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被老師打,該怎麼辦?

破繭成蝶157765334


這是個敏感的問題。首先先確定是不是打?怎麼打?為什麼打?我相信日常生活中真的有些孩子平時的個人行為調皮到讓旁人都想上去給一巴掌,但家長卻覺得那只是孩子大家都應該容忍寬恕,往往這種行為又帶到了幼兒園這個大集體,與小朋友不能友好相處,爭奪自己喜歡的東西,老師會與家長對孩子的個人行為講述並會讓家長在家裡注意平時的一個日常行為的培養,但家長卻覺得老師小題大作,老師對於孩子過度調皮的行為帶懲罰性的打一下小手或者屁股可能會有吧,這種行為我覺得可以諒解,畢竟如果孩子的動作帶攻擊性嚴重而可能會發生繼發性意外,如:下樓梯推前面的小朋友很可能造成前面小朋友滾下樓梯,又如寫字時拿鉛筆戳別的小朋友如戳到眼睛又或者其他的器官,老師肯定要採取一定的教育,不能任其發展,當然這個力度要控制好,不能帶暴力而是懲罰性意思就好。這說話並不是支持老師打孩子,我非常不贊成老師打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也累應該保護好,但孩子做錯事情應該讓孩子知道錯了,錯在哪裡,怎麼改正過來。而不能批評完就完事。如果老師無理由無原因打了孩子肯定不對,不應該。老師在批評了孩子後也應該與家長做好事後溝通工作,讓家長知道孩子今天被批評的原因才好,回家後家長就這件事再與孩子分析今天被老師批評的原因,慢慢孩子會改掉,而且養成一個會分析講道理的好習慣。所以才有文章開頭的那段是:是不是打?怎麼打?


失明的占卜師


第一、這種打臉的懲罰行為必須禁止;

第二、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的情緒和心理必須受到關注和呵護。去幼兒園同園方和老師談一下這件事。

第三,在考慮從什麼角度向孩子分析這件事,

以及如何安撫他的情緒和心理。

1:孩子以後的路也避免不了受委屈,如何處理和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更重要;

2:讓孩子學會有同理心,理解別人,因為表象背後都有更深層的原因;

3.不惹事也不怕事,讓孩子知道有方法保護自己和解決問題;

4.得讓他知道是非對錯,老師不一定就對,權威也有錯的時候。

老師打孩子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寶貝,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你很信任媽媽。小朋友和媽媽之間不能有秘密,越有人不讓你告訴媽媽,你就越要告訴媽媽,不讓告訴媽媽的事情很可能是壞事情,爸爸媽媽知道得越早就越能幫助你。”

“老師罵人、打人是不對的,老師也會做錯事。但這也是她們最無助的時候,她們需要幫助,那麼多的小朋友一起鬧,沒人聽她們的話,她們不知道怎麼辦才會大喊大叫。你在家不乖的時候,媽媽也著過急不是麼?”

“如果這時候你能配合老師,按她們說的去做,情況會好很多;如果你確實不想按老師說的做,就要告訴老師為什麼不想這樣做。說出來,別人才明白,比如你可以說:我現在不想尿尿,老師你別懲罰我。”

“如果老師再有打你臉的時候,你也不要怕,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還可以有其他辦法幫你,比如請警察來幫我們解決。”

如果寶寶這時候說:“老師不讓說”一句話透漏了四歲孩子的道德判斷和推理果真還是處於柯爾伯格理論的“前習俗水平”階段,此時兒童想象一個強有力的權威,有一套固定的、必須服從的規則,因此產生恐懼心理,希望避免權威人物的處罰,他們常以為受權威人物表揚是好的,受批評是不好的。

他的潛意識裡還是存在著“老師是權威,老師都是對的,老師懲罰我都是因為我錯了”這樣的判斷,所以我們也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

這時候父母去幼兒園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一、理解老師也有無助、情緒失控的時候。作為家長,在面對一個孩子都有想動手的時候,何況老師要面對二十多個孩子,都能想象出她們崩潰時的情形;

二、班級管理、教師管教如果有懲罰措施,像打手、排除遊戲外、讓孩子獨處畫畫什麼的,我們也可以接受。我們也沒有把孩子當作寶、說不能懲罰,但老師是教育專業人員,決不允許用打臉或其他過激並有辱人格的方式;

三、不是孩子惡意的錯誤行為,不能使用懲罰措施。有時孩子不是故意犯錯,只是由於認知水平不夠,此時就不能懲罰他們。

四、因是第一次出現打我們孩子的行為,也沒有出現外傷,心理也暫時穩定,所以暫不追究老師和園方責任。但下一次絕不容忍,必要時會採取法律手段; 五、請園方與老師關注孩子在園期間的情緒和心理狀況,多予以安撫、呵護。


滔說育兒


被同學欺負都不敢說,更別提老師了,家長在中間也好難做,找老師吧,又怕老師變本加厲!不找吧!覺得孩子委屈!轉學也沒那麼簡單的,一動就全家都得動,孩子上個學雜那麼難啊!無奈啊!


揹著包的蝸牛


打臉的話必須找老師給個說法,這做法有點過,打手屁股不嚴重可以。我讀小學,被老師扇耳光到流鼻血,眼鏡冒星星,耳朵嗡嗡響,一點不誇張,我記憶最深刻的,所以很反感!扇耳光就是因為我不會背書,要是我偷東西打架扇耳光我又不會這麼深刻了!打臉必須給合理解釋!


莫忘初衷39984917


孩子被打通過什麼渠道知道的呢?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老師一般都不會對小孩下狠手,畢竟出了什麼事情,是不好交代的。現在的師幼關係如同醫患關係一樣敏感。還是要多溝通,建立信任


往事隔煙水


建議先收集證據,然後運用法律維權。

如果擔心孩子繼續受虐,那就直接轉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