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李:暗寓吉兆的多子之木

汪鹤年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对李树最精炼而传神的解释,是宋人罗愿的《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寥寥数字,抓住了李树最重要的特征,使人极易生发出李子熟时,硕果满枝的联想。

与桃并称的佳果

李,在古代又有嘉庆子、居陵迦等异名。《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韦述《两京记》云:‘东都嘉庆坊有美李,人称为嘉庆子。’久之称谓既熟,不复知其所自矣。梵书名李曰居陵迦。”

同杏一样,李也系蔷薇科落叶乔木。果为圆形,果皮呈现出紫红、青绿或黄绿等色,果肉暗黄或绿色,近核部紫红色。果味甜,是生食或制蜜饯的果品之一。明末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云:“李,处处有之。树高丈许,绿叶白花,果极繁茂,与麦同候,麦秋至,李熟矣。”民初徐珂《清稗类钞》则曰:“李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叶卵圆而长。春开花,色白,五瓣。实圆,全熟则赤,味略酸。”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李的果仁、根皮也供药用,分别具有治瘀血、除浮肿、止心烦、解丹毒等功效。据说,李花还具有美容的作用。《初学记》引《本草》就说:“李根治疮,服其花,令人好颜色。凡李实,熟食之皆好,除固热、调中食之。……李皮水煎,含之治齿痛。”

李亦原产我国,至迟在周代,其果实就已成为人们的席上之珍。《礼记·内则》在开列古代君王的常用果品清单时,就提到了李。《诗经·大雅·抑》一诗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歌吟更素为人们所熟悉。据说,这首诗系西周大臣卫武公的作品,而卫武公主要生活在宣王、幽王、平王之世。可见,李作为人们熟悉的果品,至少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一方面是受此诗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李与桃的生长习性大体相似,后世人一般将“桃李”并称。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就作过这样的比喻:“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春花秋实的秉性,正是李与桃的最大相似之处。但在宋人陆佃看来,由于李至老仍结果如初,其品性又远在桃之上,《埤雅》中就有此一评价:“[李]性颇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

酸味的代表果品

春秋时期,李已成为人们园圃中常见的果木之一。《管子·地员篇》就说:“五沃之土”适宜于栽种各种树木,其中就包括桃李在内。

由于李的适应性较强,早在战国时代,从南到北都可找到它的踪迹。据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记载,在地处北方、东方和中部地区的边春之山、岐山、孟子之山、灵山和卑山,都可看到大片的李树林。

从始撰于战国末的《尔雅》所载看,当时李的品种主要有三种:“休,无实李。痤,椄虑李。驳,赤李。”“休”或作“林”,又名赵李,乃一种不结果的李树。痤,又名麦李,其果小而甜,与麦同时成熟,故名。驳,果实赤红色,因又称赤李。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还将李作为酸味的代表果品,列为“五果”之一。

汉代,李树名品的阵容已相当可观。据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所献的李树名品就有15种之多:即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羌李、燕李、蛮李、侯李。

在南方地区,亦开始了李的种植。考古工作者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发现的李核就是最好的实物例证。

李甚至被人们神化为仙家之物。唐冯贽《云仙杂记》引《集真记》“王母惜黄中李过蟠桃”条中说:“西王母居龙月城,城中产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花实上皆有‘黄中’二字,王母惜之,过于蟠桃。与紫阳真官博戏,则以一二百枚,递分胜负。”唐徐坚《初学记》引《汉帝内传》则说:“李少君谓武帝:‘溟海枣大如瓜,钟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东汉郭宪《别国洞冥记》还说:“琳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数十年一熟,味酸。昔韩终常饵此李,因名韩终李。”《太平御览》引《汉武内传》则曰:“仙之上药,有圆丘红李。”《艺文类聚》引《列异传》还留下了仙人共食白李的传说:“三国袁绍时,度索君谓南海君曰:‘昔卢山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载。’”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又说:“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这些带着明显神话色彩的记述固不可信,但魏晋时期所出的李树异品倒是屡有所见。唐徐坚《初学记》引西晋初年著名政治家傅玄《李赋》中提到的“河沂黄建,房陵缥青”,就是“一树三色,异味殊名”的李中异品。同书所引晋陆翙《邺中记》也说华林园中有一种“冬华春熟”的“春李”。《艺文类聚》引《抱朴子》则说:“昆仑山有玉李,形如世间者,但光明洞澈而坚;以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齐民要术》引晋郭义恭《广志》则有 “十一月熟”的“冬李”。同书所引晋周处《风土记》还载有“四月先熟”的“南郡细李”。《太平御览》引《述异记》所记“御李子”尤有特色:“许昌节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乱,魏武挟令迁帝,自洛都许。许州有小李子,色黄,大如樱桃,谓之御李子。即献帝时所植,至今有焉。”

至于一般的品种就更多了,仅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就有西晋陆机《果赋》中提到的中山缥李;梁任昉《述异记》中提到的安阳李、杜陵金李、房陵定山朱仲李。晋郭义恭《广志》所载的李品更多达21种,如“细小有沟道”的麦李,“熟必劈裂”的劈李,“其树数年即枯”的经李,“味小醋,似杏”的杏李及鼠李、朱李,车下李、车上李、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李、房陵李、柰李、离核李、黄扁李、夏李等。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当时,李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果品之一。一度,瓜田李下,竟被人们视之为容易招惹嫌疑之地。传为三国曹植所作《君子行》就吟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在诗人看来,君子之所以不敢在李树之下拂衣正冠,就为了避免偷尝李果之嫌。

《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一段佚事:一次,七岁的王戎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突然发现路边有株结满果实的李树。于是,小伙伴们争着去摘,王戎却站在一旁,动也不动。别人问他时,他笑笑说:“长在路边的李树,能留下这幺多果实,它的味道一定是苦的。”小秋伴们不信,放进嘴里一尝,果然又苦又涩。这里说的虽是“苦李子”的故事,但孩子们对李子的喜爱之情却跃然纸上。

李子食用价值的不断提升

李子的食用价值也素为古人所重,除生食外,李汁还被人们用作食品的调味品。据《艺文类聚》引魏晋间医学家皇甫谧《玄晏春秋》载,皇甫谧自己就在一位名叫卫伦的友人家尝过一种分别揉进李、柰、杏汁的名叫“粮糗”的米面制品。

南北朝时期,李的种植已形成了较系统的经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认为:李以栽为宜。并要经常锄去杂草,但不可在树下耕种庄稼,否则会“肥而无实”。书中还引述了前人《家政法》中“二月徙梅李”的经验之谈。

据《齐民要术》载,当时北方最常见的李品有“实绝大而美”的“木李”和“麦后谷前而熟”的“中植李”等两种。《本草纲目》引陶弘景语则记载了南方的两种李品:一是“麦秀时熟,小而肥甜”,产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麦李”;一是“核如杏子形”,产于姑熟(今安徽当涂)的“南居李”。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李干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记述的时人常用的下酒果品“白李”就是这种产品,其制作方法是:“用夏李。色黄便摘取,于盐中挼之。盐入汁出,然后合盐晒令萎,手捻之令褊。复晒,更捻,极褊乃止。曝使干。饮酒时,以汤洗之,漉着蜜中,可下酒矣。”

古时有一种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王母爱惜过于蟠桃

隋唐时期,作为庭园果木之一,李树品种有了明显的增加。宋人刘斧《青琐高议后集》中记载了隋炀帝的一段故事:炀帝在洛阳修筑西苑后,曾诏令天下各地广献嘉木异卉、珍禽异兽。当时,仅酸枣邑进献的李树即有十种,即玉李、横枝李、蜜甘李、牛心李、绿纹李、半斤李、红垂李、麦熟李、紫色李、不知熟李。其得名,或以形,或以色,或以味,或以大小,或以季节,或以生长习性。

唐冯贽《云仙杂记》引《琴庄美事》还载有一种名叫“龙耳李”的异品:“崔奉国家一种李,肉厚而无核。识者曰:‘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血堕地,故生此李。’”

尽管上述两则记载有一种传奇的味道,但这些李树的品种又绝非简单的向壁虚构之物。

宋代,今福建、河南等地产李亦丰,且屡见名品。据《淳熙三山志》,南宋时的福州李品,即有绿李、赤李、琥珀李、鹅黄李等数种。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还记载了许州(今河南许昌)所产的名品“小窑李”:“许州小窑出好李,太常少卿刘蒙正有园在焉,多植之。每遣人负担归京师,以遗贵要,窃得尝之,绝大而味佳,所未曾知也。”此李常用作奉送权要的果品,其味之佳可以想见,怪不得作者会说自己未曾见过。

李还成为京师街头常见的果品。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分茶酒店”所卖的四时果子中,就有紫李、水晶李、福李等。还有名叫“山糖乌李”的李干在街市上叫卖。

除制作李干外,宋人还以李为原料制作点心。林洪亲眼目击的一品名为“大耐糕”的小吃,就是以李子为主料制作出来的。他在《山家清供》中就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向云杭公兖,夏日命饮作大耐糕。意必粉面为之。及出,乃用大李子生者去皮剜核,以白梅、甘草汤灼过,用蜜和松子肉,榄仁去皮,核桃肉去皮,瓜仁刬碎,填之满,入小甑蒸熟,谓耐糕也。”

元代,民间还形成了立夏日吃李子的习俗,妇女还常于此日取李汁和酒饮之,称为“李会”。重编《说郛》引元无名氏《玄池说林》载:“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一曰是日啖李,令不疰夏。”

当时,李之名品亦遍布于南北各地。《本草乘雅半偈》引元王祯《农书》就说:“北方一种御黄李,大如碗,肉厚核小,甘津香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色紫肥大,香如兰蕙,味若醍醐;一种璧李,熟则拆裂糕液,如乳如酪,香甜可口;一种御李,花色红黄,实状樱桃,先诸李熟;一种夫人李,表绿里赤,肉好肥满,干之,嘉庆子也。”

到明人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我国的李树品种已是数以百计:“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其色有青、绿、紫、朱、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紫灰之殊。其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其产有武陵、房陵诸李。早则麦李、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

明人王世懋《学圃杂疏》还记载了自己熟悉的一些李中佳品:“李种亦殊多,北土盘山麝香红妙甚,江南绝无。然亦有一种极大而红者,味可亚之。亦有玉黄、青翠、嘉庆子,俱称佳品。吾圃中仅有粉李一种,余当致之。”李之踪迹,已是塞北江南,无处不有。

明代,李干仍是常见之物。《本草纲目》中就说:“今人用盐曝、糖藏、蜜煎为果,惟曝干白李有益。”并介绍了其制作方法:“夏李色黄时摘之,以盐挼去汁,合盐晒萎,去核复晒干,荐酒、作饤皆佳。”

李干和盐李等物,亦常见于清人的生活。清人《养小录》就介绍了“李干”的制法:将半熟的李,洗净蒸熟,除掉皮和核,用少许盐拌匀。晒干水份后,再蒸一次,然后再晒。待完全晒干,再放入瓶中,码一层果,放一层白糖,然后封固。吃时,用饭锅炖上三四次,味道尤佳。至于“盐李”,更是一味下酒的佳果:“黄李盐挼去汁,晒干,去核。复晒干。用时以汤洗净,供酒佳。”

至今,这些方法仍被人们所沿用。至于制作方法更加复杂,口感更加美妙的话李,更成为一些少男少女最喜爱的李子制品。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