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姓「自」還是姓「開」?析華爲雲的開源觀

“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相信所有人都知道這個著名的黑貓白貓論。在雲領域,無論是基於開源技術開發還是所謂自主開發,能全面滿足用戶需求的才是可用好用的雲!

應用相對比較簡單的普通用戶,其實並不在意雲姓“自”還是姓“開”,只要能夠在雲上快速開啟其業務,滿足其應用需求就算萬事大吉。但是對於那些傳統大型企業用戶來說,雲姓“自”還是姓“開”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通常來說,傳統大型企業用戶在IT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也建成了比較完備的IT系統,甚至是私有云,在從私有云過渡到公有云中的過程中,如果讓他們放棄原有的系統和架構,推倒重來,這個決心並不容易下,而且很可能會產生諸多後患。華為雲首席戰略官宋哲炫表示,很多大型用戶在經歷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能被某個廠商或平臺綁定。在實踐中,越是規模大、IT能力強,並且捨得在雲上進行投入的企業用戶,往往傾向於購買最基礎的雲服務,比如雲主機、雲存儲等,反而少購買一些高級功能,其中一個考慮就是怕被綁定。對於怕被綁定,宋哲炫舉了個例子:“企業用戶選擇公有云服務商與結婚一樣,婚前一定要慎重,如果結婚後再分手,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慘痛的。”

雲姓“自”還是姓“開”?析華為雲的開源觀

無論是從性能、穩定性,還是對大規模集群的支持、可用性等諸多方面衡量,開源技術都堪當大任。將開源簡單地等同於“拿來主義”,這是老黃曆了。現在,企業級的用戶都十分清楚,許多開源軟件是不能直接下載就用的,而是必須在深入瞭解開源內核和所有技術細節的基礎上,增加適合企業實際需求的功能改進和優化,這樣才能實現開源與商業的平衡。

在開源領域已經耕耘了十多年的華為,始終秉承開源發展的十二字訣——源於開源、強於開源、回饋開源,華為雲也不例外。

源於開源:廠商的自然選擇

在公有云領域,開源正在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

當前,在公有云上運行的系統大多都是基於開源的。宋哲炫以華為云為例現身說法,在華為雲售出的虛擬機中,超過2/3的虛機在運行在各種版本的Linux平臺之上,同時大量的服務也是基於開源的,比如基於Hadoop的大數據服務、基於MySQL的關係型數據庫服務、基於MongoDB的NoSQL數據庫服務等,以及最近非常熱門的AI領域的幾個應用框架也是開源的。

從商業應用的角度看,開源的公有云OS似乎有些滯後。開源雲OS首先從企業私有云市場崛起,OpenStack很早就被公認為是私有云領域的雲操作系統行業標準。當時全球有影響力的公有云服務商還比較少,而私有云用戶不僅數量多,而且對開源的訴求十分強烈。在以OpenStack為代表的開源雲OS被企業廣泛接受後,開源雲OS才開始慢慢從私有云走向公有云。這時,社區也將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解決大規模集群和高可用性等公有云的需求。

幾家先走了一步的公有云服務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公有云OS,這也讓人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似乎開源對於公有云來說並不是必要的。的確,公有云在發展初期並沒有出現一個像Linux那樣被廣泛使用的雲OS。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開源技術不適合公有云。包括華為雲在內的幾家新晉公有云服務商,都是在開源的OpenStack之上逐步演進。從目前情況看,雖然在技術上面臨一些挑戰,但並非不可逾越的鴻溝。“開源不適合公有云OS,是一個偽命題。”宋哲炫表示,“很多企業用戶其實更傾向於選擇基於開源的公有云服務,因為有大型公有云廠商做背書,用戶使用開源技術可以更省心,也更放心。”

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很多公有云和企業內廣泛使用的私有云並不兼容,這也是企業上公有云的一大障礙。而容器很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目前,Kubernetes是容器領域已被廣泛接受的開源項目之一。451 Research的調查顯示,使用者認為Kubernetes最大的價值之一便是對混合雲/多雲的支持,以及避免被廠商鎖定。

宋哲炫指出,容器將成為公有云開源的重要領域。在加入CNCF後,華為在Kubernetes上大量投入,積極採用Kubernetes對自身的業務進行微服務化改造,並將相關成果反饋給社區,涉及多集群聯邦、高效調度等。

強於開源:並非“拿來主義”

開源降低了軟件開發的成本,加速了產品上市的速度。以前,一個商業軟件的開發從立項到上市,至少也要一年時間。現在,華為看好一個開源項目,在開源技術的基礎上兼容幷蓄、快速開發,然後放到公有云上,邊提供服務邊繼續優化,產品開發的速度以月或天計,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的軟件開發和應用模式。

現在,有些人之所以對開源提出質疑,其實是針對開源社區版。不可否認,有些廠商投機取巧,對開源社區版只進行簡單的裁剪,換個包裝就進行銷售,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以華為為代表的這些成熟的商業軟件提供商,諳熟開源技術與商業化之間的關係以及開源的利弊:開源軟件雖然在功能上有不少創新,但在可靠性和高可用性上存在不足;開源軟件由多個組件拼裝而成,開發簡單快捷,但各個組件之間的配合有時候會出現版本沒有拉齊等問題;企業在使用開源軟件時缺乏支持等。

在開源領域,華為既是開發者又是使用者,深知用戶的應用痛點,也知道開發的難點,所以華為儘量從開源開放的系統出發,貼近具體的客戶化場景,在高可用性、穩定性、用戶友好界面等方面進行加強,同時進行深度測試驗證,以滿足商用軟件的標準。這就是華為強調的“強於開源”。現在,絕大部分的IT廠商也都是在開源的基礎上,再加入自研的成果,而幾乎沒有人從“一窮二白”做起。為了賣一輛汽車,連車輪也要自己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宋哲炫還是以Kubernetes為例,客戶在使用社區版本Kubernetes時通常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易用性,二是可用性。華為雲在容器服務上通過採用配置模板、自動化部署、GUI/CLI等增強,解決了易用性問題;在提升可用性方面,華為容器服務提供在Kubernetes北向增強控制面HA及跨AZ的高可用、鏡像加速、帶策略配置的自動擴縮容功能等,在南向和IaaS和裸金屬層面做深度整合。易用性和可用性兼具的華為雲容器服務已在國內的科學計算、電商、視頻、金融、遊戲等諸多領域得到了應用。

過去,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對於用戶來說都是一個“黑盒子”,用戶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不會把開源作為一個‘黑盒子’納入到商業軟件中。”宋哲炫解釋說,“我們首先要讀懂開源代碼,不管是幾百萬還是幾千萬行;然後根據客戶具體需求有選擇地接納和改進。華為在這方面已經嚐到了甜頭。華為私有云OS——FusionSphere就是基於OpenStack開發的,大數據平臺FusionInsight則是基於開源Hadoop開發的。權威的行業分析機構對華為這些基於開源的解決方案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源於開源、強於開源的模式已經被中國企業廣泛接受了。”

回饋開源:不可或缺的一環

宋哲炫表示,華為的一大優勢就是學習能力強。華為雲通過學習開源,使自身的能力獲得了極大提升。

華為一直堅信,既然華為的很多軟件是基於開源項目的,只有這些開源項目成功,被用戶廣泛認可,用戶才能更加認可華為雲的選擇,願意使用華為雲的服務。這是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所以,“回饋開源”是華為的一項基本原則。

華為與眾多開源社區保持著密切的互動,並積極向開源社區貢獻:在OpenStack社區擁有2個TC席位、7個PTL(包含Nova、Neutron等核心項目)、26個Core Members,代碼貢獻在近兩個版本排名第二,Blueprint貢獻在近兩個版本排名第一;在CNCF,華為有一個TOC席位、一個K8S SC席位和5個Maintainer席位,截至一個月前,華為累計Pull Requests (PRs)貢獻 2400+條,廠商貢獻排名第3;在Hadoop社區,華為貢獻社區排名第三。另外,華為雲還主導開源了ServiceComb、CarbonData、OpenSDS等項目。在LC3(LinuxCon + ContainerCon + CloudOpen)大會上,宋哲炫宣佈華為微服務網格Mesher將於今年開源。

未來,各個不同的開源技術社區間將會更加密切地合作,大家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貢獻自己的技術能力,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解決方案。宋哲炫認同這一趨勢。他表示,華為未來將繼續以ICT基礎設施為核心,積極參與相關社區的活動,推動社區各成員方達成最廣泛的共識,避免重複勞動,目的是讓企業用戶可以更好地使用開源技術。

“源於開源、強於開源、回饋開源”這是經過華為十多年不斷打磨驗證的一套開源理念和方法論,如今在華為雲上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得到進一步驗證和深化。“我們在開源的選擇上可以更加大膽,可以在第一時間嘗試最新的技術,然後根據用戶的反饋迅速改進。”宋哲炫表示。

如果將開源比作一盞明燈,它確實照亮了IT的未來,特別是雲的未來。而華為更希望看到用開源明燈打扮得五光十色的城市。華為就是從開源技術到成功商業應用之間的聯結者、使能者和實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