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近段時間,最火的電影是哪一部?

當然是票房已突破26億大關的《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這部電影令人震撼的,不僅僅是良好的口碑和堅挺的票房,更在於它格外貼近現實,真正擊中抗癌藥價格痛點,直面生死、引人深思,被人譽為“擁有可以改變國家的力量”的神作。近日李克強總理還就本片引發的輿論熱議做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仔細分析這部電影,主人公程勇等人組成的“販藥”團隊,就是一個小型創業團隊。這個團隊的成立、運作直到解散,其實折射出了很多的創業道理,你看出來了嗎?

1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價格貴但需求量大的產品或服務,最容易產生痛點。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以片中的“格列寧”抗癌藥為例,三萬一盒的藥價,不得不長期服用這種藥以維持生命的患者剛需,意味著一經解決必將帶來巨大利潤的痛點所在:一旦能解決“價格”關,那些“吃進去一套房”的患者,必將裂變式地發展為極為龐大的潛在需求客戶群。

創業必須具備這種發現痛點、直擊痛點並將其轉變為一片創業藍海的能力,才更容易成功。

2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掌握了技術才有話語權。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研製出正版格列寧的醫藥公司,可以憑藉專利權將產品賣出天價,而具備將正版格列寧技術破解並生產出仿製藥的印度製藥廠,則靠販賣更加廉價的山寨產品發家。沒有技術的程勇當遇到“印度藥廠被禁止生產”的意外時,只能選擇高價從藥店回購。無論哪個行業都是如此,如果你沒有技術只能任人宰割,跟隨行業的腳步,利潤不過是中間差價,但當技術屬於你的時候,從成本到售價整個價位區間的利潤,也都屬於你。

創業一定要掌握技術,否則話語權始終在其他人的手上。

精準營銷才能鋪開銷路,KOL會促進轉化率。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呂受益和程勇在做過充分背調的基礎上,信心滿滿地入場,結果拖住了所有啟動資金的產品,居然沒賣出去幾瓶。這證明了如今再也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種種手段都碰壁的他們,終於把握住了營銷的關鍵:精準營銷和KOL意見領袖。如果沒有病友群主思慧,那麼產品的轉化率根本無從談起。

選擇正確的KOL意見領袖,進行精準營銷,是好產品打開銷路的最佳辦法。

4創業團隊是關鍵,成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在程勇組建的“販藥團隊”中,團隊中的不同成員各司其職:呂受益是掌握患者情況、謀劃事業路線的軍師;思慧是病友群主中的KOL,保障了銷售渠道;年輕力壯的黃毛負責運輸、搬運這些體力活;擅長英語的劉牧師則擔任與印度藥廠對接的翻譯……每個人都被安排在最適合自己的地方,他們也正是因為自己的“特長”被程勇納入了自己的團隊,最終這個團隊獲得了成功。

創業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成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在組建團隊之前,團隊的leader需要先對團隊成員的職責及特質有清晰的規劃及認知。

5

利用信息差賺錢,才是最暴利的創業。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原本賣印度神油的時候,程勇未必沒想過其他賺錢的路子,不是非要等到老爸氣息奄奄等著做手術才會產生對金錢的渴望。但賣印度仿製藥可以賺錢的信息,還是呂受益因為自身需求透露給他的。知道印度有仿製藥的人,可能並沒有這方面的需求;癌症患者則只知道醫生告知的信息,未必瞭解印度有更便宜的仿製藥;部分患者知道印度仿製藥,但英文水平欠佳,身體狀況也不好,仍舊不瞭解購買渠道……所以最終是陰差陽錯掌握最全面信息也組建起相應團隊的程勇,賺得盆滿缽滿。

信息差是個槓桿,能將創業的利潤撬到天上。賺人所不知的創業,才是獨門生意。

6

行業混亂的時候,大家都沒錢賺。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假藥販子猖獗的時候,賣良心仿製藥的程勇就面臨不明真相的患者家屬的指責,張長林仗壟斷之利,肆意提高價格,最終被人舉報逃亡,斷送了整個仿製藥供應鏈……當行業陷入一團混亂、負面新聞頻出的時候,所有從業者都面臨更高的風險和更低的盈利可能,這就叫風緊浪急。

行業自有秩序,當這種秩序被打亂,或者出現“破壞規則者”的時候,大家都沒得賺,這就是市場大環境。

7

所有“一夜暴富”的辦法都寫在刑法裡。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在價格高昂的正版藥對比下,500一盒成本的仿製藥可以賣到5000一盒,10倍的利潤足以讓所有資本家瘋狂,然而走私是要被判刑的。曾經的假藥販子張長林被到處通緝,賠本救世的程勇也最終被抓獲刑入獄。

夢想一夜暴富很容易走上邪路,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創業往往是代價大於收穫。最賺錢的辦法都寫在刑法裡,但你真的準備去以身試法嗎?

《我不是藥神》原來是部創業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