪談判,8月中旬將同日方進一步協商確定。”此後,指揮部又根據施工進度和生產準備的實際情況,同新日鐵協商,將高爐點火日期從9月30日提前到9月15日。1983年2月25日—3月4日,冶金部在滬召開《寶鋼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論證會,認為:在一期基本建成的基礎上續建二期,在技術、經濟上是合理、可行的。3月26日,國務院批准寶鋼總廠第二期工程繼續建設。

1984年,是寶鋼一期工程進入決戰階段的關鍵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視察寶鋼,鄧小平與陪同的寶鋼領導交談時說:“我們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都學過來。”並欣然命筆,題寫:“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1985年9月15日,寶鋼一號高爐點火儀式隆重舉行,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1985年9月15日上午9時30分,寶鋼一號高爐舉行點火儀式,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出席儀式。10時25分,一號高爐開始進入試生產階段。9月16日,一號高爐出鐵;9月20日,鍊鋼廠煉出第一爐鋼水;9月21日,鍊鋼廠生產的第一批鋼錠,送往初軋廠後,2架1300毫米初軋機開軋試生產,順利軋成板坯。寶鋼一期工程實現了從原料到初軋按系列一週內一次試生產成功。經過一個多月的試生產,寶鋼一期工程已具備正式生產的條件。11月26日,寶鋼舉行一期工程正式投產儀式。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來賀電,賀電指出:“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這對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方志与上海改革开放40年」宝钢工程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

寶鋼一期工程建成後鳥瞰 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原載於《上海市志·工業分志·鋼鐵業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