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爲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口香糖問題”這個詞,是我新近的一個小發明,指的是由孩子造成的損失很小的意外事件。

此類問題每天都會發生,但如何處理,卻是考驗父母功力的事。處理得好,它們的影響大不過一顆口香糖,處理得不好,就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而且給孩子做出壞示範。

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為了一團別人吐的口香糖,媽媽罵了孩子五分鐘

“口香糖問題”這個小名詞,來自我親眼所見的一件小事。

一個週末上午,我在咖啡館等人,旁邊坐了一對母子,也在等人。孩子六七歲的樣子,大概是坐得無聊,就開始在座位上滾來滾去。

不一會兒,那位媽媽突然大叫起來:“你怎麼回事,從哪兒粘了一團口香糖!”原來,孩子在座位上折騰時,不小心把一團別人吐掉的口香糖粘在了衣服上。

接下來五分鐘,媽媽都在翻來覆去地嘮叨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這多髒!”“看把衣服弄粘了怎麼辦?”

孩子開始好像自知理虧,不敢做聲,忍了幾分鐘,實在煩了,開始衝媽媽大叫大嚷,並且哭了起來。又過一兩分鐘,孩子爸爸來了,不但沒有努力平息事態,反倒跟著媽媽一起責備孩子、嫌口香糖髒。一時間,一家人的聲音,驚動了整間咖啡館。

因為做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的緣故,我對此類親子小事件都特別關注,不過實在是想不到,這樣一件小事,也能演變成一場親子小戰爭:不過是一顆口香糖而已,從衣服上拿掉,回家再洗下衣服就行了,多簡單!就算是洗不掉,又能有多大損失值得爸爸媽媽如此懟孩子呢?

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口香糖問題”,分分鐘都會發生

衣服粘到口香糖這樣損失很小的意外事件,其實每個家庭分分鐘都可能發生。比如孩子失手打碎被子、打翻飲料、不小心弄丟東西、刮破衣服等等。再謹慎的孩子,都無法保證從來都不出這樣的事。

真心家兩個孩子,算是不淘氣又善於照顧自己東西的孩子,有一次,三天之內,兄弟倆各自出了一個小狀況。

第一次是真心媽媽帶小兒子打車,孩子揹著書包,手裡提著裝他美術課用具的布袋。下車後好一會兒,小兒突然發現:“哎呀,我的布袋落車上了!”當時,出租車已經早就不知跑出幾公里了,而真心媽媽那次恰好就沒要發票。那個布袋裡裝著他的素描本、彩紙、彩鉛筆,還有他帶到學校去看的一本《三體》。

第二次發生在大兒身上。因為爸爸有事,他那天自己坐地鐵回家,一到家,就來告訴媽媽:”媽媽,我的水杯在車上丟了!”那是一個非常好的水杯,他一直用著,而且很喜歡。

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兩種處理方式,效果大大不同

爸爸媽媽們遇到此類問題,態度大致分兩種:

一種是像我前面遇到的那位媽媽,把孩子好好嘮叨數落一番,甚至打罵、懲罰一頓,以讓孩子吸取教訓。

就我們觀察,這樣做的爸爸媽媽不在少數。他們既懊惱那些小損失,又氣孩子不小心,總覺得不向孩子發作一通,就不能出了這口氣。

但是,這樣的發作有什麼好處嗎?除了讓孩子害怕、反感,讓大人越說越生氣之外,沒有任何建設性的、積極的作用。而且,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會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讓孩子覺得,原來我在爸爸媽媽心目中,還沒有一件被口香糖弄髒的衣服重要,讓孩子因為父母的嘮叨而心生不滿、抗拒。

一種是把此類事情當成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不責備孩子,並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

《窗邊的小豆豆》裡小豆豆的媽媽,就善於用這種方式。淘氣的小豆豆最喜歡的遊戲是跨過別人家的籬笆,或從籬笆底下鑽過去,所以經常弄破衣服,媽媽並不批評她,只是幫她補好衣服,或準備更結實的衣服給她穿。

我們家也用這種方式。小兒子把畫具布袋落到出租車上,一開始特別沮喪,真心媽媽就先檢討自己並安慰孩子:“我剛剛下車時不該催你的。不過沒關係,誰都有可能丟東西,你想想裡邊都有什麼,媽媽晚上趕緊給你補上,好不耽誤下週美術課用。”

當天晚上,真心媽媽就到某寶下了好幾個訂單,而且順便把孩子的普通彩鉛筆升級成了更好品質的水溶彩鉛。做完這些,小兒說:“啊,把丟掉的東西補上,我心裡舒服多了,不過還是有點心疼我的那些畫紙,它們都還沒被用過的呢。”

事後,我和小兒討論這次小事情的處理,他說:“如果只被嘮叨,我也會吸取教訓,但這件事會變成一個小疙瘩,一直留在我心裡;現在沒被嘮叨,而且彌補了損失,我也吸取教訓,但是不會感到特別沮喪。”

他是個特別善於精確描述自己感受的六年級小男生,我想他的評論至少說明了:媽媽的這種處理方式,讓他感到舒服,而沒有讓這件事成為他的一個小陰影。

大兒子丟失水杯,我也用同樣的處理方式,先是表示同情:“哦,今天車上人很多吧。”然後,尋找彌補的辦法:“家裡還有你之前用過的水杯,我先幫你找一個用上,如果不行,就再買一個。”之後,大兒也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地把這件事揭過不提了。

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積極處理“口香糖問題”的心法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有個小疑問:孩子丟了東西,你是真不心疼嗎?

說完全不心疼,肯定是假話,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孩子彼時彼刻的感受,比那些丟失掉的東西重要得多。

對於此類事情,真心爸媽有一個“心法”:可改變的事,就去努力;不可改變的事,選擇接受。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兩類事情:

一類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孩子丟了水杯,第二天沒有水杯可用;

另一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的,比如水杯丟在地鐵上,就基本上找不回來。遇到這樣的事情,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接受。

有了這樣的心法,處理起孩子帶來的此類“口香糖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改變可以改變的——

把丟掉的東西再買回來,或者暫時找個替代品應急;把摔碎的杯子收拾走,小心別扎到孩子;把刮破的衣服縫補好;把弄髒的衣服洗乾淨……

接受不可改變的——丟掉的東西找不回來,壞掉的東西不會重新變好,那麼心疼也沒有用處,索性痛快地接受。

人的很多壞情緒,其實都來自對此兩類事情采取的態度。有人是遇到可改變的事,不努力去尋求改變,而是放任自己不滿和抱怨;有的是遇到不可改變的事,不能接受,非得想著“要是……該有多好。”兩個誤區,無論陷入哪一個,生活都會充滿痛苦。

如果再深究父母處理此類“口香糖問題”的心理機制,我們會遇到一個心理學術語,叫“心理防禦”。“心裡防禦”指的是“將不愉快的情感的某個(些)組成部分——想法、感覺,或則兩者——移除到有意識的覺察之外的一種心理操作。”(《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J·布萊克曼)

為這些小意外、小損失批評、嘮叨孩子,是爸爸媽媽的一種心理防禦,這種方式確實可以轉移怒火,但是會打擊孩子,傷害親子關係;接受事實、彌補損失,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防禦,不過這種方式是消解了這些小意外帶來的小沮喪,既不會打擊孩子,也不傷害親子關係。所以我們認為,後一種方式,無疑更積極。

爸爸媽媽,別讓那些“口香糖問題”,成為親子關係的汙染源

父母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

父母用哪種方式處理這些小小的“口香糖問題“,其實也是為孩子處理此類問題作出示範。

父母喜歡嘮叨、抱怨孩子、用情緒化的方式轉移不滿,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也會更容易用同樣的方式攻擊別人;父母淡定處理,孩子也會學到用淡定、溫和、平靜的方式處理別人帶來的小意外、自己遭受的小損失。

有一次,我們家兩個小男生,就特別好地處理了一件發生在他們倆之間的小意外。事情是這樣的:

一家四口出門旅行,弟弟捨不得他新買的漫畫筆,要帶著在路上畫畫,同時還帶上了一小瓶未拆封的墨水。筆和墨水都裝在哥哥的揹包裡,由哥哥一路揹著。到了目的地,我們發現哥哥的外套和淺色T恤,都蹭上了一些黑色,反覆查找原因,發現是那瓶墨水惹的禍。

弟弟趕緊道歉:“是我不好,是我不好,我不該帶墨水出來的,明天我趕緊找個塑料袋給裝起來。”而被蹭髒了衣服的哥哥,什麼都沒說,只是確定墨水已經乾透,不會再沾染別處,就把衣服放到一邊去了,第二天照穿不誤。而且,之後那件外套又被穿了好幾次,哥哥從來沒有抱怨弟弟一句。

十幾歲的小男生能做到這樣,已經足可以讓父母感到特別欣慰了。


那麼遇到這樣的“口香糖”問題,您作為爸爸媽媽,會怎麼處理呢?歡迎留言與真心爸媽討論。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