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現在還有洪澇嗎?爲什麼這幾年很少聽到黃河洪澇的新聞?

Kimi-Dan


確實,在史書的記載中,黃河經常會發生水災。像老祖宗大禹,他治水,治的就是黃河的水患嘛。還有黃泛區,那基本都是苦哈哈區,有個說法,黃河百害,唯富一省,就是寧夏受了黃河的好處最多,而別的省,受著黃河好處的同時,還受著黃河的壞處。

像奪淮入海,黃河水中的黃沙把一大片耕地都毀了。

但是,我們也發現,現在黃河的水災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多,一是氣侯原因。最近一百年,黃河流域的降雨變少了。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黃河的各大支流基本處在一個持續的少降雨的週期。支流沒水,黃河干流當然也沒有水。自然也形不了洪水。

另外,對黃河水的利用現在一是更高效,二是更多了。

現在有很多的黃灌區,建國以前,黃河只需要給一千萬畝地提供灌溉。現在開發後,需要提供上億畝地的用水,大家都在抽母親河水,母親河想發點脾氣,都沒有力氣。

第三個,就是水利設施的建設,這些水利設施對水流的調控還是有效的,加上黃河流量不多,所以基本都在控制範圍之內,自然就沒有洪水了。

其實,黃河流域最操心的不是洪水,而是沒水。黃河經常斷流。黃河最近據統計的第一次斷流出現在1972年,以後平均每四年斷三次流,這個現象在九十年代最突出,後面因為小浪底樞紐工程的調控,斷流的現象是沒有了。但這是人為干涉,說明,黃河的流量大大減少了。

而另一邊,長江流域進入了一個豐水期,所以經常看到相關流域發大水的事情。


腦洞歷史觀


中國古代有“有河患,無江患”的說法,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應該是“有江患,無河患”,黃河不僅沒有水患,還經常面臨著斷流的危險,長江倒是經常有水患。

中國古代的水利學,其實就是由於治理黃河而產生的,明清時期有一個總督,是專門管理黃河的,叫做河道總督,但沒有一個長江總督,說明治河工程比治江工程重要,也說明中國古代的水災主要是因為黃河的泛濫而導致的。當然,河道總督有時候也兼管京杭大運河、淮河及永定河的堤防、疏浚等工作。總體來講,治理華北平原的河流要更重要一些。

黃河的水有多大?《莊子》一書中的《秋水》篇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6—9月是中國北方的雨季,黃河洪水氾濫一般是在這個時間段,這個季節的降水多為暴雨的形式,往往在幾天之內就把一年以內一半以上的雨全部下完了,頃刻之間,“百川灌河”。現在的8月、9月,一般是中國古代立秋節氣的前後,所以莊子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現在的黃河,有時候也有洪峰,但根據河南陝縣的觀測數據,黃河多年平均洪峰量每秒不超過1546立方米。1546立方米是什麼概念?可能我們沒有直觀的感覺。對比歷史上的洪峰,你就知道這個水量有多小了。

我們先來看看河南花園口的數據,1761年,河南花園口曾出現每秒3.2萬立方米的大洪水,1958年花園口的洪峰變成了每秒2.23萬立方米,1982年則變成了每秒1.53萬立方米。洪水越來越小。

再看河南三門峽的數據,1843年河南三門峽出現每秒3.6萬立方米的特大洪水,1933年三門峽的洪水量則是每秒2.2萬立方米。

在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時間裡,黃河下游決口1500多次,這個數據不得了,幾乎是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次水災。

黃河氾濫主要是自然原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攜帶大量的泥沙進入華北平原,戰國晚期黃河就有“濁河”的說法,東漢時期,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的說法。

戰國時期,黃河主要在河北平原中部這個範圍內改道,在這個地區來回擺動,但在當時沒有關係,因為河北中部一帶有一個非常寬闊的無人區,這個地方還處於原生態的狀態。

但是到了戰國晚期,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需要開墾土地,於是就開始在黃河下游地區大規模的築堤,黃河河水逐漸的被控制在堤防以內,因為黃河的泥沙含量大,人工築堤以後,黃河下游的河床就逐漸抬升,最終變成了“懸河”、“地上河”。

秦漢以來,黃河水災主要是因為暴雨季節,黃河水量猛增,黃河大堤決口所致。一直到晚清時期,黃河還經常因為洪水而決口。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黃河進行了全面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黃河流域基本沒有發生大的水災。

然而,從1972年開始,黃河出現了更可怕的現象,那就是斷流。1972年至1979年,斷流6次,每次斷流的平均時間是7天;1980年至1989年,斷流7次,平均每次斷流7.4天;1990年至1995年,斷流8次,平均斷流53天;1996年,斷流達到136天;1997年,斷流達到226天。

(都說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斷流時的黃河,跳吧!真的洗不清了,因為沒水。)

有人說,黃河現在好了,沒有洪水了,沒有洪水,不是更好嗎?

正常的河流,應該有洪水,有洪水是正常的,有洪水並不一定會引起水患。特別是像黃河這樣的河流,處於季風氣候區,在雨季,如果沒有洪水,是不正常的。

黃河出現洪水,有自然原因,但黃河出現斷流,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黃河上游由於經濟的發展,工業和農業用水量大增,大量的河水被抽走,中上游抽走了大量的河水,那麼下游自然而然就沒水了,於是就出現了斷流。

當然全球氣候變暖也是黃河出現斷流的原因之一,氣候變暖,使得華北平原部分地區的氣溫升高,海洋與內陸的溫差減小了,溫差減小以後,季風就減弱了,季風一減弱,華北平原更北、更西的地區,降水量就少了。

(黃土高原景觀)

此外,黃河中上游的植被還遭到了破壞,涵養水源的能力大為降低,地面變得更加乾燥,地表乾燥以後,地表徑流的水量就會被人類抽取,用來灌溉土地,黃河的水量就進一步的減少了。

所幸的是,1998年我國政府就開始重視黃河斷流的問題,通過綜合整治,成效顯著,2000年至今,黃河沒有發生斷流。

中國歷史,對於黃河來講,有兩個分界點,戰國中期是第一個分界點,戰國中期以前,黃河有洪水,但沒有水患,戰國中期以後,黃河開始有水患。1972年是第二個分界點,1972年以前,擔心黃河有水患,1972年以後,擔心黃河會斷流。希望,黃河的歷史會有第三個分界點,第三個分界點以後,黃河會變成正常的河流,每年有洪水,但不會有水患,更不會出現斷流。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各地都有自己本地區的母親河,但就全國而言,有“母親河”之稱的就兩條河流,一個是長江,一個黃河。保護長江和黃河,就是保護中國的母親河。




花田裡的屎殼郎


幾乎沒有了;自然原因;黃河源區氣候變暖,水汽蒸發量變大,來水量呈遞減趨勢。人為因素;1.、人類生產生活對黃河水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分流量加大,若不控制,將導致下游斷流(上世紀後30年,黃河斷流24次),現在靠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工程科學調節水量。2、為保障黃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黃河堤壩越壘越高,形成天河,黃河水只出不進,沒有支流補充。3.、黃河已多處被築壩截流,用於發電和調控流量,可有效削平洪峰防洪。由於上述原因,黃河很難再發生洪澇災害。現在對黃河最擔心的,我認為不是來水量增加的防洪壓力,而是來水量減少,對黃河流域潛在的乾旱荒漠化威脅。


諶人


我是中衛人,北靠黃河南靠祁連山餘脈。黃河現在沒有洪澇和天氣不降雨有很大關係。離我家不遠有一條山水溝,90年代以前每年有幾次大洪水流過,90年代以後很少有洪水。

80年代以前,生產隊在祁連山餘脈的山坡上開荒種糜子,那時雨水特別多,一下就幾天。經常能看到山溝裡一洩而過的大洪水。糜子年年豐收,山上的植被很好。現在雨水少了,山上的植被也被人為的破壞了,很少見洪水。

那時只要發洪水,黃河水特別渾濁,黃河鯰魚就會浮在岸邊,拿上棍子一打一個準。

現在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大漠甘露2


因為長年和黃委會打交道,從黃委專家經常的會議和討論得知,黃河流域的降水量,和古代時區別不大,那為什麼近幾十年,沒有水患呢?主要有二方面:

一,黃河流域城市人口、工農業用水增加,當然就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古時全國人口不過億,清代才開始增加,到了建國後,人口更是激增。工業的興建,也是建國以後,農業拓荒改造良田,每年用水量是古時的幾十倍。

二,黃河在建國後的治理。在黃河水道以及主要支流,建設了多個水電站,可以有效調節水量,更合理分配水資源,使下游斷水減少。主要是中下游的三門峽、小浪底的調水調沙,對下游治理非常顯著。

雖然近年來黃河比較平穩,但萬不可大意,畢竟黃河中下游是地上懸河,如下游遊量超過6000立方,黃委的人都如臨大敵,如超過8000立方,堤壩水灘塗和村莊就會淹沒,如超過20000立方,中下游就有決堤的危險。我記得在80-90年代,位於濮陽渠村的洩洪大閘兩次差點開啟,兩三個縣市農村的淹沒區,都清空了,萬幸的是流量沒有再增加,下游群眾躲過一場水患的大劫。


皓月蓮花


黃河沒有水患多年,最根本的原因是黃河流域降水量沒有保證,為啥?這得從長江流域的森林覆蓋率說起。唐朝,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百分之七十多,建國初期,這個數據是百分之十七,現在,百分之七不到。森林是啥?水庫!長江流域的森林發揮巨量水庫的作用,將長江流域的水儲存起來,在森林的蒸騰作用下,水蒸氣上升,並隨著東南季風吹到黃河流域的中上游,在那裡遇到冷空氣形成降水,說白了,黃河的水是長江的水在森林的搬運下形成的,由於長江流域的濫砍濫伐,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功能減退,長江地表徑流加大,造成長江流域經常發大水,而黃河流域沒有水。近幾年,三峽工程起到了調節長江中上游水量的作用,長江水患減緩,但是並沒有提高長江流域的蒸騰水量,水庫蒸騰作用與水庫的蒸騰作用弱的太多,所以黃河流域還是沒有水。下一步,即便是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17%以上,黃河也不會發大水,因為長江上游蓄水導致中下游森林,水庫無水可蓄,減弱了中下游森林的蒸騰作用,所以黃河還是缺水!即便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超過25%,黃河也未必會發大水。順便說一下塔里木河,塔里木河的水,是黃河流域森林蒸騰運輸的,所以,塔里木河,永遠不會達到唐朝時的水平了!!!還有人說引藏水入疆,開玩笑,那水量是保證不了的,東南季風,把大量的水只能送到長江中下游,青藏高原,恐怕借的是印度洋的光,隔著喜馬拉雅山脈,沒有多少水形成地表徑流。綜合起來看,最佳辦法就是提高長江全流域森林覆蓋率到20%以上,降低三峽工程蓄水水平,確保長江全流域水量均衡,剩下的,交給大自然力量去處理好了!


一點不差


不想回答黃河洪澇減少的問題。想說有關黃河水的河題。

一,西北黃土高原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讓黃河水變清。

二,變清的黃河水,在水流的長年沖刷下,河床下切,改變目前懸河狀態。

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要加大流量,將漢水引到渭水和黃河,增加黃河水流量,以解決北方人們生產生活需要。

四,引黃入淮出海。讓渤海不再淤積,到黃海淤積去。


老孫143594597


因為長年和黃委會打交道,從黃委專家經常的會議和討論得知,黃河流域的降水量,和古代時區別不大,那為什麼近幾十年,沒有水患呢?主要有二方面:

一,黃河流域城市人口、工農業用水增加,當然就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古時全國人口不過億,清代才開始增加,到了建國後,人口更是激增。工業的興建,也是建國以後,農業拓荒改造良田,每年用水量是古時的幾十倍。

二,黃河在建國後的治理。在黃河水道以及主要支流,建設了多個水電站,可以有效調節水量,更合理分配水資源,使下游斷水減少。主要是中下游的三門峽、小浪底的調水調沙,對下游治理非常顯著。

雖然近年來黃河比較平穩,但萬不可大意,畢竟黃河中下游是地上懸河,如下游遊量超過6000立方,黃委的人都如臨大敵,如超過8000立方,堤壩水灘塗和村莊就會淹沒,如超過20000立方,中下游就有決堤的危險。我記得在80-90年代,位於濮陽渠村的洩洪大閘兩次差點開啟,兩三個縣市農村的淹沒區,都清空了,萬幸的是流量沒有再增加,下游群眾躲過一場水患的大劫。

有的人說黃河洪澇災害幾年一次,這個倒不一定,畢竟人算不如天算嘛。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夏季風不穩定造成的,夏季風較強的年份這個風就會迅速推向我國北方地區,而後就會造成南旱北澇,反之則反。另外,夏季風早到遲退會造成澇災,反之則反。從歷史進程來看,其中也摻雜著一些認為的因素,再此我們就不多說了。

近幾年來關於黃河洪澇災害的新聞越來越少的原因大概是下面這幾個原因:

1、黃河出現洪水,自然原因是最主要的,但黃河斷流,主要還是人為造成的,在黃河的上游,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工業、農業等等用水量太大,導致下游出現了斷流,這樣自然就不可能再出現洪澇災害了,有利有弊,十分矛盾。

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黃河出現斷流現象。華北平原地區氣溫飆升,海洋和內陸溫差縮小,導致季風減弱,這樣降水(雨)量也就隨之減少了,降雨量變少之後就不會再出現洪澇災害了。

3、黃河上游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大降低,地表會變得十分乾燥,很多地方到處挖坑尋地下水源,大量抽取地下水源作為日常用水,這樣黃河水再多也不夠用啊,除了空氣之外,可能就沒有什麼東西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了。

4、看不到新聞說明什麼?或許洪澇災害依然存在,只是新聞消息被封鎖,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但是要知道這是在中國,新聞這種東西,這句話必須要改成“壞事不出門,好事傳千里”,可能這個答案過於主觀了,抱歉。

不管怎麼樣吧,我國從九八年已經開始十分重視黃河斷流的問題了,除了這些問題,還存在著嚴重的汙染問題,我昨天剛剛寫了一篇人稱“黃河水鬼”的撈屍人,每天以撈屍為生,可想而知,當“撈屍”都能成為一種職業的時候,黃河的問題是有多大?當然這有一大部分是社會問題,對中國而言,長江和黃河是最大的兩條“母親河”,送大家個字好了:“保護母親,人人有責!”


驛動的心137790772


很少,基本上沒有聽到這方面轟動全國的新聞。我是湖北宜昌人,雖說這輩子從黃河走了幾趟,去的時侯很興奮,想開開眼看黃河的地形地貌,坐火車幾乎都是晚上不見此君真面目,轉來時可能精神不爽,疲備或歸心似箭朦朦朧朧一晃而過或根本沒有去觀黃河兩岸的風景。通過資料惡補,才知道黃河的地勢地貌及沿岸各省歷年來訊期發生洪澇災害的緣由。

黃河流徑黃土高原,由於沒有植被根系固定沙土,汛期時河水席捲大量泥沙奔騰而流,泥沙墊底,河水放緩,久而久之,河床凸高於兩岸的地平面,呈現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險情的狀況。那就更莫提大洪水更大險情的概況了。

黃河治水幾十年,最近十幾年的治理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黃河泛亂的根源。一,黃河沿岸各省大力推行退耕還草,退耕還林,治沙培土,從根本上減少改變了訊期泥沙裡挾入河的窘迫,治理改善了兩岸生態環境。二,黃河小浪底等一大批水利基本建設,徹底改觀馴服了這匹黃龍。黃河小浪底工程,堪稱黃河的三峽工程攔水,調水,調沙重新書寫了黃河的歷史。黃河調水調沙工程發揮了重大作用。據黃河水利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2年始,黃河小浪底水庫己連續實施13次訊前調水調沙,經過10年的‘’沖澡‘’‘’淨身‘’黃河累計入海總沙量達7.62噸,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沖刷降低2.03米,主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訊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復到2011年的4100立方米每秒,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經的黃河象一匹羈傲不馴的野馬,肆意踐踏的歷史,一去不回返,今不可同日而語。再次洶湧而來的不是洪水,而是治理後黃河沿岸各省發展經濟的熱潮和各類機器的巨大轟鳴聲。

誠然,黃河的治理不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而是在不但改變中探索前進。隨時準備著大自然的出題趕考,保障沿河兩岸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斷山口20863


本來不想回答,結果手還是癢了,個人觀點,不喜拍磚!

從這個命題說說,我覺得小編的命題就不對,黃河還洪澇嗎?這幾年很少聽說洪澇了?我是土生土長的西北人,從小和黃河水長大,27年裡,我基本很少有聽說過黃河有洪澇災害,至少我待得這個地方沒有,也可能我年齡小,沒有經歷過原來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時候。


我的印象中,會造成黃河洪澇災害的原因有二!

一凌汛!整個黃河段有兩處,都是低緯度向高緯度流經所產生的,因為氣溫的原因,高緯度地區比低緯度地區先結冰,所以導致河道淤塞,河流流水氾濫!集中在寧夏段和山東段。但是在每年冬季,寧夏都有專門的作業人員炸冰確保河流通常,所以凌汛所造成的危害大大降低了。

二地上河!黃河流經的地區處於乾旱和半乾旱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導致含有大量泥沙,又流經黃土高原,在小浪底水利樞紐過後,由於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加速了泥沙的沉積,造成河床不斷提高高出地表幾米甚至幾十米。試想這樣的河流一旦決堤是什麼樣的感覺?1938年,人為的決堤,給我國先民帶來了多少損失,如果不知道的同學自行搜索。小浪底的建立有效的緩解了地上河形成速度,和中下游的水患發生幾率。

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水利工程,在沿黃庫區加大改造力度,涵養水源,包括防護林的建設都是利國利民的工程,正是因為有國家這個強大的後盾,我們才能更好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良性循環!

ps_插圖中的河流就是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