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02:家庭教育很重要

01父母的潜移默化

杨绛入启明女校的那年秋天,杨荫杭把家搬到了上海,在《申报》做记者,兼当律师。但在当时的上海做律师,与北京一样,想要伸张正义,风险很高。几年之后,无奈之下,父亲决定定居苏州。

杨荫杭用人寿保险费买下了一处废旧的宅院,成立一个律师事务所。实际上杨荫杭是一直反对置办家业的,因为自己容易变成家产的奴隶,子女们也会因为有家产而不思进取。但当时租赁的房子不能成立律师事务所,所以只能勉为其难买了一处旧房子。但仍明确告诉子女,以后他们是没有遗产的,他们要自立。

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们人生路上最好的启蒙。

不止父亲,杨绛的母亲,唐须嫈也是孩子们的榜样。唐须嫈也是一位知识女性,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但嫁给杨荫杭后,甘愿居于人后,相夫教子,从不愿抛头露面,整天在家里忙里忙外。家里两个姑母却自私自大,从不做家务事,母亲竟也不恼。她将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淡漠。

这样的母亲,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杨绛。后来她在《将饮茶》中说:“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

也许正是因为父母这样的言传身教,才造就了后来的杨绛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为万人称道。

02直面困难

转眼,他们在苏州定居也已几年。

1927年,十六岁的杨绛就读于苏州振华女校,是为中学。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北洋战事不平,学生运动不断。

有一次,杨绛被学生会选中上街搞宣传。杨绛不想去。因为当时的苏州,女孩子上街很危险,时常会有被人轻薄的事情发生。

但,她不知道如何拒绝。想起学校的规定,说如果家里人不同意,就可以不参加。于是,回家找父亲当挡箭牌,希望父亲能到学校去说自己不同意。

结果被父亲一口回绝了。父亲希望她能自己处理。不想去,自己大声说出来。他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 你敢吗?”

“敢!”杨绛回答。第二天,即去学校勇敢地说:我不去。

后来,杨绛没去。去的学生里,果然有人遭受军人的非礼。学校才认可杨绛的理由:很有道理。

这件小事,父亲教给杨绛的,是一辈子的财富:这世上没有谁能真正帮得了谁。面对困难,选择直面,比逃避更有效。

03关于看书

杨绛从小热爱文学。父亲对此大力支持,经常为她买书。如果杨绛表示对某本书有兴趣,不久,书桌上就会放上那本书。但,如果她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从书桌上消失。这是一种无声的谴责,这样,比直接打骂她更让她难受。渐渐地,她学会了尊重父亲,也尊重自己的承诺。

这件小事,给当世的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有一次看节目,林心如提到她曾买过一本书,买回来一直没看。三个月后,再去翻时,发现那本书上一个字也没有。原来,如果买来了长时间不看,这本书的墨迹就会自动消失。也许,这是对我们买书不看最好的惩罚。

后来的杨绛,嗜书如命。曾经,父亲与杨绛有这样一段对话: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父亲笑着道:“我也这样。”

都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最好的教育,诚然如是。

04父亲的教育

杨荫杭是一个低调的人。

有一次,他带杨绛姐妹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专门开车来接的他们。这让从未坐过汽车的杨绛新奇不已。然而,这才仅是开端。

入到父亲朋友家,只见这里装修得富丽堂皇,有精致的洋房,还有漂亮的花园,更有穿着体面的仆人,穿梭其中。

姐妹回到家还在回味感叹。

父亲听到,过来淡淡地说:“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这句话,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父亲平素生活的宗旨,他一直崇尚节俭,也一直以身作则。而这,也影响了杨绛一生的生活准则。

高中时,她就曾写过一首诗,被刊登在校刊上。诗名为《斋居书怀》: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后来的一生,她也一直在奉行俭朴的生活。

她居住的地方,从来都是不经任何富丽装修,不见任何昂贵装饰,却随处是书。她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我想,这一切,应该都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05大学选科

1928年,十七岁的杨绛准备考大学。她心心念念要考清华。无奈那年清华不在南方招生,她只好就近报考了东吴大学(现在的苏州大学)

大学上了一年,学校要求分科。品学兼优的杨绛没有偏科,老师建议她读理科。但杨绛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她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应该”学什么。所谓的“应该”,是指“有益于人”。于是她回家请教父亲。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不得不说,杨绛先生一生的成就,与有这样一位开明的父亲是分不开的。

后来,她听从心底的愿望,选择了读文科。但当时的东吴大学还没有文学系,她本想读法学预科,一来可以给父亲做帮手,二来可以积累各种素材以后写小说。

也许是自己一辈子在法律的坑里摸爬滚打,见了太多的无能为力,心力交瘁,不忍心怜爱的女儿和自己经历一样的内心痛苦,所以一向开明的父亲极力反对她学法律。

最终,杨绛只好读了政治系。

然而,她却一点也不喜欢政治。甚至此后的一生,她从不沾政治。

所以,功课她只求过得去,其它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