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前途的五大經濟

中國最有前途的五大經濟

一、“舌尖”經濟

儘管中國還有1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按國際通行的統計標準,只要每人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美元就屬於貧困),但隨著中國民眾財富總量的增長,更多的人的消費能力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吃喝方面。

隨著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串紅,中國人對吃的情感和慾望似乎正在被古老的飲食文明喚醒,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呢?

中國2011年吃掉了425億包方便麵,足夠阿爾及利亞人一年的一日三餐(阿爾及利亞人口為3870萬)。在吃掉這麼多泡麵的同時,又會消耗掉多少榨菜?多少火腿?

中國是全球頭號豬肉消費國,2012年消耗了5200萬噸豬肉,全球半數豬“生活”在中國,活豬達到4.75億頭。豬也是需要“吃飯”的,4.75億頭活豬每日要吃掉多少飼料?得多少個人去種地、餵豬?背後又需要多少家企業服務?

2012年時,有統計的中國餐飲企業所解決的就業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400萬(實際數量比這要大,很大一部分餐營業就業人員是沒法統計的)。要知道全球有160個國家的人口沒有超過1400萬,其中包括歐洲的希臘和葡萄牙。

二、“網購”經濟

由於中國一直以來存在對商業方面的各種管制,商人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壓力和挑戰,導致中國的商業模式一直欠發達,商業智慧被嚴重的遏制了。但自十年多來“網購”市場逐步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基於網絡的思考、消費、經商等模式可以說已經改變了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也正在改變中國經濟。

2013年阿里集團的電子商務交易總規模為1.542萬億人民幣,交易額相當於黑龍江省的全年GDP,折算成美元是2480億美元,相當於芬蘭一年的經濟總量。2013年我國網購用戶達3.02億人,網購交易額超1.85萬億,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7.8%。我國網絡零售企業已創造了900多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將達到3000萬個。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最高將增長至4.2萬億元,相當於現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市場之和。

基於網購的增長,201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92億件,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業務量同比增長60%,最高日處理量突破6500萬件;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430億元,同比增長36%。在當前的快遞行業中,直接就業的人員達到210萬,間接帶動的就業人員達240萬。有專業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物流業每年需新增就業人員約140萬人。

中國最有前途的五大經濟

三、“人流、物流”經濟

日益增長的“人口流動”正是經濟處在擴張和繁榮當中的一個標誌,當下的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最忙碌的國家。雖然戶籍制度和環境汙染等問題正在阻礙大城市的發展,也遏制了諸多人口的自由遷徙,但人口的流動就像中國經濟的擴張一樣,不可逆轉,也不能逆轉。基於人口流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是跨地域和跨行業的,也是跨民族和宗教的,是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推動力,更是發展製造業的基礎。

中國運營的鐵路長度約9.3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週(赤道長達4萬公里)。2013年,國家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75億人(航空業發送旅客3.9億人);旅客週轉量完成10420.66億人公里。2013年,國家鐵路煤炭運量完成167858萬噸,石油運量完成12740萬噸,糧食運量完成10448萬噸,化肥及農藥運量完成8339萬噸。

2013年國家鐵路日均發送貨物881.1萬噸,相當於中國每日生產的鋼鐵和水泥總量(2013年中國每日生產粗鋼210萬噸,每日生產水泥660萬噸)。要知道,中國的粗鋼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49%;中國生產、消耗的水泥佔全球的60%,中國兩年的水泥生產量超過美國整個20世紀水泥生產量。

2013年,中國生產汽車2211萬輛,銷售2198萬輛,相當於給臺灣省人民每人生產和銷售了一輛汽車(臺灣總人口約2300萬)。中國私家汽車保有量已達1.4億輛,僅次於美國。對於一國經濟來說,汽車的意義並不在於是一個代步工具,而是擴大了人們的生活範圍,除了幾個非常擁堵的城市,汽車給各類人群和各種商業活動都帶來了極大的效率。

四、“大宗商品、製造業”經濟

2000-2012年間,全球穀物產量增加4.3億噸,其中中國增產1.34億噸,貢獻率達31%。中國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進口1300萬噸,佔國內消費量的2.4%。

因食品安全等影響國內食品消費的問題依然比較嚴重,中國市場對進口糧食等農業產品的需求逐漸在增大,整個農業產品的自給率在下降,不過需要承認的是,中國已經成功解決了13億人民的吃飯問題,用有限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我認為需要致敬的,並不是“領導”的偉大,而是市場經濟的偉大,此類生存奇蹟並不是只有中國才能創造,縱觀以色列等國家在農業、科技等方面創造出來的奇蹟,中國依然需要更多的謙遜和學習。

五、“文化產業”經濟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歷史和文化,但由於文化本身是有束縛力的,再加上中國目前對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還並不高,版權保護市場比較落後,也影響到了整個文化產業。如果從解決就業的角度來看,在我印象當中,中國的文化產業應該是可以比肩餐飲等較大服務型產業的,因為多民族、多文化、多歷史、多宗教、多人口等之下的文化產業觸角必然極深,囊括方方面面,可延展的東西很多。

得益於需求的暴增和資本市場的推動,審查制度等政策層面已經很難遏制整個文化產業的擴張,中國電影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三,電視劇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出書量位居世界第一,遊戲玩家全球第一。但令我們尷尬的是,中國文化產業鏈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均整體落後於韓國、日本等國家,更不要說美國;中國年產電視劇數量世界第一(根本播不完),每年直接浪費超百億;中國出書量世界第一,但人均讀紙質書量不到日本一半。

中國的文化產業跟其他產業一樣,需要升級,這種升級對是否能夠儘可能的開放思想市場、完善版權保護是至關重要的。文化版權等相關產業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民族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和思想活躍的國家,是絕對不可忽視的產業,甚至是一個決定未來國際地位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