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口香糖问题”这个词,是我新近的一个小发明,指的是由孩子造成的损失很小的意外事件。

此类问题每天都会发生,但如何处理,却是考验父母功力的事。处理得好,它们的影响大不过一颗口香糖,处理得不好,就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而且给孩子做出坏示范。

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为了一团别人吐的口香糖,妈妈骂了孩子五分钟

“口香糖问题”这个小名词,来自我亲眼所见的一件小事。

一个周末上午,我在咖啡馆等人,旁边坐了一对母子,也在等人。孩子六七岁的样子,大概是坐得无聊,就开始在座位上滚来滚去。

不一会儿,那位妈妈突然大叫起来:“你怎么回事,从哪儿粘了一团口香糖!”原来,孩子在座位上折腾时,不小心把一团别人吐掉的口香糖粘在了衣服上。

接下来五分钟,妈妈都在翻来覆去地唠叨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多脏!”“看把衣服弄粘了怎么办?”

孩子开始好像自知理亏,不敢做声,忍了几分钟,实在烦了,开始冲妈妈大叫大嚷,并且哭了起来。又过一两分钟,孩子爸爸来了,不但没有努力平息事态,反倒跟着妈妈一起责备孩子、嫌口香糖脏。一时间,一家人的声音,惊动了整间咖啡馆。

因为做育儿和家庭教育研究的缘故,我对此类亲子小事件都特别关注,不过实在是想不到,这样一件小事,也能演变成一场亲子小战争:不过是一颗口香糖而已,从衣服上拿掉,回家再洗下衣服就行了,多简单!就算是洗不掉,又能有多大损失值得爸爸妈妈如此怼孩子呢?

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口香糖问题”,分分钟都会发生

衣服粘到口香糖这样损失很小的意外事件,其实每个家庭分分钟都可能发生。比如孩子失手打碎被子、打翻饮料、不小心弄丢东西、刮破衣服等等。再谨慎的孩子,都无法保证从来都不出这样的事。

真心家两个孩子,算是不淘气又善于照顾自己东西的孩子,有一次,三天之内,兄弟俩各自出了一个小状况。

第一次是真心妈妈带小儿子打车,孩子背着书包,手里提着装他美术课用具的布袋。下车后好一会儿,小儿突然发现:“哎呀,我的布袋落车上了!”当时,出租车已经早就不知跑出几公里了,而真心妈妈那次恰好就没要发票。那个布袋里装着他的素描本、彩纸、彩铅笔,还有他带到学校去看的一本《三体》。

第二次发生在大儿身上。因为爸爸有事,他那天自己坐地铁回家,一到家,就来告诉妈妈:”妈妈,我的水杯在车上丢了!”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水杯,他一直用着,而且很喜欢。

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两种处理方式,效果大大不同

爸爸妈妈们遇到此类问题,态度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像我前面遇到的那位妈妈,把孩子好好唠叨数落一番,甚至打骂、惩罚一顿,以让孩子吸取教训。

就我们观察,这样做的爸爸妈妈不在少数。他们既懊恼那些小损失,又气孩子不小心,总觉得不向孩子发作一通,就不能出了这口气。

但是,这样的发作有什么好处吗?除了让孩子害怕、反感,让大人越说越生气之外,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处理方式,还会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在爸爸妈妈心目中,还没有一件被口香糖弄脏的衣服重要,让孩子因为父母的唠叨而心生不满、抗拒。

一种是把此类事情当成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不责备孩子,并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的妈妈,就善于用这种方式。淘气的小豆豆最喜欢的游戏是跨过别人家的篱笆,或从篱笆底下钻过去,所以经常弄破衣服,妈妈并不批评她,只是帮她补好衣服,或准备更结实的衣服给她穿。

我们家也用这种方式。小儿子把画具布袋落到出租车上,一开始特别沮丧,真心妈妈就先检讨自己并安慰孩子:“我刚刚下车时不该催你的。不过没关系,谁都有可能丢东西,你想想里边都有什么,妈妈晚上赶紧给你补上,好不耽误下周美术课用。”

当天晚上,真心妈妈就到某宝下了好几个订单,而且顺便把孩子的普通彩铅笔升级成了更好品质的水溶彩铅。做完这些,小儿说:“啊,把丢掉的东西补上,我心里舒服多了,不过还是有点心疼我的那些画纸,它们都还没被用过的呢。”

事后,我和小儿讨论这次小事情的处理,他说:“如果只被唠叨,我也会吸取教训,但这件事会变成一个小疙瘩,一直留在我心里;现在没被唠叨,而且弥补了损失,我也吸取教训,但是不会感到特别沮丧。”

他是个特别善于精确描述自己感受的六年级小男生,我想他的评论至少说明了:妈妈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他感到舒服,而没有让这件事成为他的一个小阴影。

大儿子丢失水杯,我也用同样的处理方式,先是表示同情:“哦,今天车上人很多吧。”然后,寻找弥补的办法:“家里还有你之前用过的水杯,我先帮你找一个用上,如果不行,就再买一个。”之后,大儿也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地把这件事揭过不提了。

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积极处理“口香糖问题”的心法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个小疑问:孩子丢了东西,你是真不心疼吗?

说完全不心疼,肯定是假话,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孩子彼时彼刻的感受,比那些丢失掉的东西重要得多。

对于此类事情,真心爸妈有一个“心法”:可改变的事,就去努力;不可改变的事,选择接受。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两类事情:

一类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孩子丢了水杯,第二天没有水杯可用;

另一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的,比如水杯丢在地铁上,就基本上找不回来。遇到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接受。

有了这样的心法,处理起孩子带来的此类“口香糖问题”,就变得很简单:

改变可以改变的——

把丢掉的东西再买回来,或者暂时找个替代品应急;把摔碎的杯子收拾走,小心别扎到孩子;把刮破的衣服缝补好;把弄脏的衣服洗干净……

接受不可改变的——丢掉的东西找不回来,坏掉的东西不会重新变好,那么心疼也没有用处,索性痛快地接受。

人的很多坏情绪,其实都来自对此两类事情采取的态度。有人是遇到可改变的事,不努力去寻求改变,而是放任自己不满和抱怨;有的是遇到不可改变的事,不能接受,非得想着“要是……该有多好。”两个误区,无论陷入哪一个,生活都会充满痛苦。

如果再深究父母处理此类“口香糖问题”的心理机制,我们会遇到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心理防御”。“心里防御”指的是“将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些)组成部分——想法、感觉,或则两者——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J·布莱克曼)

为这些小意外、小损失批评、唠叨孩子,是爸爸妈妈的一种心理防御,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转移怒火,但是会打击孩子,伤害亲子关系;接受事实、弥补损失,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防御,不过这种方式是消解了这些小意外带来的小沮丧,既不会打击孩子,也不伤害亲子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后一种方式,无疑更积极。

爸爸妈妈,别让那些“口香糖问题”,成为亲子关系的污染源

父母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

父母用哪种方式处理这些小小的“口香糖问题“,其实也是为孩子处理此类问题作出示范。

父母喜欢唠叨、抱怨孩子、用情绪化的方式转移不满,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会更容易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别人;父母淡定处理,孩子也会学到用淡定、温和、平静的方式处理别人带来的小意外、自己遭受的小损失。

有一次,我们家两个小男生,就特别好地处理了一件发生在他们俩之间的小意外。事情是这样的:

一家四口出门旅行,弟弟舍不得他新买的漫画笔,要带着在路上画画,同时还带上了一小瓶未拆封的墨水。笔和墨水都装在哥哥的背包里,由哥哥一路背着。到了目的地,我们发现哥哥的外套和浅色T恤,都蹭上了一些黑色,反复查找原因,发现是那瓶墨水惹的祸。

弟弟赶紧道歉:“是我不好,是我不好,我不该带墨水出来的,明天我赶紧找个塑料袋给装起来。”而被蹭脏了衣服的哥哥,什么都没说,只是确定墨水已经干透,不会再沾染别处,就把衣服放到一边去了,第二天照穿不误。而且,之后那件外套又被穿了好几次,哥哥从来没有抱怨弟弟一句。

十几岁的小男生能做到这样,已经足可以让父母感到特别欣慰了。


那么遇到这样的“口香糖”问题,您作为爸爸妈妈,会怎么处理呢?欢迎留言与真心爸妈讨论。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真心爸妈的育儿直播课程已经推出,请至千聊客户端搜索“真心爸妈”。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