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滴滴?

網約車又一輪大戰開始,昔日網約車霸主滴滴,危險了?

近日,中國網約車市場又開始了新一輪大戰!

首先,美團正式宣佈進入網約車領域,在經過2017年南京等城市的試點後,美團決定開始多個城市的擴張計劃,並計劃先後上海、上海、成都、杭州等7座城市上線打車業務。

接著,又一企業宣佈進入順風車領域,3月27日,高德地圖宣佈,正式進軍順風車領域。其自營的順風車業務先是“進攻”在成都、武漢兩地上線。

一時間,媒體的充滿了各種滴滴危險的文章。

如:《滴滴為什麼在上海“輸”得這麼慘》

《滴滴危險了》

《滴滴慌了》

《滴滴徹底慌了》

……

似乎,一夜之間滴滴就將陷入困境,滴滴的日子將被終結了!

那麼,事實是否果真如此?滴滴,會被輕易打敗嗎?

滴滴,作為中國目前網約車霸主,會輕易被打敗嗎?會讓人們在網約車和滴滴說再見嗎?

再見,滴滴?

人們常犯的兩個認識誤區

競爭背後是博弈,博弈結果的決定,由雙方實力所決定。

昔日霸主是否被擊敗,主要看兩方的實力:一方是進攻、挑戰者的實力,另一方是原有霸主的實力。

在面對一些行業衝擊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兩個認識誤區:一是把新進入者想象的非常厲害,另一個是把原有的企業想的太弱,而並沒有認真分析兩者的實力對比,究竟如何?

事實上,很多時候並沒有人們表面想的那麼簡單。

誤區一:把美團等“新挑戰者”想的太厲害!

實際上,它們改變不了成本結構、改變不了行業現狀

很多人把美團、高德等挑戰者想的太厲害,把它們想成了滴滴的終結者。

成為終結者的前提,它們在原有結構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改變了規則,很顯然美團、高德做不到。

新挑戰者改變不了出租車成本結構,改變不了現狀

目前,眾多《滴滴危險了》《滴滴慌了》等文章,判斷所陷入的一個誤區,似乎新挑戰者可以改變行業現狀,改變目前乘客打車費、網約車司機收入狀況。

但是,滴滴、高德等都做不到這一點。

1. 出租車不是暴利行業、沒有價格戰空間

長期價格戰,都不會活得很好,也無法持續

在上一輪網約車大戰,昔日滴滴、快的、優步中國等網約車大戰時,都盲目的認為傳統出租車企業收取份錢,似乎是暴利。

但是,上一輪價格戰最終卻時間一長打不下去了,以幾大巨頭合併、取消補貼而結束。

因為,它們都忽略了出租車公司所需承擔的隱形成本——車輛購買費用、三險一金、人員管理成本、稅金等,這些使得出租車公司淨利潤空間沒那麼大,也沒有突破大多數傳統產業10%的淨利潤率天花板,沒有那麼大的價格戰空間,也沒當初設想的那麼美好。

結果,當很多網約車司機自己購買車輛,按照網約車車輛要求、報廢年限等要求,以及自己承擔三險一金後,發現收入沒有那麼高,而且壓力很大。

於是,在網約車大戰結束後,又重複了以前的情況:

一方面,管理平臺扣點不低,為了更好的管理、服務,平臺公司要承擔監管責任(最初發生多起學生乘坐網約車出事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而承擔安全監管責任,就意味著增加人手、增加員工,增加管理成本、服務成本等運營成本,這些都是需要費用的,還有其它開支,於是,網約車加大了扣點,滴滴的扣點是20%。

另一方面,網約車司機沒有比出租車司機高多少。在當初網約車大戰、取消補貼之後,網約車司機的收入並沒有比出租車司機高多少——20%扣點、車輛成本、三險一金等下來,網約車司機收入沒有那麼高,於是,在一些地區出現了“離職出租車司機、去開網約車後又迴流出租車公司的現象”。

某種程度上,網約車公司和網約車司機的關係,與以往出租車公司於出租車區別不大。

雖然無論消費者、還是網約車司機,對網約車平臺滴滴從當初的理想化追捧到吐槽。

這次似乎美團能改變狀況,但最終還是會重複重複以前的狀況,當這次補貼大戰結束後,又會對美團吐槽,畢竟行業成本結構、利潤空間在這裡。

2. 網約車並沒有大幅提高出租車效率

——畢竟出租車行業是人工效率、不是機器代人

目前,網約車並沒有大幅提高出租車效率,讓司機收入提高。

畢竟,出租車行業是一個人工行業,固定時長效率的重勞動力模式,要想效率大幅提高,只有兩種情況——要麼車開的更快(這是不能被允許的),要麼非機器代人,如:機器流水線取代人工帶來了效率的大幅提升。

很顯然,今天還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對於出租車行業而言,網約車無論價格空間、還是出租車行業效率,都沒有大幅提升。

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是線上、線下兩種形式,本質上,和零售的線上電商、線下零售類似。

網約車的出現,是傳統出租車的一種形式補充,屬於線上叫車(出租車)模式,滿足了一部分群體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工具線上叫出租車的需求。

而傳統出租車(巡遊出租車)是線下招手叫車(出租車)模式。

網約車和傳統巡遊出租車,它們是出租車的線上、線下兩種不同交易形式,如同零售的線上零售、線上零售一樣,兩種零售交易模式,但並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一樣。

因此,僅僅是網約車的出現,並沒有改變出租車的本質,更沒有改變出租車行業的成本結構。

所以,當上一輪網約車大戰後,打車費、收入都沒有大改變,一切都回歸了從前。

在上一輪網約車大戰的激烈時刻,2013—2016長達4年時間裡,一度價格特惠不斷。

但是,當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佈收購優步中國,當價格戰結束之後,它並沒有帶來更低的打車費,而網約車的司機並沒有比傳統出租車高。

這次網約車大戰將又是一次重複,仍是促銷價格戰,最終價格體系還會回到以前?這次網約車大戰,將是此前網約車大戰的又一次重複!

這將是又一次的價格促銷大戰,一次通過燒錢爭奪市場——通過短期特惠策略,吸引參與者加入,擴大市場份額,擴大自己的規模。

但是,在達到目的之後,特惠也必然會將取消,價格回調,甚至不排除上漲的可能。

畢竟,持續燒錢價格戰不可持續,如同當年滴滴、快的、優步中國的燒錢大戰最終不得不結束一樣。

要知道,即使在大幅減少補貼、甚至是取消補貼,提成提高、打車費用漲高的情況下,滴滴2017年仍虧損了3—4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

所以,不要把網約車想的太理想,更不要把挑戰者想的多完美!

誤區二、把“昔日霸主”滴滴想的非常弱!

對於此輪網約車大戰,很多人認為滴滴似乎非常弱、不堪一擊,特別是長期的吐槽之後,一些人甚至認為滴滴這次肯定完蛋了,更有媒體刊發《卸載滴滴》的文章。

這也是脫離實際的看法,不要把滴滴想的不堪一擊,很脆弱的就被打敗!

畢竟滴滴也是上一輪網約車大戰中激烈廝殺下來、成為最後贏家的企業。

1. 滴滴的戰鬥力很強

——一個具備狼性作戰風格的企業,不是菜鳥型對手

在網約車市場裡,滴滴能夠擊敗眾多對手,已經證明了其彪悍的戰鬥力。

上一輪網約車大戰,2012—2016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曾有眾多企業加入這一競爭中。僅2013年就先後出現過30多家網約車公司。2014—2015年,還有新的網約車公司出現。

在這些眾多競爭對手,其中還有阿里投資的快的、美國uber投資的優步中國兩大強敵,滴滴能勝出、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滴滴的戰鬥力不容小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的創始人程維來自於阿里的地推團隊,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地推鐵軍”,美團網、趕集網、去哪兒網、大眾點評網、瓜子二手車網站的COO(首席運營官)都來自這支團隊,以作戰風格彪悍、戰鬥力強著稱。

所以,滴滴的團隊還是具有非常強戰鬥力,不容小覷。

2. 消費者習慣已經養成

——改變習慣很難

在上一輪長達5年的群雄競爭之後,三大巨頭競爭時,把眾多中小競爭對手都燒了出去,而隨著三大巨頭的合併,網約車大部分用戶都歸了滴滴一家。

經過2013年大戰之後,長達5年時間培養了一批網約車用戶,也培養了一批滴滴用戶,並形成了消費習慣。

在商戰中,改變消費者習慣很難!畢竟先進入的品牌,有先入為主的優勢。

當然,對於美團而言,並非沒有辦法,它可以學習滴滴早些年的事情——燒錢、燒更多的錢。這就涉及到下面第三個問題——資金比拼問題。

3. 滴滴資金實力不容小覷

——融資能力很強,上一輪網約車大戰勝出關鍵要素之一

對於網約車大戰而言,一方面是企業戰鬥力的競爭、運營能力的競爭,另一方面是資金的競爭。網約車的補貼大戰本質就是燒錢大戰,比拼資金實力。

在上一輪的網約車大戰中,滴滴能夠笑到最後,與其調動資金的能力密切相關,特別是隨著投行出身的柳青加入,讓滴滴與資本對話的能力極大提高。

這也是滴滴在與快的、優步中國的資金大戰中,能夠勝出的關鍵要素之一。

再見,滴滴?

美團與滴滴相比,還是有一定競爭力。但是,美團還是部分市場切割者,不是替代者

相對高德地圖,美團與滴滴相比,還是具備一定競爭實力。

一方面,在運營的作戰力上,美團與滴滴有一定相似性

美團的曾經地推操盤手幹嘉偉,來自阿里,他和程維一樣,都帶有阿里地推鐵軍風格,幹嘉偉為美團成功打造了一支有戰鬥力的地推團隊,成為美團在團購、酒店、外賣等多個領域成功佔據一定份額的重要因素。

對於網約車這種需要地推力量的行業而言,美團所沉澱的運營戰鬥力,與滴滴競爭,有一定的競爭實力。

另一方面,在資金實力上,美團也具備一定競爭力

作為目前國內的獨角獸之一,美團也擁有豐富的融資渠道、資源,也有不錯的估值,這也使得它具備一定的資金競爭力。

再見,滴滴?

不過,由於美團並沒有改變行業的成本結構、也沒有革命性的提高效率,本質上打的只是一場促銷價格戰,而滴滴這個經過廝殺的巨頭無論運營實力、資本實力,還是用戶積累上都有一定優勢。

因此,美團還是一部分市場的切割者,而不是替代者、顛覆者。

至於份額切割多少,就看雙方狼性作戰力的比拼、資本實力的比拼。

新一輪網約車大戰,“滴滴再見”不可能發生,最終,只能切割部分市場

競爭格局變化,取決於競爭對手的實力PK。

通過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新挑戰者實力、模式而言達不到革命性,還是傳統的價格戰打法;美團、高德地圖等,在成本結構、效率上也無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同時,昔日霸主滴滴的實力也不是那麼菜,而是不容小覷!

而且,對於此次網約車大戰而言,它和上一輪網約車大戰相比,在要素比拼上沒有什麼區別——拼價格、運營實力、資金實力,最終所呈現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太大——網約車公司商業模式、網約車司機的收入,在補貼結束後,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所以,沒必要對滴滴唱衰,《滴滴危險了》《滴滴慌了》《滴滴徹底慌了》等更談不上。

最終,它只是一次市場切割戰,新進入的挑戰者切割部分市場,對大格局改變不大。最終的市場狀況,行業狀況,都不會有大的、革命性的改變。

因此,它對網約車格局,以及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市場格局變化不會是顛覆性的。

再見,滴滴?

最大改變,推遲滴滴盈利時間,拉高美團上市估值

這場新一輪網約車大戰,最大的改變是推遲滴滴盈利的時間,拉高了美團上市的估值。

近日媒體報道,滴滴出行2017年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預計2018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

此時,美團重新掀起的價格戰,滴滴必須應戰,無疑打亂滴滴盈利的時間計劃,推遲盈利的時間。

同時,媒體曾報道美團準備今年IPO上市,而網約車業務的增加,無疑擴大了增值空間,拉高了它的上市估值、市值。

很多商業解析,不是表面現象那麼簡單,而是看它深層的規律。

對待此輪網約車大戰,同樣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