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陈素真及她的陈派代表作《梵王宫·梳妆》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被观众及剧作家和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豫剧大王。陈素真是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从艺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开创豫剧程式美之先河。

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的一个新时代。50年代二次被誉为“豫剧三鼎甲之首”称号,唱腔、表演影响其后,在豫剧界形成了(无腔不陈、无戏不陈)的局面。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生旦净丑不挡,唱念做打俱佳。“艺不惊人死不休”被其奉为座右铭。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门“艺术,成为豫剧界卓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于豫剧的改革做出了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豫剧《梵王宫》(也叫《洛阳桥》《叶含嫣》等)是陈派名剧,这出戏最出彩是《思云》《梳妆》两场。陈素真嗓音失润多年,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嗓音已成为制约她艺术发展的软肋,所以在她解放后的演出中,像《三上轿》等唱功戏就很少演出。许多戏在不损伤人物的情况下,能少唱则少唱,而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以弥补其唱腔的不足。这出《梵王宫》就是如此,拿《梳妆》一场来说,很多时候是不带唱的,常常在戏中使用扇子功、辫子功、搓步、圆场,以及转身急穿衣等绝招,来表现耶律含嫣的天真娇憨、妩媚多姿的侯门少女的风韵。

但豫剧本来是以唱为主的,她当初也是以唱功戏成名的,所以她在《梵王宫》这出唱作并重的戏中,有时自己在《梳妆》一场也来几句唱。比如说,她天津演出这一场时,加了十六句的唱词。当年牛淑贤提出能不能在《梳妆》中加唱词时,她很快就给她写了八句唱词。另外,李素芹过去演《叶含嫣》时, 听到观众反映说:“《梳装》一场只是表演没有唱腔,是个缺憾。”于是,就请编导徐火旺先生给加了唱词:“叶含嫣在房中欢喜无限,总算是我盼到这一天,心着急恨天长光阴太慢,这一天我就像过了一年……”这个长达6分多钟的唱段,是陈素真本人演出时所没有的,也不同于她为徒弟牛淑贤所写的“花妈妈昨日里对我言讲”那个唱段。当她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让陈老师过目时,没想到竟得到陈大师的肯定和赞扬。她拉着李素芹的手说:“小琴,你改的好。作为一个演员要敢于大胆创新,不要拘泥于老师的成法,要敢于突破老师,比老师做的更好。”

这样算来,陈派《梵王宫·梳妆》一场,先后有三个版本的唱词。另外,河北邯郸的李素芹老师也特别勤奋,她所扮演的叶含嫣在“梳妆”一场中,得陈大师的指导又有所发展。比如,出场时一个精彩的甩辫子表演;中间一个精彩的抛手绢表演;甩辫子穿衣服的精彩表演,辫子被高高地甩起;精彩的扇子功表演时,手指头转扇子,或一把闭合的扇子在两个食指之间转动,或闭合的扇子在一个手上转动,或一把打开的扇子被连续抛起来,转动再接住等等,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表演,都显示了陈派艺术的神韵。

豫剧大师陈素真及她的陈派代表作《梵王宫·梳妆》

豫剧大师陈素真及她的陈派代表作《梵王宫·梳妆》

豫剧大师陈素真及她的陈派代表作《梵王宫·梳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