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

我國互聯網從無到有,進而成為全球用戶群最大的互聯網國家,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這在全世界都是令人稱奇的成就。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又贏得了移動互聯網用戶數世界第一的美譽。但如何使這些硬件資源及其累積下來的大數據得到充分利用,就成為擺著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戰略發展模式,將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深度開發連接起來,“分享經濟”也隨之問世。什麼是“互聯網+”和“分享經濟”?我更樂於從汽車行業,尤其是家庭轎車的發展作分析。如何將閒置的汽車資源調動起來,我個人的理解就要靠“互聯網+”這個模式。

對於擁有汽車者,尤其是花數十萬元購買汽車的用戶,如果其利用率不高,那就是浪費,不僅僅是社會資源上的,更是用戶個人的浪費。如何將這部分“閒置”的資源利用起來,現在可以從分享經濟的角度入手。分享的英文是share,也就是人人有份的意思。“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家互助互利,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可是光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還不夠,因為那只是分享經濟的前一個詞“分享”,如何讓分享成為“經濟”,就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具體的模式。移動互聯、智能手機、大數據等,如果僅僅停留在沒有開發的階段就會成為“存量”,或者說無法將數個產業集群連接起來,提升一個行業到更高一個層次。有了“互聯網+”這一具體可行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就會過渡到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企業運營模式就會產生質的改變。第一,它打破了“駱駝祥子式”的壟斷;第二,它使得一些閒置的資源利用起來;第三,它可以為客戶量身定製服務。而滴滴打車就是這種“分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它以分享經濟的模式,開發私家車的閒置資源,解決中國百姓多年來出行難的痛點,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城市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滴滴出行的融資已經基本到位,如何強化對公司的運營和管理則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何確保乘客人身安全?如何通過智能雲引擎進行調度匹配?如何把握提高專車司機的素質?如何優化規則,通過信用、評價正向激勵?這些問題在《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這本書裡都有詳細的解答,滴滴也都做了創新性的架構安排。如何把這些操作落到實處,把這種“分享”做得長久,不僅要心裡懂,更需要去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