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師陳素真及她的陳派代表作《梵王宮·梳妝》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開封,名門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於:陝西、湖北、甘肅、河北,而後定居於天津市。

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委員,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榮譽職務。

她8歲拜師,10歲登臺,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13歲收徒,人稱豫劇甘羅。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陳派)藝術“,被觀眾及劇作家和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豫劇大王。陳素真是豫劇六大名旦中年齡最大,從藝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劇大師,豫劇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開創豫劇程式美之先河。

豫劇自陳素真起,格局一新,開創了豫劇雅緻化的一個新時代。50年代二次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稱號,唱腔、表演影響其後,在豫劇界形成了(無腔不陳、無戲不陳)的局面。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生旦淨醜不擋,唱唸做打俱佳。“藝不驚人死不休”被其奉為座右銘。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創造了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門“藝術,成為豫劇界卓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對於豫劇的改革做出了轉折性的巨大貢獻。

豫劇《梵王宮》(也叫《洛陽橋》《葉含嫣》等)是陳派名劇,這出戏最出彩是《思雲》《梳妝》兩場。陳素真嗓音失潤多年,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嗓音已成為制約她藝術發展的軟肋,所以在她解放後的演出中,像《三上轎》等唱功戲就很少演出。許多戲在不損傷人物的情況下,能少唱則少唱,而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以彌補其唱腔的不足。這出《梵王宮》就是如此,拿《梳妝》一場來說,很多時候是不帶唱的,常常在戲中使用扇子功、辮子功、搓步、圓場,以及轉身急穿衣等絕招,來表現耶律含嫣的天真嬌憨、嫵媚多姿的侯門少女的風韻。

但豫劇本來是以唱為主的,她當初也是以唱功戲成名的,所以她在《梵王宮》這出唱作並重的戲中,有時自己在《梳妝》一場也來幾句唱。比如說,她天津演出這一場時,加了十六句的唱詞。當年牛淑賢提出能不能在《梳妝》中加唱詞時,她很快就給她寫了八句唱詞。另外,李素芹過去演《葉含嫣》時, 聽到觀眾反映說:“《梳裝》一場只是表演沒有唱腔,是個缺憾。”於是,就請編導徐火旺先生給加了唱詞:“葉含嫣在房中歡喜無限,總算是我盼到這一天,心著急恨天長光陰太慢,這一天我就像過了一年……”這個長達6分多鐘的唱段,是陳素真本人演出時所沒有的,也不同於她為徒弟牛淑賢所寫的“花媽媽昨日裡對我言講”那個唱段。當她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讓陳老師過目時,沒想到竟得到陳大師的肯定和讚揚。她拉著李素芹的手說:“小琴,你改的好。作為一個演員要敢於大膽創新,不要拘泥於老師的成法,要敢於突破老師,比老師做的更好。”

這樣算來,陳派《梵王宮·梳妝》一場,先後有三個版本的唱詞。另外,河北邯鄲的李素芹老師也特別勤奮,她所扮演的葉含嫣在“梳妝”一場中,得陳大師的指導又有所發展。比如,出場時一個精彩的甩辮子表演;中間一個精彩的拋手絹表演;甩辮子穿衣服的精彩表演,辮子被高高地甩起;精彩的扇子功表演時,手指頭轉扇子,或一把閉合的扇子在兩個食指之間轉動,或閉合的扇子在一個手上轉動,或一把打開的扇子被連續拋起來,轉動再接住等等,這些讓人目不暇接的表演,都顯示了陳派藝術的神韻。

豫劇大師陳素真及她的陳派代表作《梵王宮·梳妝》

豫劇大師陳素真及她的陳派代表作《梵王宮·梳妝》

豫劇大師陳素真及她的陳派代表作《梵王宮·梳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