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上将一生的杰作: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的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肖华时年39岁,是解放军上将以上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

肖华上将一生的杰作: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肖华出生于1916年,12岁投身革命,14岁加入红军,堪称英雄出少年。红军中有一支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干部战士平均年龄18岁,能征善战,屡建功勋。该师首任政委,就是年仅17岁的肖华。当时中革军委首长曾当面勉励肖华:“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

在红军时期,肖华以其过人的才华脱颖而出,最高军职当到红一军团主力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肖华从八路军第115师政训处副主任干起,首战山西,东进冀鲁边,驰骋山东,一直干到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他协助老领导罗荣桓开展工作,指挥部队抗击日伪,讨伐顽军,粉碎敌人的“扫荡”与“蚕食”,开辟和扩大根据地。同时领导干部整风、精兵简政、部队建设等各项工作,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这一时期,肖华之名誉满山东,被称为“娃娃司令”,从此传为军中美谈。

解放战争开始后,肖华受命带部队挺进东北,开辟南满解放区,和肖劲光、韩先楚、吴克华等著名将领共同奋斗,配合北满部队南拉北打,扭转了东北初期的不利局面,不断把东北解放战争推向胜利。此间,肖华相继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委等职,成为我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肖华上将一生的杰作: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64年2月,时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的肖华染上了肝炎,不得不离职到杭州养病。在此期间,他经常想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革命战友,不免午夜梦回,泪湿枕畔。肖华思前想后,决定以长征题材写一部组诗,以纪念牺牲的战友和无数烈士,将这一革命史上的伟大篇章传于后人。他撑着病体动笔,日思夜念,反复琢磨,不断修改,不顾转氨酶升高和日渐消瘦,凭着一股激情连续战斗了半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组诗。这部组诗的总标题也非常响亮,采用了主席名篇《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激动地说:“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于1965年3月将这部组诗交给了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几位作曲家进行谱曲。经过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的妙手打磨,一鼓作气完成了任务,并定名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当年8月1日,在纪念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30周年前夕,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将《长征组歌》搬上了北京人民剧场的舞台,一时在首都引起了巨大轰动。《长征组歌》以其奔腾磅礴的气势、感人至深的情感、悦耳悠扬的曲调征服了无数观众,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

肖华上将一生的杰作: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66年6月,中国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访问,领导亲点战友文工团带着《长征组歌》随同出访。在访问途中,《长征组歌》先后演出了几十场,也受到了访问国观众的强烈喜爱,达到了宣传中国革命历史、增进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长征组歌》自诞生起,50多年来已演出了1000余场,仍常演不衰,成为了中国“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一颗明珠。肖华上将一生的杰作,也莫过于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