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古代的画却无法知道古人长什么样?为什么?

飞龙在天9783


缺乏细节。

画虽然是艺术,不讲究真实再现,但当你试图从画里面提炼出古人长什么样的信息时,画其实和视频、照片的作用一样。视频和照片我们都知道原始素材的分辨率越高,后期处理起来的空间就越大。同样道理,画能提供的原始信息越丰富,从中还原出来的场景就越逼真。

人的大脑其实也是个还原装置,把画提供的光学信息,在脑海里重建场景。

但由于古代中国人物画大多细节缺乏,因而也就难以重建太逼真的场景。

这点欧洲人好一些,不论是希腊罗马的雕像,还是中世界后期意大利的雕像和绘画,都比较追求逼真。可以贴几个看看就知道了。下面的是相当于中国明清之际的意大利的雕塑家贝尼尼的雕塑,可以仔细看看其细节多么讲究。面对这样的作品你就很容易在头脑里重建当时的场景。

下面这幅画也是同时期的,这样的画,就比较容易重建当时场景。而我国古代那种缺乏细节的肖像画,就很难


寻常味


我先发两张对比图,可见显著差异:

不难看出,相较于类如小儿涂鸦的“地主庄园图”,战国时的“龙凤仕女图”反而更易令人接受,且和西方这幅“欧罗巴与公牛”的面部构图有相似之处。


因此第一个原因就是,纸的出现,让国画的发展与之前的绘画方式出现了不同。而第二个原因,我希望先讲一个小故事。

齐王起九重之台,募国中能画者赐之钱。有敬君居常饥寒,其妻妙色,敬君工画台,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忆其妻像,向之而笑。傍人见以白王。王召问之,对曰:“有妻如此,去家日久,心常念之,窃画其像,以慰离心,不悟上闻。”王即设酒,与敬君相乐。谓敬君曰:“国中献女无好者,以钱百万谓妻,可乎?不者,杀汝。”敬君慞惶听许。(见《说苑·佚文·敬君》)

这个故事挺能说明问题的。比如“画九重台所需要的是真实,但齐王怀疑敬君画的女子之美是不存在的”。于是齐王就反将敬君一局,出现了个二选一的死局,即:

  • 敬君妻子若真如画像之美,便可用百万钱而获知,继而认可九重台画的逼真。

  • 但如果没这么美,那九重台就是画的不好,这就是欺上,也一样可以杀敬君。


在《说苑》、《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提到敬君妻子时,多有“其妻妙色、妻端正”等语。这就意味着敬君的画有两个可能:一是讲述者真的看到并认可敬君老婆很好看,继而我们可以认为敬君画的也很像;二是这件事只是描述过程,事后无所知,这个……就怎么都是个死字了。


因此需要考虑把人画写实后带来的现实问题。但这只是个小问题,继续往后看,不难发现相较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中国绘画在场景的表现中,虽然相对人物神态上还再追求逼真,但已经出现了改形肖而重神似的理念。比如下图:


而在这一时期,油画技法逐渐出现。在现有的考证中发现,其来源于公元5-10世纪之间,阿富汗的佛教壁画。其绘制者可能是亚洲人,比如伊朗、阿富汗、印度或中国的画家。可是直到14世纪初期,比如乔托(Giotto,1267-1337),对比其作品,可见中国画仍然神形具备,但相对对细节的把握上,有所减少,如图:

因为这种缘故。像提问中出现的《宋徽宗听琴图》才出现了举止动作上的重视,这是一个大局观念(所涉及的问题也并不简单)。绘画有两个问题,一是透视,二是写实。前者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曾有“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为涧,物景皆倒。”的记述,而后者在《欧阳修集》中也有说过:“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谓画以形似为难。


可以看出,在宋代,对于绘画的理念中,神似形肖之争已见严重分歧。先不管他,看看此后西方的绘画作品是怎样的:

可以看出来“真实”的切实存在,即便圣徒的眼部让人感觉有些问题,但画中的书信、细节如窗中的城堡,都能看出当时对于“真实”的追求。


但这种追求,是基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罗马、埃及等艺术表现的接续。虽然这种接续我们也有,只不过对比而言,其停滞的却十分明显,比如这样(两张图):

可以看出来,工具的不同,让绘画的方法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在白描上的发展,又让杨竹西并未逊色于达芬奇像。此后要谈的,就是“画生绘死”问题,也是最严重的,如@最美还是艺术史 所言是“摄魂夺魄”的问题(然而不全是如此)。


明代一些遗像中可以看到真实,不只是皇帝画像,像下图这种就很能说明中国的古代并非不追求真实,但有多少画匠愿意且能天天画死人?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画的像个死人?终归是要像敬君那样,考虑生计的(画家的惨,是无分东西方的)。


我想这两张绘像,很难能让人说不真实。所以中国古代的画,大多不是画不像,而是不想让人看出来长什么样。虽然这涉及历代的画家们着重于欧阳修说的“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之追求,以及普通画匠更务实于生计的缘故。但最终需要考虑的,是类如言咒的巫蛊迷信。


毋需质疑,我国莫说古代,现代都还有拍小人的。而且在影视剧里,拿刀啊打火机划拉甚至是手撕照片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各种因素罗列到一处,便有了常见画像画不像,唯有遗像非常像的诡异表现了(再发个小故事作为结束)。

《家庙影象》
少师影帐画侍婢二人,一曰凤子,一曰宜子。頥(颐)幼时犹记伯祖母指其为谁,今则无能识者。把笏苍头曰:福郎家人传云,画工呼使啜茶视而写之,福郎寻(旬)卒,人以为画杀叔父。七郎中影帐亦画侍者二人,大曰楚云,小曰赛奴,未巳二人皆卒,由是家中益神其事。人夀(寿)短长有定数,岂画能杀盖偶然尔。(见《程氏遗书》)

毅而三思吴六奇


在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是与死亡有关的!作为丧葬用品,"像"最初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存在。



在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这种现象很普遍,最典型的是埃及。理想化的、概念化的人像是永恒与不朽的象征。希腊早期亦是如此,因为希腊古风时期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座树立在陵墓外部的纪念性立像,站立的姿态,程式化(头发)和理想化(面部)都能看出埃及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对人体的处理上,请看背部,凹凸有致啊😂



所以,回到问题上来,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看不出古人长什么样是很正常的,画者的目的不在于此。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定势。人不一定长这样,但妆容可以把人塑造成相近的样子。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还是有大格局的,他让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用今天被称为中国画的材料画出了中国第一幅超级写实主义的肖像画。


我坚信这就是乾隆的真身真身真身,影视剧中的帅锅都是为了收视率骗人的


所以,直到照相机传入我国很久之后,许多老百姓还不能接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照相机能"摄人魂魄"。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有很多,不仅能画得像,还能画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个人气质。

因此,古人画的画 并不是 都不像,古人画的画 也不是 画不像,问题的关键取决于画者对待人物画的态度!


最美还是艺术史


看中国古代的画,却无法知道古人真实样子的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意识观念与伦理道德对古代艺术家思想的禁锢;

二,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对古代艺术家认知的局限;

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生命记忆的成像原因,受儒家思想等级尊卑制度的制约;

四,对人体观念的保守,在所谓“男女的授受不清”中,缺失了人文情怀;

五,对性观念的各种禁忌,使人不敢逾越礼法等所谓的道德底线,而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宋朱熹的“理学”,都是对人性的压抑与禁锢,尤其裹小脚,更是对女性生理的摧残;为此中国人缺失了“人”的精神,对人性与生命缺失的尊重,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君权神授”,没有了对天赋人权的认知,更遑论健康的伦理观。

这是从思想观念上去说的,是潜在中国人基因记忆深处的,是古代艺术家只知遵从而无法认知的。


从技法与形式上看:

一,古代绘画中的“传神达意”思想,主张“不求形似,而只求神似”的艺术理念;

二,中国文化的大脉络,在“重意”思想之中的一种意识彰显;

三,对人观念的淡薄,导致写实绘画发展的滞后;

四,表达方式的局限,使艺术家缺失了对生命真实表达观念的情感;

五,绘画材料及工具在表现上的难以达意等,都是对艺术家写实方面的制约。但现在不同了,因为,现在模特如西方般的启用及照相机的出现,是写实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乾隆像

为此,从大的方面说,你就要从儒家思想对国人千百年来的遗毒,使国人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专制社会等级制度更使国人在长幼尊卑中,很难直视面对真实的自我。因之古代的画家,看似有着尊崇的地位,但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会画画的人,都耻谈自己画家的身份。

从小的方面说,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大多以写意为主,对人体的认知,也是传统和保守的,并且局限于宽衣袍服的特征,因之很难真正的观察出人的精细形状。即使有人要画像,也不敢像西方人那样用模特,脱下身上的衣服。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就是大逆不道,违背人伦。而西方绘画,由于人的观念不同,对生命认知的不同,自是在艺术上,对人体结构的表述有着相反的倾向。



昊愚堂夜画


题主所言的古代画应该指的是写意画。写意画是以简练的笔法传达神韵,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神似”。好比书法中的草书,没有楷书式的字迹工整,却挥洒着作者奔放的情怀。而细致的肖像描绘则意味着 “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因为画得太像了,就缺乏了气韵流动和放飞遐想的空间。 看不出人物的确切模样,并非是古人不擅长细节描绘。



历史悠久的工笔画就是精谨细腻的,禽鸟花卉能尽其精微、栩栩如生,人物画、帝王像则妙穷毫厘、惟妙惟肖。 看到有些人在比较中国画和欧洲画中贬低国画,其实是审美观缺失的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人重意,西方人重形。这是文化的差异,在艺和技上的侧重不同,并无优劣可比性。就像中医研究经络,西医研究细菌,一个在气上着力,一个在物上下工。

中国文化的美妙从我们的古文也能体会到,就拿《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四字“春和景明”来说,多么简洁明快而意境深远,但翻译成英文,恐怕就平白如下了:“All nature in spring looks smiling and gay. ”其中还损失掉了一些含义。可见意境是多么难得的!


历史有妖气


嚯,这么多讨论。你的提问,实际就是中国人物画的写实水平问题。

中国画是一个发展过程。总体上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中国人物画的写实起步要晚一些。

比如,中国汉代的人物画与同期的希腊人物画比较,写实水平就有很大差距。

中国的人物画在宋代达到一个高潮。但是,看看欧洲油画成熟以前的10世纪绘画,写实已经很客观了。

唐代的人物画《簪花仕女图》何家英的临摹本。


为什么欧洲有写实绘画?中国没有?这个问题涉及“第一认知”,毕竟复杂。

我们用一句话来说,由于绘画起源的第一个学习样本不同,所以,绘画的学习传统就不同。

中国画本来就没有发展写实,而且,从宋代开始,中国画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像西方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山水画为中心。

所以,中国的人物画是没有充分发展的绘画。

尽管如此宋元以来的人物画,仍然具有很高的写实性和传神性,所以,宋代以后的人物画像,我们应该认为是可信的。

唐、五代之间的中国画作品
《神骏图》,传说是唐代韩幹作品,其实不是,根据绘画艺术语言,有可能是韦偃的作品。


那种认为中国画人物画像没有一点可信度的说法是非常模糊的。应该区分历史阶段。

宋代以前,人物画不太成熟,所以,可信度相对低一点,至于唐代以前的人物画可信度是非常低的。

正因为,我们有历史性的不足,所以,近代中国画的改良,也是从人物画找突破口的,而在山水画和花鸟画,西方的绘画知识,基本没有多大作用。

宋代的人物画,刻画已经非常精彩了,就是没有严格的解剖和焦点透视概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画有自己的独特美学成就。

不过,人物画除了写实不足,需要补课,写意的中国画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创造。


千千千里马


因为在古代的画像不是百分百符合人物原貌的,中国古画不像西方画的画像那样还原度高,这跟画法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画主要讲究意境,对于写实方面不是十分擅长。工笔画属于中国写实方面的技法,但不是百分百还原人的样貌,即使这样还是还原了人物的百分之八十的样貌,所以说通过中国画像还是可以有迹可循的


1218517402


我一直在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企图通过艺术特征来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现代科学?

我们看中国画,都是写意,不像西方画注重写实。写意,追求的是飘逸,就不会注重细节。看看绝大多数的中国画,都是缺乏细节的。

而西方画,注重的是细节,要求画家纤毫毕现的重复描绘的对象。为了追求细节,还进化出一套对光影、层次的处理办法。



我们看蒙娜丽莎,一个美丽而忧郁的少妇,看了之后就会过眼不忘。我们再去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也会感觉实在是栩栩如生。大家想一想,我们看了蒙娜丽莎和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即使时隔数十年之久,也断无可能把二者混淆。因为,我们看到了绘画者对蒙娜丽莎和伊丽莎白二者之间的细节上的区别。

西方画的精神,要的就是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这种对事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就是诞生现代科学的文化基础。科学是严格实证的,没有严谨的钻研精神,如何演化出科学?


怀疑探索者


看中国古代的画却无法知道古人长什么样?那是因为古代的画家注重人物的细节描绘,而且是非常注重,所以在淡淡笔墨之下人物每个部位的空间感就显得不够清晰协调,好像很“拥挤”的那种感觉,

再是因为封建社会下的那些礼仪礼教,富贵家庭请画家来府上绘画,被画的女性是不可能一直站着坐着让画家“边看边画”的,所以画家只能稍微看几眼记下被画人的样子,然后就此作画,凭记忆作画总没有比“边看边画”的好,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原因,中国古代的画是无法看清楚古人具体长什么样的。




诗夜城主


主要原因是中国人物画更为追求线条和气韵,与西方文艺复兴后注重写实的风格差异较大。但中国在宋朝时期,也曾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写实风格,但不久便又被淘汰了,写实风格的画通常被认为落入下乘。总体来说,中国画更注重意境,而西方画自文艺复兴后则更加注重写实。

1、侧重点不同。中国人物画更加注重线条的运用,以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来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意境上更加追求神似,而不过分追求形似。相反,西方的人物画则更加重视色彩的运用,更加追求形似,而非神似。

所以,中国人物画可以用简单的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样貌,甚至将其神韵表达出来,而西方则需要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光感的反差才能表达出来。

2、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物画对光影变化的表达更加主观一些,通常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达远近和光影变化,从而塑造出立体感。西方画则表达的更加客观一些,更加重视光感、色彩对比的应用。这就造成了中国画虽然细节很到位,但整体没有真实感。

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艺复兴之前,其实双方差距不大,甚至中国话还要更加写实一些,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画家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细节描述,这才使得西方画开始更加注重写实,而中国画家则走上了写意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