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補貼就說「滴滴危險」了?扯!我倒覺得滴滴穩得很

從去年底開始,嘀嗒上線出租車、美團上線快車和出租車、前天連高德地圖都做了順風車,滴滴出行幾乎每條產品線都遭遇新的敵人,大家不約而同都用上“補貼”、“免傭”等當年雙向補貼的慣用手段,一時間“滴滴危險”的輿論甚囂塵上。

先合併快的、後合併Uber中國,從補貼大戰的坑裡爬出來的滴滴似乎又面臨同樣的輪迴。沒有忠誠度的用戶有如高樓沒有地基、沒有技術門檻的打車平臺有如城堡沒有護城河,數百億美元估值難道要變成泡沫?

在都教授看來,要求用戶對互聯網平臺忠誠是苛刻的,但滴滴用6年時間、數百億美元投入攢下來的基本盤依然是穩如山,起碼不是簡單粗暴的補貼就能撬動的。

光靠補貼就說“滴滴危險”了?扯!我倒覺得滴滴穩得很

滴滴全國400城24小時出行熱力變化圖曾經刷屏。

細節決定成敗坑只有趟過才知道深淺

都教授注意到一細節,美團打車不會完整顯示司機車牌號,中間數位以星號代替,這是為了司機隱私考慮,但這更關於用戶的安全。

光靠補貼就說“滴滴危險”了?扯!我倒覺得滴滴穩得很

美團打車頁面不完整顯示車牌號。

這個“坑”是滴滴一早就趟過的:我還記得幾年前剛跑線的時候,滴滴也是中間車牌號以星號代替,(比如說粵B***123)但一位深圳司機卻用另外一個類似車牌的“馬甲車”來接(粵A***123),釀成一次惡性事件卻不能及時追蹤到車輛。在那次事件後,滴滴立刻升級版本,在用戶端可以看到司機的完整車牌號以絕後患,並且每年投入數億不斷優化安全保障。

據上海國有媒體東方網調查發現,美團打車還能通過黑產產業鏈審核通過後修改“車牌號”。大部分司機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外地車不能申請網約車牌照的漏洞,但也保不齊有部分車主為了隱匿自己做犯法事情,這種隱患依然存在。美團目前回應稱“將加強平臺註冊信息審核”。

同樣的,滴滴“趟”過的坑還有被政府約談。這次美團打車上線才一天就被約談:“打車低至一分錢”的宣傳剛出街就被叫停,這違反了網約車新政對“低價惡性競爭”的要求;對出租車司機設置感謝費的加價功能也是出租車規定明令禁止的。這都是兩年前滴滴的劇情重演。

比如出租車,滴滴就曾對出租車給予用戶自主選擇的“2元感謝費”,這並不符合出租車滿足所有大眾出行(包括不擅於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的市場定位。後來滴滴取消了相關功能。

這些還都是公開報道上看到的“坑”都能再踩下去,更別說平臺運營的經驗,而現在最明顯的就是刷單,東方網的調查還指出美團刷單比例高達40%。

光靠補貼就說“滴滴危險”了?扯!我倒覺得滴滴穩得很

美團打車做了大量用戶補貼。

實際上在補貼大戰中刷單與反刷單是永遠存在的博弈,美團打過的“百團大戰”也是如此,但打車的刷單隱秘性更高。“打針”已經是最原始的辦法,還有許多細節(編注:“打針”是專業刷單的行話,指通過軟件虛擬定位將位子移到司機附近,再通過虛擬定位“跑”完行程結束訂單)。

舉個例子,當年首汽曾經有1折打車券,但不設置金額上限,有羊毛黨直接打了個超長途車輛,3000元路費消費者只花了300元,司機抽成了2500,跟乘客倆人平分還美滋滋賺1000元,後來首汽才改成“補貼上限不超過50元”;後來乘客實名制導致刷單更難,但百度地圖的首汽入口並不需要用戶實名,結果出現新的“羊毛”漏洞。

反觀美團,都教授在美團司機補貼名目中發現,除了傳統“衝單獎”、“全勤獎”看到一個“連擊獎”,司機在規定時間內連續接單獲得進一步獎勵,這是過去外賣市場沿襲過來而打車市場沒有過。但打車高峰期並不像外賣一樣集中地點(寫字樓或小區)、集中單量,這樣的獎勵只能鼓勵司機連續刷單,甚至也有媒體報道說司機為了“連擊”提前把用戶放下車——不知是否真的如此,但可以想見,著急著搶下一單的司機,很難保證他耐心服務好這一單。

大數據起碼要“大”滴滴已有規模效應

作為一個平臺型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規模”,淘寶同樣不掌控供應資源,但這麼多年沉澱下來,商戶與消費者都形成了“思維定式”:“只有這裡能買賣”。現在美團們瘋狂用補貼喜迎用戶,在單均價格上給予激勵。

但司機的總收入=單均價格×總單量。在滴滴6年形成的“思維定式”下,目前總單量是遠遠不能跟滴滴相比。美團、嘀嗒都通過“多一個選擇”的宣傳來激勵司機與乘客,但坦白講,現在許多白領有兩個智能手機,作為“多一個選擇”的備用機,你的打開時間能有多少?

更重要的是“大數據”,這也是幾乎所有互聯網平臺都會喊的新潮流。“這裡好不好打車”、“這裡好不好接單”,這種最直接的問題用技術的話來說就是“大數據”。美團在外賣有足夠的“大數據”支撐調度系統。但比起外賣,打車的起始點更加複雜,外賣的起始點只在“餐館”、“寫字樓”、“小區”,而打車一般都在“路邊”,指向性更加模糊,光乘客與司機的溝通就夠喝一壺了。

這需要大數據的引導。大部分打車平臺都是“網格化運營”,通過熱力圖等方式引導車主巡遊接單地點,這需要足夠大的訂單量支撐才能實現。滴滴現在還有“站點拼車”功能——除了引導司機,還進一步引導用戶形成雙向協調。

這是“面”上的,而針對“點”上的大數據則需要更細緻。比如都教授經常在某地打車,後來滴滴打車派車來接基本就定位在這個“點”,不需要再去重複溝通“我在路左邊”、“我在肯德基下面”這種讓人崩潰的對話。滴滴官方曾表示,基於AI技術推出的3000萬個小綠點(推薦上車點),2017年全年節省司乘通話超過21億次;在運力和需求進行預測和調度的能力上,截止2017年年底,對15分鐘後的出行需求預測準確率已超過85%。

光靠補貼就說“滴滴危險”了?扯!我倒覺得滴滴穩得很

滴滴曾披露的15座主要城市的“星雲圖”。

諸如此類,曾經很遙遠的“大數據”已經開始在消費終端顯現價值,而基於“大”的“數據”給滴滴運營帶來的效率提升是不可比擬了。經歷過與快的、Uber補貼大戰考驗的滴滴大數據系統,比美團打車的效率更高,每天都海量的大數據去讓系統深度學習。這絕不是一日之功,美團可以在外賣系統上做到與餓了麼平分天下,不過為兩個輪子服務的外賣系統和為四個輪子服務的打車系統有很大不同。

在此之前,美團打車的擴張不會很快,因為這才是競爭的核心點。如果美團打車無法突破的話,那麼投入再多的補貼也只能在燒錢點菸——過把癮。如同德軍的坦克,可能剛開始推進比較容易,但是後來的每一步都異常艱難,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就讓其耗時半年之久。

從這個角度說,美團要達到滴滴的規模,需要付出比滴滴過去六年更大體量的補貼金額,且不說政府是否禁止,就說資本方也很難同意吧!

關於我們

誰是獨角獸(微信號:CLUBillion),關注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中國公司,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變革。

邀請您在微信公眾平臺與我們社交互動,參與最新話題:全球科技傳媒和通信行業的投資併購環境交易數量在過去五年間逐步增長,如何成為投資人眼中的獨角獸?微信互動群入群方式請進入公眾號回覆【獨角獸】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