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割包皮,這一刀到底該不該挨?

夏季是割兒童包皮的旺季,一般大型的兒科醫院,一個暑假甚至可以做2000-3000臺此類手術。

以至於到每年暑假,很多家長都要糾結於一個問題:要不要給孩子切包皮?

軒軒媽媽:前一段時間發現軒寶尿尿困難,孩子說小丁丁尿尿的時候有點痛, 之後發現小丁丁都有些紅腫了,趕緊帶孩子看醫生。

醫生檢查後說孩子是包莖,造成尿流細小、排尿困難,誘發的尿路感染,經治療後醫生建議孩子進行包皮手術,可孩子年紀這麼小,一定要進行手術治療嗎?

小明爸爸:暑期前,聽孩子媽說,在媽媽群裡一直在談論孩子割包皮的問題,想著我家小明也有10歲了,是不是也需要做包皮手術了?

……

其實,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包皮手術只有一個粗淺的概念,對包莖和包皮過長認知不足。一部分家長是:孩子有病症了才帶孩子就醫,另一部分家長則是:別人家孩子去割了,是不是我家孩子也應該去?

可割包皮真的有必要嗎?是所有男孩都需要割包皮嗎?下面我們就把包皮的問題講講清楚。

1. 什麼情況下需要割包皮?

聽到“割包皮”這個詞兒,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包皮過長、包莖了,要割包皮。

答案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哦。

給出答案前,咱們先來看看包莖、包皮過長具體是什麼樣的?

包莖

兒童割包皮,這一刀到底該不該挨?

包皮過長

兒童割包皮,這一刀到底該不該挨?

2.生理性包莖是正常現象嗎?

包莖分為生理性(先天性)和病理性(後天性)兩種。

男孩子在胚胎髮育時都是包莖,包皮內表面與陰莖頭是融合的。在媽媽肚子裡的發育過程中,二者會逐漸分離,但如果出生時還會有輕度粘連,就是先天性包莖。這種情況在隨後的發育過程中,一般都會好轉。

後天性包莖發生率約 0.8%~1.5%,多是由於陰莖頭包皮炎及損傷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包皮口形成的疤痕會導致皮膚失去彈性和擴張能力,不能向上退縮。

3.包莖,意味著馬上就要手術?

不一定。很多孩子的包莖情況在之後都會好轉,是否做手術還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是否感染、發炎等。所以建議按以下幾步處理:

(1)等待觀察

2 歲以內生理性包莖的孩子,如果沒有排尿困難、包皮感染等症狀,多數無需治療,可能隨年齡增長自愈。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包莖,未發生感染的單純包莖,可諮詢醫生使用濃度為 0.05%~0.1% 的類固醇軟膏,每日塗抹 2 次,軟化包皮,增加彈性。如果有陰莖頭包皮炎,局部清洗的同時,還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擴張、手法翻轉或復位

這種方法對無感染,未發生纖維化的孩子效果較好,如無絕對手術指徵,可經常輕輕牽拉,反覆試著上翻包皮,也可以去醫院採用機械擴張,擴大包皮口。露出陰莖頭後進行清潔,塗抗生素藥膏或液狀石蠟潤滑後將包皮復原。

但手法一定要溫柔,如果不幸發生嵌頓,自己難以復位,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助醫生。

4.哪種情況的包莖,可能需要手術?

一般來說,如果包莖出現下面幾種情況,醫生可能建議手術:

(1)病理性包莖,包皮口有纖維性狹窄環,擴張困難;

(2)陰莖頭包皮炎反覆發作;

(3)兒童 5 歲以上,包皮口仍嚴重狹窄不能上翻者。

需要注意的是,生理性包莖造成排尿時前端包皮腔膨大,鼓起一個包,不意味著一定要做手術,還是應該諮詢醫生的意見。

5.包皮過長,一定要手術?

不一定。包皮過長其實是小兒常見的生理現象。

美國兒科學會(AAP)目前最新的建議是,不再把包皮環切作為新生兒健康的常規或標準流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國的兒科醫師大多也不贊成新生兒常規進行包皮環切。

包皮環切術有兩大類,一類是治療性的,醫生們對手術指徵的意見相對一致;還有一類是預防性切除,目前傾向於慎重。

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如是否經常發生感染、是否有條件經常進行清潔、能不能輕易上翻等,進行評估後再來決定具體怎麼辦。

特別提醒: 胖寶寶要謹慎割!

胖寶寶脂肪多,陰莖埋在肉裡了,看上去又短又小,媽媽們不免著急了,“小雞雞怎麼消失了”?

如果把這種情況當包皮過長割了,不但效果差,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咱得先考慮是不是隱匿性陰莖的問題。幫孩子減減肥,陰莖或許就能露出來了。

關於是否要給孩子割包皮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妨來看看一些常見的觀點,可能它並非你想的那樣哦。

觀點1:割包皮可以預防HIV感染,並且已有國家普及啦!

誤區:在性行為中,預防HIV感染的首要方式是佩戴安全套而非割包皮。這是一個絕對性的結論。

國際衛生組織於2016年11月更新的全球HIV的信息中,確實仍將“男性包皮環切術”列為預防HIV的方式之一,但此方法僅可在異性性行為中降低HIV感染風險;且此方法主要在撒哈拉以南的14多個非洲國家進行推廣。

為什麼是這個地區?根據WHO的數據,截止2016年11月,全球感染HIV的數量在3500萬,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15年的受感染人數為2500萬人。當地政府每年在HIV的治療費用方面支出巨大,新增病患數量龐大,因而從國家醫療成本支出、區域感染情況、當地居民行為方式、傳播防治等方面出發的通過VMMC(男性自願實施包皮環切術)來控制HIV的傳播。

換言之,在我國,從國家層面根本沒有此類號召和措施,也沒有必要。很多團體基於此的號召,主要還是從公共衛生從層面進行的考慮。(根據一些HIV預防組織的報道,在一些非洲國家還通過割陰唇來降低HIV感染風險呢,這風要不要跟呢?)

觀點2:不割包皮,包皮藏汙納垢,容易患泌尿系統炎症!

誤區:很多父母因為怕男寶寶的包皮藏汙納垢、發生感染,才想要割包皮。但其實包皮能對陰莖頭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嬰兒時期隔離嬰兒糞便等外界汙物。只有當不注意清潔、包皮過長時,才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男童寶寶的包皮較長是正常的情況,會隨著青春期的發育往後退縮。

除非寶寶在正常清潔包皮後,仍發生2次以上的反覆感染,或出現排尿困難(如憋尿時疼痛,小便時小朋友陰莖前端會像氣球一樣鼓起、小便很細像一條線等情況,父母可以帶男寶寶前往正規的醫院就診檢查,以確定是否具有實施包皮環切術的必要症狀。)

觀點3:割了包皮,會讓男童的小雞雞發育得更好、更大、更長!

誤區:科學目前的結論:男寶寶這方面的發育情況,遺傳為主要因素,服裝、環境、飲食等有一些影響。

臨床上,有些男童在青春期發育前,未發現有包莖的情況,或發現包莖但是未在青春期發育前進行治療時,才有一部分,有可能陰莖的正常發育受到阻礙。

觀點4:5-7歲時割包皮的最佳時期,再不割就晚啦!

誤區:這個年齡範圍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所指的對象是需要割包皮的男童。經過臨床跟蹤案例組對比,特別是針對需要進行包莖治療的男童來說,7歲以前完成手術是最為理想的,術後風險也相對較小。

在嬰幼童的時期予以關注,是有必要的,但是完全“一刀切”似乎又是說不過去的。畢竟,任何事情都可能存在反向的影響,手術中傷及陰莖的風險,割長了未來發育後會疼痛;割短了,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麻醉過敏;疼痛心理陰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