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杨绛:会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过一生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想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试试从夫妻共同拥有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01

一口气读完《杨绛传》,发现自己曾数次落泪,原来读书真的就像隐身串门,悄悄地去看主人所有的故事。躲在门外哭泣也不会打扰到主人。

杨绛就曾把自己的阅读比作隐身串门,这种对阅读自由自在的掌握让她欢喜不已。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原名杨季康,在家中排行老四,后因笔名杨绛被世人所熟知,以杰出的作品被世人誉为著名翻译家、散文家。

她是我国著名学者小说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两个人一生彼此仰慕与爱恋,携手走完人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最后的旅途,成为史上一段佳话。

通过学习她的作品以及看她的传记,深感这样优秀女性的一生,真的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绛原生家庭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从中借鉴和学习些什么?

02

杨绛的故乡在江苏无锡,从祖上开始就是读书人,可谓是书香世家。

她的父亲杨荫杭是一位优秀的律师,一生都在为了司法独立不畏强权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早年还曾留学日本,后因避难前往美国留学,就读的是赫赫有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样的父亲可谓是见多识广,尤其是把杨绛以及家中的姐妹都送到当时上海最好的女子学校读书。

10余岁的杨绛就开始了住校生活,后来不管是家境富裕或是落难时,杨绛父母始终都坚持给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

对于这样的名望家族,也许你会以为投入了如此高昂的教育经费,是想让孩子们延续家族的荣耀?

但恰恰相反,杨绛的父亲这个洋派的开明人士,他和妻子对子女的要求反而比普通家庭还低。

更多的时候是鼓励孩子去探索,自己主动的去认识和了解世界,并不是由父母亲告诉你该怎样去做。

记得杨绛小时候因为各科比较平均,并不属于各门功课都出类拔萃的孩子,一样会遇到背诵困难或者是学业上的困惑。

爸爸甚至经常会和她开玩笑,有时也会抽背她的古诗词,不管杨绛是否能够清晰背得出来,杨绛的爸爸都是哈哈大笑,并无表扬和批评之分。

对孩子的教育,他更多的是一种赞赏和鼓励,而不是给予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

她的母亲唐须嫈是与丈夫同龄的无锡人,母亲绝对算得上是一位贤淑文静的知识女性,也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的毕业生。

尽管她颇有才华但从不愿抛头露面,与杨荫杭结婚后,甘愿在家做一名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03

杨绛后来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关系:“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妻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两个人一生长河一般的对话,听起来甚至好像在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后来我父亲辞职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会详细地向母亲诉述,比如为什么事,涉及什么人等等。他们俩还会一起分析、一起讨论,现在想来,那些案件都可补充《人性与世态》作为生动的例证。”

由此可见,杨绛生活在一个父母感情稳定、特别和睦、充满着自由民主气息浓郁的家庭。

这种夫妻相处之道,后来深深影响着杨绛的择偶观,以至于她和钱钟书两个人也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

我们常说和一个有趣的人一起生活过一生,才应该是这一生追求爱情的意义。

杨绛:会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过一生

04

可今天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丈夫愿意把自己工作上的得失与荣辱告诉妻子?

好的夫妻关系,一定是有话可说,而不是沉默的如熟悉的陌生人。

夫妻之间首先应该是朋友,其次才是恋人和伴侣,这样的夫妻之爱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完整和成熟的爱。

这种原生家庭的圆满对孩子婚姻的幸福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若学会相爱,对于孩子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

如今太多的父母,把夫妻两人的交流变成了唯一交流孩子的话题,把家庭生活变成了对孩子知识、特长的练习场,忽视了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个对婚姻是具有潜在毁灭性打击的。

现实中的婚姻,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努力创造两个人的交流机会,彼此信赖彼此依靠,至少两个人要有说不完的话,这样的夫妻关系则更为长久和健康。

05

话说你知道两个人有话说,这件小事到底有多么重要吗?

如果没有对妻子的爱与尊重,估计杨绛的父亲也很难做到尊重子女。

记得杨绛读书的时候因为各科成绩比较平均,可以学文科也可以学理科,老师也曾建议她学理工科。

她去问父亲,父亲却告诉她,不要去在意外在的评价,你应该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

杨绛说:“我喜欢文学”,父亲回答:“那你就学文学吧!”

而今天,我们做父母的有多少人,以爱的名义为孩子选择和改变最初的梦想?

与掌握实用技术让自己有谋生的能力相比,学文学这件事依然会在多少家长眼中,显得那么不实用、不靠谱?

但其实杨绛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深深了解自己女儿的天赋与爱好,明白一个人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那种全情投入和热情,更能取得比学热门专业有收获的成就,才可能真正的学到东西。

06

杨绛读书期间还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因为学习的是政治专业,而非她从小就心仪的文学专业。

她自己决定选择放弃,下定决心报考清华大学的文学专业。

要不是这一次的坚定选择,可能就会与钱钟书错过,那可就少了一段完美姻缘的佳话。

可惜考试那年清华没有招女生,她去了上海读大学后,最终机会降临时,又考回清华,这来来回回又是几年时间过去,但是她最终如愿,父母也为此深感欣慰。

所以说,杨绛能够如此的果断与坚韧,真离不开父母亲对她一直以来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尊重甚至到达了一种什么程度?

当年杨绛就自己和钱钟书的婚事征求父亲意见时,父亲也要求她自己拿主意,这让她一生铭记,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杨绛:会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过一生

07

最难得的其实就是这类父母,他们永远不会以任何爱的名义,去剥夺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正因为杨绛父母和孩子的边界非常清晰,只有不求任何回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才会如此的放手与成全。

从小就不缺爱的杨绛,以至于小宇宙爆棚,一生都有能力默默用力去爱。

今天的我们,真的别再去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想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学会原生家庭的爱的相处开始,从尝试夫妻共同拥有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慢慢地,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自己遇见的是一个真正有趣的人,而对方恰好也是这种感受。

这种有趣需要交流,需要共同成长。

如果你愿意,从学会彼此聊天开始。慢慢就会感受到,那份点点滴滴都无比确信的爱。

杨绛教给我们人生态度

前些年钱钟书、冰心、季羡林三位先生相继离世,人们感叹中国堪称大师级的文学巨擘所剩无几。2016年5月25日,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的离世,更让人们唏嘘不已,不仅因为她高寿至105岁,也不仅因为她头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光环,甚至不仅因为她自身的才气、毅力和襟怀。还因为,杨绛先生的离开,意味着:从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那一批传奇人物,尤其是民国时期那种绝世风流的文化余脉从此断了。

同为女人,才女杨绛先生的一生堪为世范。在杨绛先生余温犹存、余音绕梁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回味先生留下的八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吧,倘若能吸收一二,将终生受益。

一、对待爱情:冷静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杨绛出身名门,气质出众。据说在中学时,苦苦追求者有72人之多,但她总是很果断地拒绝。她对他们说:“做朋友可以,但这是结果而不是过渡。”有人借酒壮胆向她送情书,她的答复是:“你喝醉了,快把信拿回去,免得明天醒了后悔。”杨绛对待不合适的爱情,坚决拒绝,从不拖泥带水,更不会骑马找马,耽误别人也耽误自己。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老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一直钟情于她。这是足够优秀的人吧?然而杨绛认为二人不合适,始终不肯从朋友再向上升级。后来杨绛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书时交了男朋友,费孝通去找杨绛“吵架”,他觉得自己才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杨绛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杨绛却回得果断:“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一句话撇清关系。

杨绛在87岁高龄时失去了爱人,费孝通前去探望。按说,耄耋之年,常来常往毕竟是一种惦念,哪怕相搀相扶也未尝不可。但杨绛送费老出门时却说:“下楼请小心,以后就不要知难而上了。”一语双关,不留幻想。

而对于她认为合适的人,杨绛也很直接、很痛快,绝不玩什么欲擒故纵的花招。1932年初,21岁的杨绛在清华第一次见到钱钟书,两人并没有说一句话,却一见难忘。杨绛后来回忆说,(钱锺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后来钱锺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则爽快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看,当真正的白马王子出现时,公主杨绛毫不犹豫地亮出底牌答应了。两人都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无谓的寒暄客套,果真是同路中人。

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传书,“越写越勤,一天一封”。杨绛很坦诚地说:“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认识三年后的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随即放弃清华的研究生学业陪爱人去牛津留学。此后,他们幸福相伴了63年,无论去哪里都在一起,从未长时间分开过,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才天人永隔。

63年来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人人羡慕,一直被津津乐道。杨绛被钱钟书深情地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爱情,成全了她一生的幸福。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启发了很多人。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写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锺书听,钱钟书立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回答,“我也一样。”

杨绛:会聊天的原生家庭,才能有趣的过一生

二、对待家庭:全力付出,捍卫到底

一个用爱建立的家庭,若两人懂得付出和呵护必然会幸福美满。

杨绛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杨荫杭,曾留学日本和美国,早年是报界名笔。大家闺秀出身的杨绛,从小是由仆妇伺候长大的,在家里也是娇滴滴的大小姐,但是嫁给钱钟书后却无缝对接成了贤妻良母,柴米油盐等诸多家务一一包揽。

杨绛第一次做虾时,看到虾在刀下抽搐不止,心有余悸,手也哆嗦,于是问钱钟书能否不吃虾。钱钟书却撒娇说,不,我要吃虾。于是,杨绛莞尔一笑低头继续做虾。

洗衣打扫这样的家务事,杨绛很快便做得游刃有余。后来连修理桌椅、趴低上高这样的活计她也手到擒来。杨绛和钱钟书寓所的天花板上至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以前她登梯子换灯泡时留下的。

父亲杨荫杭心疼地埋怨:“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杨绛却乐得称自己为“灶下婢”,甘愿付出。

其实啊,她早就成了满腹经纶的大才子钱钟书的定心丸。在钱钟书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她在,都能解决。而她住院不在家时,钱家则成了亟待修复的“重灾区”。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期间,钱钟书每天往医院跑。第一天前去探望时,钱钟书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汇报说:“我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太太的桌布。”杨绛微笑着说:“不要紧”。第二天又汇报说,台灯也被我弄坏了。杨绛依旧笑答:“不要紧”。第三天钱钟书不好意思地说:“门轴两端的钢珠也掉了。”杨绛再答“不要紧”。

等到杨绛出院回家后,果真妙手回春,桌布变白了,台灯、门轴也统统修好了。家里又焕然一新了。

杨绛的“不要紧”是钱钟书强大的后盾,伴随了家人一生,也是二人著作等身的心理基石。

在日子并不富裕的时候,钱钟书想写长篇小说。杨绛说:“你写吧,生活不用担心。虽然我们已经比较节俭,但可以更节俭一些”。于是,钱钟书减少了上课,在家写作,杨绛为了节省开支,辞掉了女佣,一切家务自己扛。然后就有了轰动文坛的《围城》的问世,国宝级大才子也拥有了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据说钱钟书的母亲夸讲杨绛:“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啊’,宣哥(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啊!”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尤其是在大灾大难中还能成功的男人,那背后的女人一定更加伟大。

1945年,日本尚未投降,有一天,日本人突然找上门来,杨绛迅速藏好了钱钟书的手稿,镇定自若泰然周旋,最终使得钱钟书那些珍贵的文字免于逸散。

1966年文革开始了,钱锺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批斗、示众,苦不堪言。一向优雅的杨绛居然被剃了“阴阳头”。就在有人以为可以看到杨绛出丑时,她却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从头到脚干净整洁,照常出门买菜。

这样的生活态度对遭遇灾难的钱钟书无疑也是一种鼓励。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年近60的杨绛被安排种菜,60岁的钱锺书则担任干校通信员。虽然不在一起,但每天钱钟书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都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杨绛“菜园相会”。两人心意相通,鼓励彼此不能倒下,终于成功地熬过了艰难的岁月。

文革期间很多人都抑郁离世,杨绛最亲的小妹妹和女儿钱媛的爱人王得一也未能幸免。杨绛夫妇却在饱受折磨中挺了过来。不但挺了过来,而且钱锺书还在这下放的八年里写出了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则完成了自己译著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

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温和坚韧的杨绛一生似乎只有两次大发脾气,都是因为别人侵犯了她的家人。

一次是文革期间,钱锺书被污蔑并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气愤不过,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红卫兵们大怒,立刻把杨绛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被批斗的其他人都低着头不做声,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何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却跺着脚,昂着头,激动地反驳道:“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

杨绛第二次发脾气是三年前,2013年,102岁的杨绛,在得知有人想拍卖丈夫钱钟书的手稿和书信时,当时就火了!她愤然表示如不停止拍卖,将以百岁高龄亲自走上法庭对薄公堂。

1946年,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锺书写道:“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对杨绛来说,相爱的家人就是一切,这种爱和责任支撑了她顽强的一生。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八十多岁的杨绛只好每天南南北北,来回奔波。

钱锺书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容易吃,杨绛就亲自做,炖各种汤,把鸡胸肉剔得一根筋没有,把鱼肉挑到一根小刺都没有。

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力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1998年,钱钟书临终,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钱钟书不放心的是什么?杨绛一定要比丈夫晚走,是为了什么?

她后来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操劳了一生,她还要尽什么责任呢?

原来,钱钟书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整整4麻袋的手稿和读书笔记还没有整理出版。及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要她来善后。

据杨绛的老友回忆,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所做的头一件大事,便是出了十三册的《钱锺书集》;第二件是出版了五册《宋诗纪事补订》;第三件是出版《钱锺书手稿集》;第四件是回忆家庭生活的《我们仨》以及续篇《我们的钱瑗》成书。

钱钟书去世后,与他伉俪情深的杨绛又独自生活了18年。她用羸弱的身体坚持着这18年孤寂、清苦的日子,没有人知道这18年的日日夜夜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只知道她在百岁高龄仍然整理钱钟书的书稿,仍然和出版社沟通协商,并且在等待出版的日子里,完成了柏拉图《斐多篇》的译本,创作了很多自己的作品。

2015年年底之前,钱钟书先生的中文笔记、外文笔记终于全部出齐了。

2016年5月25日凌晨1点,杨绛先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她念想的就是如何把钱先生精彩的东西留给世人,她的梦想实现了,”杨绛的昔日同事、翻译家李文俊说,“她其实病得很重很苦,如今她解脱了,她是无牵无挂地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