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周英九ZYJ


用“二百五”骂人,本义是说对方在娘胎里只待了250天,分娩时不足月,所以智商欠缺。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受精卵着床到小宝宝呱呱坠地,正常时间是10个月,即300天。那些只怀250天就出生的孩子,属于典型的“早产儿”,身体和大脑发育都逊于普通人,不太容易存活下来。即使活下来了,长大成人了,思维也会比常人慢半拍,显得有些傻,这就是为什么骂人的时候会说人家“二百五”的真正原因。

当然,现在医学先进,早产儿的存活率已经大幅度提升,婴幼儿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理念也空前发达,只怀250天甚至还不足250天的早产儿,出生时虽然比普通孩子瘦小得多,长大后还是有可能在心智上和身体上全面追赶上来的。

查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里面都没有“二百五”一词,说明这句骂人话是民国时代或者建国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流行时间大约与上海和广东人常说的“十三点”差不多。

还有人说,二百五是250文的意思,250文是半吊,所以二百五等同于半吊子。

事实上,一贯铜钱是一千文(实际上只有七八百文),一吊铜钱是一百文(若用清末通行的当十铜元,则一吊只有十枚),半吊即50文,怎么可能是250文呢?


开周说宋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


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50,为什么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将编号改成了250+网名的格式。心里思忖着只要我不说,静悄悄地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群里不一会儿却因这个250热闹了起来。有人建议说怎么没有避开这个数字,有人建议换成2500,或换成25000……

250,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来“二百五”是指说话做事傻里傻气,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憨包一个。

憨就憨吧,也没什么,看来我这250心里,“二百五”是当定了。

这么多数字,为什么只有二百五成了骂人的代名词?虽然有书君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当当250也没什么,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为此有书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当得知其来历后,再也不愿当250了。

为什么呢,且看两个故事:

一、瓜分黄金250两的历史渊源: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六国帅印的苏秦竟然被人暗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铁定的军事纪律,谁有这样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让齐王大怒。


为了替苏秦报仇,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并贴了悬赏广告。说苏秦是内奸,杀得好,为了惩奸扬忠,决定悬赏千两黄金,望杀人英雄前来领赏。


告示一贴出,就有四个人来邀功,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千两黄金他们怎么分,他们说每人250。这下齐王火了,怒喝:“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在科举时代,有一考试多年的秀才,从十七八岁开始科考,考到结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两个孩子。


当一个孩子五六岁,另一个孩子七八岁时,还是没考上举人。心想不能误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宽裕。于是决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给他的这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败事。

有一天,他要出门了。于是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作业。要求成事写300遍,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发现成事只完成了250,而败事也完成了250。于是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后来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还带来坏影响时,就会说他是一个“二百五”,因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这个“二百五”当不得,有书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声说事。于是在群里郑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后来细思极恐,还是觉得不妙,于是向助教申请退出进阶班群,留了一级到了基础班。重新分号时没想到是150,群里不足200人。看着这个150,有书君哑然失笑,还好,总比“二百五”好多了!

这个250,虽是一个代号,能避就避吧,免得带来心理阴影。


不是有个心里暗示效应么,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有书课堂


话说一个秀才,年近四十,才金榜题名,然后娶得一妻,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取名老大为成事,老二为败事,一日老秀才出门,出门之前教了两个儿子各一个字,老大的字难让写他写300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200遍,然后老秀才就出门了。

过了一天,老秀才回到家,检查作业,老大成事写了不到三百字,老二败事写了超过二百字,一数,都是二百五十个字,老秀才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自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头脑有问题。


杨燚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对人的尊重,形容这个人很耿直,耿直的都过了火,火的一塌糊涂。要是你在头条看到哪个小编写的文章不错,深得你意,可以在文章下方顶一句:“真250”。

二百五的起源有如下几种:

一、战国起源:

著名纵横家苏秦因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四处悬赏捉拿刺客,很久没有捉到。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谁杀的苏秦,速来领赏金1000两”,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谁也不服谁,发誓自己才是真正的刺客,搞的齐王心下暗骂,把这四个“二百五”全宰了。

二、牌九起源:

玩过牌九的人都知道,牌九里最差的手气莫过于抓到“毙”了,四六“毙”,四是“二板”,“么五”,两张牌简称“二板五”,久而久之,说秃噜了,改为“二百五”。

三、封银起源:

古代包银子用封纸,每500两银子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有人以此为典故,骂人“半疯”的时候,就用了“二百五”这个数字,“半封”谐音即为“半疯”。

四、民间故事起源:

说古代以财主有俩儿子,大的叫“成事”,小的叫“败事”,有天财主出门前,给俩儿子布置写大字,大儿子写300个,小儿子写200个。等到财主回家问老婆,儿子们作业完成的怎样啊?老婆回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250!”

二百五这个词首次见诸于书籍,在清末吴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由此可见,非说二百五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台湾歌星伍佰的,未免也太二百五。


历来现实


来源于我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这个故事与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那个能说会道的苏秦有关系,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我们这里有座山,山下有个洞叫“鬼谷洞”,据说苏秦、孙膑、庞涓等都是在那个山洞里学习的。

下图拍摄于淄博市淄川区

山东省淄博市是古代齐国的故都,齐国最后被秦始皇所灭。

据说苏秦当时这个国家说说、那个国家道道,最后成了战国时期的“红人”,啥叫战国,说到底都是争夺利益,这苏秦能做到利益平衡?能做到各个国家都满意?不会的,他也是心有所期。

最后的苏秦就跑到齐国去了,也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来避难,当时的齐王对苏秦真的挺好,也不知道是哪位竟把苏秦刺杀了,齐王知道后很生气,派出侦探也没有找到凶手,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苏秦的头颅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于城门,还贴了悬赏的告示,告示上写着:苏秦是大内奸,杀他的人是大英雄,请为齐国除害的壮士快快来领赏金千两。

告示刚贴上就跑来四个人,争相说是自己杀了苏秦,要求赏赐。齐王说“你们是不是冒充的?”四个人异口同声都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又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四个人赶紧说“每人二百五。”齐王这时候一拍案几,大声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把脑子有些糊涂的人称之为“二百五”。

下图拍摄于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古车馆”。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耕读先生


相传,明太祖朱元章扫平各路群雄,开始建立大明王朝,但由于社会动荡初定,治安还很混乱,朱元章当政期间,一最恨的是贪官,二最恨的是盗贼。

一日,∽个大臣到刑部报案,他家的银子被偷了,而且数目不小,是一千两,朱元章是那种大事小事都一起抓的人,就亲自审问这个案子,经层层筛选,排除。最后断定是此大臣的家奴所为。

当把这几个逃跑得很远的家奴抓到后,朱无章就进行了庭审,几个盗贼看到是皇帝亲自过问,一个个的吓得屁滚尿流,直打哆嗦,预先商量好的串供词,抵赖词一句已说不出来。朱元章几下惊堂木拍下后,几个盗贼就先后招供了。审问情节是这样的:

几个大胆狂徒,,你们总共偷了主子家多少银两?每人又分了多少?是谁主使的。快快从实招来?朕可以勉你们一死,朕向来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其中一个盗贼说共偷了一千两,每人分得二百五十两。然后朱元章又问那三个盗贼,得到的结论都同第一个说的脏物数量一致。

最后,朱元章厉声大喝:现在,人证物证俱在,快把这四个二百五给我抓出去砍了。

从此,人们就将二百五比做傻瓜,或者是特别老实忠厚之人。一直流传到今天。


手机用户弘毅


"二百五"在北斗七星老家来说,它绝对是贬义词了,而且你用"二百五"骂人,别人不但不服,而且对你意见很大,所以,你与人家交流时再好别用"二百五"这词语了,它影响和谐。

至于说到"二百五"的来历,我倒听过老人们介绍过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过去一吊铜钱为1000个,一天有一财主打发儿子去外收账,这儿子平时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连几个钱都数不清,收回来的串钱都只有半吊子,被老子臭骂了一顿之后,他拿着那些半吊子钱又去找债主们要,债主们一个个都又给他加上了250个铜钱,打发他回去交差了,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交给了老子,老子一数,串串钱还是都少了250个,老子气得火冒三丈,骂他儿子连家里喂的猪都不如,简单就是一个250,此事后来被家庭佣人听到,一传十,十传百,给传了下去,从此二百五一成了民间骂人的一句谚语了。

第二种说法是,从前有一州官破一无头命案,皇上限定他三天立破,否则要他性命,没办法,州官只好贴出告示,说死者是罪大恶极的强盗,如果有人杀了他,本州官赐钱一千贯,告示一出,立马有4人同时揭榜,自称是杀害死者的英雄,州官见状自喜,立马升堂让其4人划押签字,斩立决,那4人不仅连250铜钱没得到,还害自己丢了性命,最后行刑时刻,其中一人仰天长叹,我真是一个十足的"二百五"啊,从此之后,此事一直流传至今。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着调、办事不认真、尽出洋相的人叫“二百五”。一般人都忌讳“250”这个数,以前有次发250元奖金,做工资单时有249元,有251元,唯独未250元。

“二百五”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战国时有一纵横家,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联合抗秦,后来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想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赏黄金千两。”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咬定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多少分?”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其实这四人不是刺客,因为财迷而当了“二百五”。

唐朝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未以两个伍佰称呼他们,反而还是说他们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发奋苦读,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淡泊名利,反而喜得贵子。秀才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一天,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曰:“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做事糊涂的人叫做“二百五”。


琐事漫谈


(一)二百五在说钱

在古代,一吊钱有一千钱,二百五是在说那“二半吊子”的钱。另外,据说500两为一封,二百五是在说那“半封”的银子。



(二)二百五在说超级天才

现在流行IQ、EQ、AQ,分别说智商、情商、逆商,而据说IQ指数最高就是250,如果说二百五也就成超级天才了。



(三)二百五在说“二板五”

古代的牌具中有个“二板”和“幺五”,分别是四点和五点,两张牌一合,叫“毙十”,“九”成了最小点,吃不了任何牌。而二百五就是“二板五”的谐音。



后来啊,“二百五”就在说人了,因为“半封”是“半疯”的谐音,说你说话不正经;同时二百五又是半吊子的一半,也是在说人心眼不透彻啊,办事没不靠谱啊……

“IQ为250”是一个超级大天才,可是天才与精神病就差那么一线,IQ250的天才很少啊,简直就是比熊猫还熊猫,极其稀有。现在冒出一个250,所以也就是在骂你笨蛋咯;

“二板五”,也就是九点,啥牌也吃不了,有什么用,于是就调戏说什么也管不了的人。

最后,“二百五”与其说是骂人,我反倒认为这是一种调侃,你认为呢?


非常茴香豆


250的来历好像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的。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口才极佳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说客,它叫做苏秦和张义中的苏秦。苏秦能耐出众,才华横溢,为了能够对抗当时的秦国,当时也常常称之为“强秦”。所以他费尽周折 终于说通了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就此就成立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联合国“合纵”。

由于苏秦的努力,让六国联合成立了“合纵”,共同用来对付秦国。即一旦秦国发动侵略和袭击任何一个国家,那么,其他的国家就会同时向秦国发起反击,这使得秦国无法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只能够老老实实的坚守自己的土地而不敢妄为。从此后,秦国不敢招惹任何一个国家,反而对秦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此时的秦国,在非常郁闷的情况下,有谋士向秦王出了一个主意。说道,要想破六个联盟的“合纵”首先就要灭掉苏秦,只要苏秦在一天,“合纵”就会继续的持续下去,而秦国就出师无望。他们通过巨金收买死士的方式埋伏刺杀了苏秦,结果苏秦被刺杀身亡而死士成功的逃离。

苏秦在临终之时对齐王说:不要去追查刺杀他的这些刺客掉了,您只需要说我有许多的不是早就想将我杀之,并且告诉哪些刺客,如果谁刺杀了,必将许以重奖,那么这些刺客就会自动来投案自首。这样就能够达到自为自己报仇的目的了。说完之后,苏秦气绝身亡。

随后齐王下诣,许以黄金一千两重奖。结果就先后来了四个人,自称是自己杀了苏秦。于是这四个人,每个人都能够获得250两黄金的重奖。结果当他们喜气洋洋的想要领取重奖的时候,却被齐王处以重罪,削自示众。后来人们就把这四个人能够取得250两黄金的人,戏称为250,直至流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