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都贊的「感知型企業」

華爾街都讚的“感知型企業”

顛覆,還是等著被顛覆?這與“生存還是毀滅”一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過,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企業必須給出堅決、肯定的答覆,而不能再猶猶豫豫。

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都表明了心願,希望成為軟件公司、數字化公司、智能化公司。但是,企業的轉型談何容易。從目前的情況看,一切轉型的基礎就是數據。不能掌控和靈活運用,並深挖數據價值的企業將無法生存,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企業能否對數據進行實時高效的分析。

Teradata天睿公司首席運營官Oliver Ratzesberger(奧利弗·拉茨伯格),也是《感知型企業——數據驅動的商業決策演進》一書的作者,首次提出了“感知型企業”的概念,同時指出感知型企業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北極星”。

眾所周知,北極星可以指引方向,而感知型企業是數據驅動轉型的新框架、企業文化變革的抓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和方向。

這是用戶的需求

在5月18日舉行的“2018 Teradata大數據峰會”上,Teradata天睿公司正式面向中國市場發佈Teradata Everywhere和感知型企業(the Sentient Enterprise)。Oliver Ratzesberger在大會上表示:“感知型企業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它是反映企業能力成熟度的一個模型。它也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北極星!未來幾年,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將在更多企業中落地,而感知型企業具有的決策支持和全自動決策能力將快速走向成熟。”

在加入Teradata天睿公司之前,Oliver Ratzesberger曾經在eBay工作過7年,領導了eBay的數據倉庫和大數據平臺項目。加入Teradata天睿公司,從用戶到廠商,Oliver Ratzesberger更能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和痛點。作為用戶,不能只關注技術細節,而忽視了業務成果,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

華爾街都讚的“感知型企業”

在與金融、製造、醫療等諸多行業的用戶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Oliver Ratzesberger分享了很多與感知型企業相關的理念、實踐。他的“粉絲”們強烈要求將這些新的概念、技術和經驗進行梳理,於是便有了《感知型企業——數據驅動的商業決策演進》這本書。

在諸多開始向感知型企業轉型的成功案例中,Oliver Ratzesberger特別提到了迪斯尼,它通過一條“魔力腕帶”就讓進園的遊客增加了4倍,將遊戲的排隊時間縮短了80%。通過“魔力腕帶”,遊客可以在園中消費、訂酒店,獲知各種優惠信息,不僅改善了體驗,而且增強了互動性。

圍繞數據分析能力展開

所謂“感知型企業”,是指具有對環境的自我感知力,能夠進行自動化的分析,並自主形成商業決策能力的企業。感知型企業是用數據說話的,是以數據分析作為前提的。

Oliver Ratzesberger介紹說,感知型企業的演進分成五個階段,也可以概括為五個平臺的建設,即敏捷數據平臺、行為數據平臺、協同思維平臺、分析應用平臺和自主決策平臺。在每個階段中,企業追求和關注的重點不同,數據分析帶來的價值也不同,是成熟度和敏捷性從低到高的演進。

以行為數據平臺的建設為例,很多企業以前主要關注的是交易數據,但作為感知型企業來說,更大量、更需要深入分析和掌握的其是客戶行為數據,這是企業做出業務決策、制定戰略的基礎和依據。在《感知型企業——數據驅動的商業決策演進》一書中,行為數據平臺被定義為,捕獲不同來源的洞察,不僅包括交易信息,也包括圍繞人的行為、網絡設備等的複雜交互信息。而分析這些數據是數據科學家的主要工作職能。

Oliver Ratzesberger曾經拜訪過一家中國的大型企業,該企業最迫切的需求並不是如何存儲數據,而是如何實時、動態地分析數據。一家全球知名的手機制造商也深有同感,它希望能夠跟蹤每一條供應鏈的情況,對供應鏈上各個節點、時間的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為其手機的研發提供依據。在數據驅動商業的時代,每個企業都想通過對數據的洞察,知己知彼。但是,企業要從何入手呢?

一段持續演進的旅程

Oliver Ratzesberger表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轉向感知型企業的路徑。通常情況下,Teradata天睿公司首先會通過提供諮詢服務,幫助企業對自己的需求和問題進行梳理,然後提供適合的技術幫助用戶搭建一個可擴展的數據分析平臺。Teradata Analytics Platform、4D分析等為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感知數據、業務的工具。

某電信巨頭的CIO這樣表示:“只是規模大並不意味著我們是最好的,在保持敏捷的同時,利用我們的經濟規模的最佳方法是什麼?”成為一家感知型企業也許就是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華爾街都讚的“感知型企業”

成為一家感知型企業,並不是購買一個或多個軟件產品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開啟一段持續演進的旅程。在這段旅程的不同階段,企業不需要追求一次到位,而是要以業務戰略和目標為先導,認真思考實現目標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分析場景,確定平臺構建能給客戶帶來什麼改變,如何快速達成目標等。Oliver Ratzesberger建議,在先期規劃階段,企業要高度關注“敏捷性”。敏捷性是感知型企業非常重要的特性,它體現了業務、技術、流程和人力資源在應對商業決策中的彈性能力。沒有一個企業的敏捷性能夠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這是一個持續不斷提升的過程,企業必須長期關注。為了實現真正的敏捷性,還必須在信息安全機制上實現對企業內外部數據的透明訪問,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必要的成本。

除了長期關注敏捷性以外,Oliver Ratzesberger認為感知型企業還要不斷尋找成功的可重複性。不管是一年、三年還是五年、十年,只有實現了成果的可重複性,才能更簡單、更快捷地迭代、擴展,保證持續的成功。

一家感知型企業要在技術、人的思維和理念、公司文化等方面實現全面的變革。“從技術的角度看,企業要保證數據平臺的擴展性,努力實現運營的簡化再簡化,比如儘可能地減少數據拷貝等。這是非常重要的。”Oliver Ratzesberger表示。一家成功的感知型企業,應該將對數據的應用和分析固化為一種企業文化,這是對傳統IT建設方式的變革和進化。實現數據的民主化,讓IT專家成為企業決策流程中的協作者,這些都是感知型企業應有的文化。

在傳統企業中,企業的IT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偶爾會有“衝突”。在感知型企業中,IT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提供一個好的技術平臺。另外,IT部門還應該對業務部門提供必要的培訓,讓業務部門有能力在不依靠IT部門支持下的情況,可以自主地完成業務分析。“IT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不應該成為孤島。”Oliver Ratzesberger表示,“IT部門應該有能力提供業務部門‘最喜歡’的那些數據,比如行為數據。”

現在就行動

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成熟的分析能力對於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感知型企業代表企業發展的未來狀態,它能夠管理來自新舊數據源的海量信息,並可依靠算法和分析技術做出大量自動化的決策。感知型企業能夠隨時感知細微的趨勢和變化,快速調整並適應外部市場的變化。

Oliver Ratzesberger表示,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企業不能被動地生存或跟隨,而應該提前思考。所有企業應該馬上開啟通往感知型企業的新徵程。

Oliver Ratzesberger將感知型企業比作北極星,它是未來構建感知型城市甚至感知型世界的一顆指路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